閱讀31 返回首頁    go 機器人


人工智能的大時代 注定不屬於創業者

位於舊金山灣區南部的矽穀,作為全球創業的通用範式,被各國的產業中心模仿改良,加拿大多倫多、德國柏林、英國倫敦、法國巴黎、智利聖地亞哥再到北京中關村,名字各式各樣,但爭做“新矽穀”的核心訴求從未改變。

作為“創業聖地”的矽穀自己,近來卻彌漫著頹唐的氣氛。矽穀產業帶的核心城市聖何塞房價節節攀升,僅次於紐約位居美國第二,讓新的創業團隊再也買不起當地的一間“車庫”,但這隻是矽穀衰退的一個因素而已。

而終結創業黃金時代的“真凶”,恰恰是昔日從矽穀中誕生的科技巨頭,及其大力推進的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

一個新穎的想法動輒顛覆整個行業的時代 已經過去了

幾乎每個計算機科學、軟件工程和商科專業的學生都曾懷揣夢想,有朝一日自己能一手創造出新的Facebook、新的Uber、新的Airbnb。

常被譽為矽穀教父的Peter Thiel和Paul Graham,締造了Y Combinator模型的神話;現在的大型人口聚居中心,沒有幾家初創孵化器/加速器,都不敢說自己是大城市。

走在科技產業前沿的創業翹楚們顛覆一個個傳統行業,重塑國民經濟的方方麵麵,“新舊更替”的金科玉律在曆史當中不斷重演。人們理所當然地認為,今天這些富甲一方的跨國大企業,終有一天也會像恐龍一樣變得老邁遲緩,在行業洗牌的大潮中被那些嗅覺敏銳的初創新貴所代替。

然而曆史並沒有迎來新的輪回;恰恰相反,當下我們生活的世界,遵循著截然不同的“遊戲規則”;新規則下,小體量的“挑戰者”寸步難行,而對“大而不倒”的巨頭們卻愈發有利。

一家初創公司的新想法很棒,對自家的產品構成威脅,怎麼辦?並購它!一位行業新秀的科研開發水平很高,自家的團隊無人能及,怎麼辦?挖角他/她!

掌控未來十年的,是大企業和穩居高位的管理層,而不是初創公司和嘔心瀝血的創業者。今天豪情萬丈的名校學生,更有可能去Facebook為馬克·紮克伯格工作,而不是追隨他的腳步輟學創業自立門戶。

享受了兩場全球硬件革命紅利的我們 是不是搞錯了什麼?

1997到2006年互聯網產業的空前繁榮,為我們帶來了Amazon,Facebook,Google,Salesforce,Airbnb等等。那時候互聯網仍然是新鮮事物,一群稚氣未脫的年輕人可以懷揣夢想從高校輟學,在租來的車庫裏搭建起一個全新的網站,向投資人兜售一個全新的想法,從幾百萬美元的起點開始逐步成長擴張,直到他們的服務通過光纖網纜覆蓋全球。

2007到2016年智能手機的普及以及移動應用產業的繁榮,又帶來了Uber,Lyft,Snap,WhatsApp,Instagram,Twitter等,因為同樣的“遊戲規則”,在應用市場上依然適用。

我們這一代人,前後連續經曆了兩場大規模的全球硬件革命——互聯網的迅勐發展和智能手機的廣泛普及,從中享受到巨大紅利的我們錯誤地以為,另一個轉折點正在到來,另一場產業革命正唿之欲出。

我們天真地相信,這一次一定又會有幾個天資聰慧的年輕人,在車庫裏寫出一套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軟件,把握住新的機遇,甚至以為那幾個年輕人當中,有可能包括我們自己。

不存在的,不會再有這樣的革命了。表麵上浩瀚無垠的互聯網空間,已經被大企業占領與“殖民”;智能手機人手一部的今天,移動應用生態也成了大企業的掌中玩物。

最重要的是,當下最前沿的新技術,不論是深度學習、神經網絡還是大數據處理,其內在構架極為複雜,研發和運營成本極為高昂,這樣的新技術,隻有已成氣候手握大量資本的組織才可能駕馭。

2017年全球初創團隊成功完成種子輪融資的案例數量,較2015年中巔峰時下降達40%,融資額總量亦下降了24%,這並非巧合。而與此同時,字母表(穀歌母公司),亞馬遜,蘋果,Facebook和微軟,已經從昔日的“五大科技公司”,發展成了“市值最高的五大上市公司”。

未來屬於科技巨頭,而其他人隻能爭搶他們玩剩下的“邊角料”。

人工智能和大數據 下一波技術風口對創業者到底意味著什麼

目前已經廣為世人所認同的最前沿技術風口,包括人工智能 (AI)、無人機、增強現實 (AR)/虛擬現實 (VR)、數字加密貨幣 (cryptocurrency),自動駕駛汽車和“物聯網” (IoT)。

這些技術盤根錯節互相關聯,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將深遠地改變產業格局乃至人類文明的未來,但它們並不像互聯網和智能手機那樣,能夠輕易被創業者接觸到。

人工智能不僅對於頂級人才的研發水平提出了苛刻的要求;如果沒有海量數據的“投喂”,讓AI在深度學習的過程中不斷“試錯”,從提供量變到產生質變,就算有人才有天賦也是白搭。那麼誰事實上掌控著世界上所有最好的數據呢?沒錯,除了上述的五大科技巨頭外,就是他們的中國同行:阿裏、騰訊和百度,湊在一起正好是“八巨頭”。

諸如無人機和IoT設備這樣的硬件,很難跨過最初的原型驗證階段,產品上市的成本很貴,成規模商業化生產的話更貴,由此帶來的便是極低的利潤率。Fitbit,Jawbone,Juicero,乃至最近成為商界討論話題的HTC,都是極好的例子。

既然談到了“貴”,自動駕駛汽車才真的是土豪燒錢(或者騙錢?)的遊戲:就像已經被炒作多年的生物醫藥技術一樣,說到底他們都是巨型企業用巨額資本砸出來的“神仙打架”。少數幾家從事這一行業的初創公司,最終都將會走向被大企業並購的道路,就連成為可以構成威脅的主要競爭對手的機會都沒有。

在經曆了最初的熱潮之後,AR/ VR行業的發展已經遠遠落後於各家孵化器最初的樂觀預測,一方麵要應對成本昂貴的硬件問題,另一方麵則要解決錯綜複雜的軟件問題。初創公司Magic Leap時下已經籌資近20億美元,卻還未有哪怕一件產品問世,甚至有外媒懷疑其背後是不是隻是一張“空頭支票”;於此同時,微軟的HoloLens,穀歌的Cardboard / Tango / ARCore以及蘋果的ARKit,卻在各自龐大的產業鏈平台上繼續開發推進。

數字貨幣自身及其依托的去中心化區塊鏈生態係統,理論上非常有價值;但正因為其去中心化的性質,數字貨幣並不會讓開發他們的初創公司富裕起來。比特幣目前的市值擴張和價值實現,大大超過了任何基於比特幣的初創公司;而跟風“區塊鏈”的初創公司裏,百分之九十九是炒作概念的斂財騙局。

數字貨幣最狂熱的信徒認為,終有一天去中心化的數字貨幣會顛覆現下建製金融體係的一切,但業內人士Nelson Rosario的一句話講的好:

“根本不存在‘法外之地’;區塊鏈是去中心化的,但人本身不是。”

麵臨上述形勢,科技初創公司隻能勤勤懇懇努力奮鬥,寄希望於終有一天被一家大企業收購,最理想的收購方當然莫過於上麵的“八巨頭”了。毫無疑問,整個行業還是會出現一兩匹“黑馬”,但比起過去二十年的“百家爭鳴”,這些“出頭鳥”將愈加難能可貴。

這一趨勢從Y Combinator的金牌案例就可以看出來。五年前的2012年,這家孵化器“老祖宗”擺在招牌上的三大案例是Airbnb、Dropbox和Stripe,而五年後的今天,依然是這三家。

在過去六年中,YC投資孵化的項目數量翻了逾一番,但卻沒有一個項目能夠成長起來,足以擊敗自己的“學長”躋身前三。作為初創投資龍頭的YC尚且如此,整個風投初創行業的環境可見一斑。

仗著他們手中所掌握的技術和資本優勢,科技巨頭會愈發膨脹,而初創公司將越來越難以與之抗衡,其中壞處,不言自明。更重要的是,初創公司可以為整個行業輸入新鮮血液,帶來了新穎的思考,而愈加龐大的“資本巨獸”則更傾向於墨守陳規,停滯不前。

強者愈強,弱者愈弱——希望未來並非如此。

最後更新:2017-11-01 22:26:20

  上一篇:go 中興通訊:人工智能又一潛力龍頭股,11月將烏鴉變鳳凰,接力京東方A
  下一篇:go 機器人放言要取代人類,關於AI,橘子君不正經預測告知你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