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960 返回首页    go 手工制作


手工织渔网 不只为营生

长沙电视台新闻频道

长沙电视台新农村频道

—大美乡村 城乡互动—

科技的发展,让机器逐渐代替了手工,然而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仍坚持用自己的双手去守候心中的那份执念。在浏阳市嗣同路上,就有这么一对夫妻,他们用手工织渔网已经将近20年了。

我们来到嗣同路老林业局宿舍小区的时候,虞建华正在门口织着渔网,他告诉我们,今天轮到他在门口摆摊,妻子吴学英在楼上住处,也正在手工编织着渔网。一个长木凳,一张正在编织的渔网,几把工具,这就是虞建华的摊。夫妻俩守着这个摊位,已经将近20年了。

近20年的坚守,让夫妻俩做出了口碑,回头客比比皆是。吴学英告诉我们,刚来浏阳做渔网生意时,从开始摆摊营业到第一个顾客上门,经历了好几天的等待。不过现在有固定的顾客了,现在打渔的人比较多,现在的生意还是不用愁了,都自己会找上门。

虞建华、吴学英夫妇祖籍在江西,夫妻俩是同村人。吴学英小时候家里以种地为生,生活很是艰难,所以吴学英在6岁时就开始织渔网补贴家用。

吴学英告诉我们,以前隔壁的一个小村庄,他们那边没有田也没有地以打渔为生,我们那边有一条赣江,旁边那个村离这条江不远就在隔壁,打渔的也有,做这个渔网卖的也有,我们做渔网的话一次能卖到十几块钱,那时候是很好的,十几块钱给爸爸妈妈,自己很高兴。

说起以前织渔网的事,吴学英脸上浮起浅浅的笑容。或许是想起过去那些日子的单纯美好,又或许是为自己仍在传承而觉得高兴。就这样,吴学英织了10多年的手工渔网,直到机器的出现。

吴学英介绍说,后来手工织的渔网就不行了,开始有机器织的了,人就开始买这个机器打的再加工,我们手工做也供应不了那么多,手工做要慢一些,机器就肯定做得快一些。

吴学英再次拿起织渔网的工具是在1999年,这一次,和她一起奋斗的还有丈夫虞建华。丈夫虞建华告诉我们,他是99年从煤矿上班回来,在广东打了两年工,为了把生活过好,才开始做渔网,妻子织渔网比自己厉害,但是装网还是没有自己行。

浏阳境内有一条浏阳河很出名,当时还在外地的夫妻俩寻思这里的人依水而居,打渔的人肯定不少,做卖渔网的生意应该能有赚头。于是夫妻俩带着4岁的儿子,拿着打工两年攒下来的5000元钱来到了浏阳。夫妻俩在这里租了一套房子,在门头处摆起了卖手工渔网的小摊。

日子一晃就过去快20年了,来浏阳这么多年,虞建华吴学英已经慢慢接受了机织代替手工的这个事实,如今除了订制的“手工织网”,他们都是半加工机制品——网眼机织,两头用手工编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吴学英和丈夫靠着这一个小小的摊位培育出了一名大学生,日子也渐渐好了起来。

吴学英告诉我们,以后肯定会继续做下去,这个不单是为了生计,现在做手工的人也越来越少了,他们夫妻想把这个技能传承下去。

1

END

1

本期编辑:余泓

最后更新:2017-10-08 02:00:06

  上一篇:go 手工贺卡,送给你爱的人
  下一篇:go 第95期 手工和机械制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