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5
机器人
赵锐:机器人产业未来与现在
【现在很骨感】
未来很丰满,现在很骨感——这是我国机器人产业面对的客观现实。
机器人从技术变成产业,不会像智能手机的一夜春风。一台成熟的机器人产品,涉及新材料、精密零部件、本体制造、系统集成等几大环节,每个环节还有细化的分支领域,是集多学科、多技术的系统工程。机器人产业已经不是一条产业链,而是一棵产业树,还是枝干交错的大榕树。
机器人产业如同“一棵树就是一片森林”,而我们刚爬到树干中间,在技术研发、生产制造、产业链构建等关键环节,与世界主流水平还存在代差。比如,一家国内着名机器人公司的工程师告诉我,国内厂家也能制造出一些关键零部件,样品几乎和国外产品没有差别,但安装试用后,耐用度不及国外产品的一半。这又涉及到了基础材料水平——机器人产业真不是一般的高端。
同时,由于机器人技术的战略敏感性,没有谁愿意将先进技术轻易转让或输出。智能手机从“山寨”到“品牌”的引进模仿——消化吸收——自主创新发展路径,在机器人产业上根本行不通。这是一个需要全方位攻关、系统化推进的“金刚钻”产业,不是谁都能揽起的“瓷器活”。
【市场是吊诡的根源】
尽管面对骨感的现实,我国机器人产业还是在快速发展,短短几年时间,企业扩充到近千家,40多个城市在建设机器人产业园,半数以上省份将机器人产业作为重点发展方向。是大家看不到机器人产业的骨感现实,还是在关键领域都获得了重大突破?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为什么“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答案也很简单——市场。
2016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达8.8万台,需求量增长约30%,已连续4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这一数字到2020年将达到15万台,2025年达到26万台, 由此预计“十三五”末将产生千亿元规模的产值。很显然,在当前经济形势下,这是不可多得的逆市增长大蛋糕。
与此同时,我国的机器人产量也连续几年保持30%以上的超常规增长,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生产国。也由此引发“虚火太旺”的评价,更有观点认为机器人、无人机等产业已出现产能过剩——这真是相当吊诡的事情,一边是产业整体水平不高,一边却出现产能过剩迹象,就像一所二流学校突然报考的学生爆棚,简直不可思议。
“不可思议”本身就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特点,西方经济学的很多理论都无法解释中国的现实,在经济不断变动、持续演进的中国,有琢磨不尽的“不可思议”的经济学问题。所以,在中国作一名经济学者,真是稳定性和开拓感超强的职业。这是题外话。
【产能过剩为时尚早】
机器人产业真得产能过剩了吗?还是用数据说话。目前,中国机器人70%以上的市场份额被世界四大制造商占据,瑞士ABB、日本发那科、日本安川、德国库卡,几乎垄断了中国的高端机器人市场。再除去其他国外品牌,国产机器人的市场份额不足10%。而遥想光伏当年,产能占全球80%以上,才早生华发严重过剩,现在国产机器人连国内市场都不能满足,又何来过剩。
我国汽车制造业是使用机器人最多的行业,但采购国外机器人产品占90%,难度较大的焊接领域,国外机器人占84%。那我们纷纷上马的“过剩产能”究竟都造了些什么?主要是搬运、码垛、上下料这些干粗活累活的机器人,还有打着机器人幌子的家用无人机、扫地机等等。
这就要考验我们的认知水平了。那些遥控飞行的照相无人机、满地乱跑的圆盘扫地机,充其量只是高级玩具罢了,既没有智能控制,也没有识别能力,与真正意义上的机器人没有半毛钱关系——不是所有的无人机都叫无人机,也不是所有的机器人都能叫机器人。可一旦混淆了概念,这些鱼目混珠的产品就扰乱视听,造出“产能过剩”的错觉。
即便算上这些滥竽充数的产业,机器人的产能过剩也只是中低端产品过剩。至于高端产品,我们连自主制造都不能完全实现,又去哪里过剩。
从机器人的核心部件看,减速器和伺服电机基本被国外公司垄断,而这两部分占机器人整机成本的35%、25%。国外企业又趁火打劫,以高出正常价一两倍的价格销售,导致国产机器人成本高企、利润微薄,在技术、质量和价格上都没有竞争优势。
因此,我国机器人产业整体仍然是弱质产业,培育周期长、投资回报低、产业见效慢,距离产能过剩为时尚早。
【出路何在】
作为智能制造业,需要多领域多环节的综合支撑,没有哪家企业、哪个地区具有独立构建全产业链的实力。换句话说,不是谁都能发展机器人产业。然而很多地方的热情掩盖了这些现实,罔顾基础盲目上马,导致一边整体产能不足,一边园区和项目建设过剩。
在产业发展初级阶段,企业和项目良莠不齐无可厚非,随着产业进步的时间推移,必然有很多会被淘汰出局。直白地说,很多城市的机器人产业园注定在陪练跑龙套,因为这些地方既没有研发资源,也没有制造基础,单凭土地、资金、税收扶持政策和“机器换人”计划,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出路,在国家规划中早已明确,即“两突破、三提升”:实现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和高端产品的重大突破,实现机器人质量可靠性、市场占有率和龙头企业竞争力的大幅提升。其中最根本的路径是智能技术、材料技术、制造技术的三大突破。
同时具备这三方面技术基础的地区并不多,西安算是凤毛麟角的一个。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长安大学等都有专门的机器人研究机构,西安交大的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更是有30年历史的国内机器人顶尖研究机构。同时,还有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全国最大的新材料研发基地、航空产业基地等一批新材料和精密零部件制造机构。坐拥如此富集的顶级资源,西安不发展自主机器人产业简直都说不过去。
而对于缺少技术资源的地区,有一种简单粗暴的办法,就是买全球——收购世界知名机器人公司。从2012年以来,我国企业通过海外收购+中国合资公司的模式,已经并购了10家以上欧洲机器人公司,尤其以最近美的集团收购德国库卡集团最具代表性。这种办法是打开机器人产业的快捷方式,但从未来持续发展看,技术进步与创新还得靠自己。
对接未来与现在,明晰路径,找准方法,机器人产业才不会成为玻璃板下的苍蝇——前途光明没有出路。如何集中优势,稳扎稳打,巧力推进,还有很多值得研究探索,不过有一点可以预见,自主机器人一定会给你好看。
最后更新:2017-10-08 03:2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