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215 返回首頁    go 搜狐


230天46家IPO企業被否 27家失意投行少賺逾十億保費

盡管三季度才過完一半,但2017年A股IPO數量已毫無懸念地創下2013年以來的新高。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截至2017年8月18日,今年以來,審核的IPO企業中未過會的有46家,被否率達13.94%,亦遠高於前兩年。尤其是8月份以後,短短半個月就有3家被否,本月淘汰率很可能刷新。

被否企業分布情況

單就8月份而言,截至8月18日,已先後有珠海元盛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西藏新博美商業管理連鎖股份有限公司和江西耐普礦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首發申請未獲通過。

據記者統計,本月上會企業僅9家,被否率超過30%。今年以來,IPO被否率最高的月份是6月,為23.8%。

有受訪的市場人士認為,下半年IPO審核明顯要比上半年趨嚴,這一點從被否概率上可以窺見。“被否率走高也是證監會強化券商、會計、法務前端審慎、自我規範的結果。”上海私募人士談佳隆表示。

有券商人士還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不排除IPO發審加速,但好企業質量沒有相應跟上,或市場中存在IPO比以前容易,企業自身將門檻下降,但審核標準不但沒降,反而趨嚴,被否率攀升屬於情理之中。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數據發現,今年以來,證監會發審委實際審核IPO企業330家,在此前納入“取消審核”和“暫緩表決”的企業中,有8家企業二次上會,後有7家過會,1家被否。現取消審核的企業有5家,暫緩表決的有3家。

從申報的上市板塊來看,46家被否企業中申請創業板的居多,有28家,占比超過60%;申請中小板的有8家,占比17.39%;申請主板的企有10家,占比21.74%。

從所屬行業來看,被否企業以製造業行業居多,占比亦超過六成,當然製造業涉獵較廣,包括設備製造、儀器儀表製造、金屬製造、化學製品製造等,也是申報企業所屬行業最多的。被否企業所屬行業第二多的是軟件行業,占比近20%。

從所屬地域看,被否的46家企業所在江浙滬、廣東較多,占比近半。據華東某私募人士的分析,與上述地區申報IPO的企業較多有關。

在被否IPO項目背後,除了一群與億萬財富失之交臂的原始股東外,還有一家家“白忙一場”的失意投行。

46家被否企業的募投計劃顯示,擬募資合計約151億元,而若以今年IPO主承銷商承銷保薦費率的平均數約6.77%估算,企業的投行損失總計可超10億元。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通過公開數據統計,46家被否企業所涉及的承銷保薦券商共有27家。廣發、國金“最受傷”,被否項目最多,各有5家;海通其次,有4家;申萬宏源有3家;中信、國泰君安、招商、國信、興業、國海等6家均有兩家。其他的,東海、民生、長城、國元、長江、銀河、英大、光大、東莞等17家券商各被否1家。

此外,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方麵,“受傷”較重的是天健會計師事務所、金杜律師事務所和國浩律師事務所。

監管信號追蹤

根據上述46家被否企業發審委會議提出的主要詢問問題,以及這些企業披露的招股說明書等相關數據,不難分析歸類,被否企業的主要問題重點在三方麵:一是規範運作問題;二是持續盈利能力;三是信息披露問題。

德勤日前發布的研究結果顯示,今年上半年A股IPO否決率明顯高於去年的原因,主要是申報期內業績下降、過度依賴關聯交易、繼續獲利能力存疑、運作不規範等。

目前來看,規範運行是IPO申請麵臨的最大攔路虎。規範運作事項包括內控製度健全、合法合規、無虛假記載、無違規擔保、資金管理製度健全、無環保問題等。

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今年以來被否的案例中,幾近半數企業因運作不規範而遭到質詢,如近兩個月內被否的元盛電子,因子公司富元電子與發行存在利益衝突,被疑是否構建了相應的內控製度;深圳清溢光電、京博農化科技和仲景大廚房因收付款問題被詢問內控製度是否完善;西藏新博美因報告期內發生多起訴訟,被詢問發行人相關內控製度和風險控製製度是否建立健全並得到有效執行等。

柳州歐維姆機械、長春普華製藥、南京聖和藥業、蘇州金槍新材料、福建永德吉燈業等被否企業,發審委也直指對公司內控製度存有質疑。

持續盈利不足是另一大被否原因,在46家企業中,有19家企業麵臨這方麵質疑,占比41.3%。以8月案例為例,西藏新博美因南門店賣場利潤下降、耐普礦機因業績下滑50%受到質詢。

上半年,山東元利和蘇州金槍新材毛利率高於行業標準引起證監會關注,威士頓因被疑是否對上煙集團存依賴而被否,廣州日豐電纜、浙江科維節能技術、寧波震裕科技等亦是如此。

此外,有18家企業被否原因涉及信披問題,包括風險披露不充分或不及時、信息披露真實性存疑、經營風險或者產品風險是否充分披露、是否履行信息披露義務等。如百合醫療被發審委主要詢問了長期待攤費用情況,普華製藥被要求披露說明主債務合同的履行情況、對二級經銷商實現最終銷售的核查方式及核查覆蓋的比例,河南潤弘製藥子公司羚銳製藥出售股權履行的決策程序、審批程序及信息披露情況也引起了發審委高度重視。

2017年6月,證監會明確表示對於IPO企業存在短期縮減人員、降低職工工資、減少費用調節利潤,放寬信用政策促進銷售、利用隱形關聯方及顯著不公允的關聯交易輸送利益等手段粉飾財務報表的堅決予以否決,並視情況進行專項問核、現場檢查、采取監管措施、移送稽查等方式嚴肅處理。

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安徽泰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撞到了槍口,因其扣非後淨利潤小於3000萬元,被質疑利潤的真實性,證監會要求其對高管薪酬和同行業可比公司進行分析比較說明是否存在刻意壓低薪酬增加業績的情形。

(原標題:230天46家IPO企業被否 27家失意投行少賺逾十億保費)

最後更新:2017-08-19 08:47:17

  上一篇:go 安信證券兩個月領三份罰單 投行發力拷問風控短板
  下一篇:go 董明珠強勢擴張珠海銀隆:8個月簽訂800億元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