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0
搜狐
推動中國製造與中國服務雙融雙贏
2015年,國務院印發了《中國製造2025》的通知,這個文件明確了邁向製造業強國的目標、時序和路徑,是我們打造現代製造業強國的行動指南。經國務院同意,發展改革委印發了《服務業創新發展大綱(2017—2025)》。該文件對指導服務業創新發展、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和深化服務業改革有著重要意義。這個文件提出的“推動中國服務與中國製造互促共進”,既為服務業發展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指明了方向,也為現代製造業發展找到了新思路新路徑,更是抓住了推進產業融合和產業升級的“牛鼻子”。
製造業和服務業是現代產業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要構建強大的現代產業體係,必須有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來支撐。縱觀製造業和服務業發展曆程,以及製造業企業和服務業企業成功發展的諸多案例,可以得出這樣的認知:生產性服務業是助推製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製造服務化和服務型製造是中國製造和中國服務“雙贏”戰略的重要路徑。
生產性服務業是製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支撐
在當今全球生產網絡體係中,生產過程日益碎片化和專業化。過去的30多年,我國憑借勞動力成本優勢迅速滲透到全球價值鏈體係中組裝和製造環節,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製造工廠”,穩居世界製造業第一大國的地位,但規模大、附加值低、品牌缺失的基本格局沒有實質性改變,長期處於價值鏈的低端環節,而西方發達國家控製著價值鏈的上遊(如研發、設計)和下遊(如市場營銷、品牌)的高端環節。這種格局如繼續下去,我們可能在全球價值鏈上被“低端鎖定”。
我國已經進入了工業化中後期加速發展階段,對這個階段製造業轉型升級方向的選擇,學術界存在著較大的爭議。有些學者認為,製造業轉型升級必須依靠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來推動,要通過知識密集型服務要素對製造業的嵌入來提高製造業的“附加值”含量,實現“智能製造、柔性製造、協同製造”,攀升價值鏈的中高端;另一種觀點則認為,製造業升級的方向依然要以重化工業為主,發展重化工業和對傳統製造業的改造升級仍然是當前和未來一段時期麵臨的主要任務。對於上述爭論,站在不同的角度也許都有其道理。但從工業化進程和產業演變的客觀規律,以及我國產業發展現狀來看,以生產性服務業推動製造業轉型升級的觀點更可取、更現實。
中國製造業正處於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隨著我國產業向價值鏈高端不斷攀升,必然催生對服務產品投入的大量需求,加之製造業剝離生產性服務業以及服務業市場化程度的不斷提高,製造服務化進程將明顯提速。從生產型製造轉變為服務型製造,既是這一時期重要而華麗的一躍,也是化解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過程中的諸多矛盾的重要出路。比如說,服務業就業彈性明顯高於製造業,服務業單位投資所創造的勞動就業崗位數約是重化工業的2.5倍,從而化解了我國多年來經濟增長和勞動就業增長不一致的矛盾。這幾年,在經濟新常態下,經濟增長速度已經回落到6.8%左右,但就業問題總體解決不錯,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服務業的發展特別是新服務新業態的不斷湧現。此外,服務業對能源的消耗也遠低於製造業,更加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比如,每創造1萬元的GDP,服務業的能耗隻是製造業的25%。因此,我們要鼓勵以產業轉型升級需求為導向,進一步加快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引導企業進一步打破“大而全”、“小而全”的格局,分離和外包非核心業務,向價值鏈高端延伸,促進我國產業逐步由生產製造型向生產服務型轉變,提高製造業競爭力,推動製造業邁向中高端。
總之,這種發展道路的選擇,是一種“雙贏”戰略,既為製造業轉型升級、建設現代製造業強國找到了新動能,也為現代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擴展了新空間新出路。
服務業和製造業融合是全球產業發展的重要趨勢
新一代信息、人工智能等技術不斷突破、融合滲透和廣泛應用,正引發服務業創新升級,並使產業邊界日漸模煳、融合發展態勢更加明顯,對服務業和製造業互促共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戰。
隨著全球價值鏈的深入發展,全球服務業和工業已經表現出與以前明顯不同的本質特征。一方麵,工業產品的生產融入越來越多的服務作為中間投入要素,並且在產品的消費過程中還要消費大量的互補性服務,工業將逐漸向服務化發展;另一方麵是服務業的製造化現象日漸顯著,服務將擺脫過去的小生產方式而融入更多的工業化生產方式,從而提高服務業規模經濟和生產率,在一定程度克服服務業領域長期以來被業界詬病“低效率”問題。比如服務產業鏈逐步向製造業延伸,形成全產業鏈。一些在全球價值鏈上處於領導地位的服務企業,憑借其研發、設計、管理、銷售渠道等優勢,通過貼牌生產、連鎖經營等方式嵌入製造企業共同為消費者提供服務。又如,研發企業擁有自己的發明專利、設計機構擁有自主創新設計、物流公司擁有自己的網絡等,這些企業為了尋求全產業價值鏈的增值,利用自身在產業鏈高端的控製力,建立起自己的製造工廠。總之,企業的內部結構都在變化,製造業企業不隻是進行純製造活動,服務企業也不是隻進行服務活動,製造業服務化和服務產品化的趨勢日益凸顯,在很大程度上顛覆了傳統製造和傳統服務的概念。
在信息技術革命的背景下,製造業發展模式正在發生深刻的變革:一方麵是智能製造、柔性製造、虛擬製造和綠色製造扥新型製造方式不斷湧現並加速普及,另一方麵製造業和服務業之間的傳統邊界正在迅速消失,製造和服務融合發展日漸凸顯。總體上看,未來中國的企業內部結構將發生較大變化,製造業企業不隻是進行純製造活動,服務企業也不是隻進行服務活動,在產業邊界被逐漸打破的同時,產業間建立在細化分工基礎上的融合、生產性服務業和製造業融合發展,互促共進將成為產業發展的主旋律。既然服務業與製造業的界限日益模,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那就需要彼此支撐、互助共贏,推進中國製造和中國服務互促共進和雙贏發展。
中國製造與中國服務“雙贏”戰略的結合點
(一)製造服務化
製造業是工業的主體,製造業也是國民經濟的物質基礎和產業主體,是支撐一個國家從農業文明走向工業文明的主要力量。當前,工業化進程中麵臨著許多新問題新博弈,最凸顯的問題就是我國工業化進程中要素成本的持續攀高和全球產業價值鏈不斷升級提出的新挑戰。那種拚資源消耗、依托低勞動力成本的粗放型工業化發展模式已適應不了新型工業化要求,也跟不上全球產業演變步伐。麵對新的環境新的形勢,許多製造企業倍感壓力,正在尋找新思路新突破。製造服務化轉型就是其中重要的選擇。
隨著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製造業的價值分布從製造環節向服務環節轉移,產品開發、改進、銷售、維護、回收等服務性活動所占比重越來越大。發達國家普遍存在“兩個70%”的現象,即服務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70%,製造服務業產值占整個服務業產值的70%。在世界500強企業中,56%的企業從事服務業。在製造服務化程度最高的美國,製造與服務融合型企業占製造企業總數的58%。美國通用電氣“技術+管理+服務”模式創造的產值已經占到企業總產值的2/3以上,而美國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BM)則已完全轉型為全球信息係統解決方案提供商。
推進製造服務化,當前要著力解決如下兩個問題:
一是鼓勵製造業分離發展服務業,按照做強做專製造業的要求,推動生產性服務環節專業化、社會化發展;使生產性服務業成為支撐落實“中國製造2025”和實施服務業創新發展戰略的重要推力。鼓勵製造業企業分離發展現代服務業,培育一批生產性服務業專業企業。
二是推動製造業延伸產業鏈,在最終產品中增加更多的服務元素,實現產業鏈服務化。不斷強化研發設計、工程設計、運營管理、客戶服務、維護維修、檢驗檢測、售後服務、金融租賃等高端服務環節,提升產品附加值。製造企業服務化轉型過程中,要善於提供整體解決方案。以裝備製造業為例,除為客戶提供自產主體設備外,還提供設備成套(包括係統設計、係統設備提供、係統安裝調試)和工程承包(包括基礎、廠房、外圍設施建設)等,同時向客戶提供專業化維修改造服務,由設備的製造廠商提供設備的維修、檢修、升級、改造,並向客戶提供專業化遠程設備狀態管理服務,對客戶裝置實施全過程,全方位、全天候的狀態管理。
(二)服務型製造
在新技術的推動下,服務型製造能力成為決定製造企業競爭力的關鍵以及利潤主要來源,許多傳統的製造企業將業務重心從生產型製造向服務型製造轉移,全球製造業發展正呈現出製造業服務化,即以生產過程為主向服務型製造轉型的趨勢。《中國製造2025》指出要“加快製造與服務的協同發展,推動商業模式創新和業態創新,促進生產型製造向服務型製造轉變”,將發展服務型製造業作為製造業發展的一項任務。這次國家發改委頒布的文件《服務業創新發展大綱(2016-2025)》又再次強調“發展服務型製造”、“有序推動雙向融合,促進有條件的製造企業由生產型向生產服務型轉變”。可見,製造與服務雙向融合問題、服務型製造問題,已經引起國家和有關部委高度重視。
推進服務型製造,當前要著力解決如下兩個問題:
一是加快形成“互聯網+生產服務體係”。在信息技術的推動下,製造服務化與服務型製造,主要表現與互聯網高度融合的趨勢,成為工業4.0的重要表現形式。在商業模式上也不斷呈現出創新趨勢,如大規模個性化定製、C2B、雲製造等。因此,我們要牢牢把握“互聯網+”背景下由數字化時代進入智能化時代的趨勢,注重“互聯網+”在生產性服務領域的滲透,把互聯網全麵融入研發設計、生產、流通、管理、人力資源開發、售後服務等各個環節,發展數字化設計、網絡協同研發、現代化供應鏈管理、個性化定製、在線檢測、遠程診斷和維護等基於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服務功能創新,加快形成“互聯網+”生產服務體係,促進生產模式和組織方式變革,形成網絡化、智能化、服務化、協同化的產業發展新形態。
二是加快打造一批高端服務型製造基地是提升我國服務型製造水平的重要途徑。要依托製造業發達地區及周邊區域高端製造業的產業基礎,著重拓展製造服務業領域,圍繞高端製造業的產業特征,吸引相關產業鏈的企業集聚,提升製造業價值鏈。
從單純生產物質產品,到產業鏈延伸、向服務綜合方案商轉型,或者走服務型製造道路,對中國傳統製造企業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但也是必須跨越的“坎”。我們主張製造業服務化轉型和走服務型製造到道路,絕不是以放棄製造業或者所謂的“去製造化”,而是打造中國製造的“升級版”。
實施中國製造和中國服務“雙贏”戰略的政策建議
中國製造和中國服務“雙贏”戰略核心要義是生產性服務業和製造業互促共進,其理論基礎是產業融合。既然是“雙贏”、是“互促共進”,就要努力解決生產性服務業和製造業“兩張皮”的問題,要把它們有機粘合起來,打破傳統的產業界限,創新出一種鼓勵產業融合的政策體係,尋找製造業和服務業如何發展生態商業係統。
一是樹立工業和服務業“雙輪驅動”、融合發展戰略思路。鑒於服務業和製造業的融合發展趨勢,突破傳統的產品定義和統計分類,不要過度糾纏於服務業和工業差異,而是深刻認識到服務業和工業日益增強的相似性和互補性,樹立服務業和工業融合發展的理念,堅持“雙輪驅動”的戰略思路。
二是明確產業融合所衍生的交叉行業的市場準入規則。產業融合所產生的一些交叉行業,如電子商務、網絡文化產業、物聯網等,往往涉及多個監管部門。因此,需要協調監管部門,對市場準入、監管模式等各方麵進行明確,盡量遵循底線思維,減少行政管製、降低準入門檻,避免政府過度幹預,鼓勵產業融合可能產生的新業態新服務自然成長。
三是製訂有利於產業融合發展的稅收政策。產業融合因涉及不同行業,這些行業可能涉及不同的稅收政策,因此,需要根據產業融合的發展趨勢,積極製訂並實施適用於生產性服務業專業性強、產業融合度高和各類交叉行業等特點的稅收政策和稅收優惠細則等。如電子商務的稅收政策、網絡支付的稅收政策等。
四是構建有利於產業融合的公共環境。發展因產業融合而產生的新興服務業,需要良好的公共環境:智能交通產業需要政府開放實時交通數據與地理信息數據;電子病曆需要衛生、醫院等多個部門的配合;知識產權運營服務需要開放知識產權數據庫;電信增值服務需要對大運營商的壟斷地位進行管製等。因此,可以出台相關政策,為產業融合構建一個良好的公共環境。
五是推動產業集聚,打造一批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或功能園區,以服務業集聚策動製造業升級。走集聚發展道路,要尊重企業的自主選擇,不要拉郎配,政府意誌不能代替市場行為;也要發揮政府引領和導向作用,加強服務業集聚區建設規劃引導,重視對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或功能園區公共信息平台、技術平台、重大通信基礎設施,建立集聚區標準與考核評價體係,等等。
六是加快複合型人才培養和引進。隨著製造和服務的邊界日益模煳和突破,新經濟新領域新業態新模式不斷出現,現有人才不適應性的問題越發凸顯。產業融合對傳統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全新的挑戰。要逐漸完善人才培養和激勵機製,比如,創新校企聯合培養人才模式,修改高校高職等人才培養機構的課程與教材,增強交叉學科課程的比例,鼓勵學生跨學科跨專業選修課程,鼓勵應用型、技能型、複合型人才脫穎而出。
(原標題:推動中國製造與中國服務雙融雙贏)
最後更新:2017-09-04 04: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