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86 返回首頁    go 搜狐


租賃、保理、典當等或將由銀監會指導、地方金融辦監管

“由主體監管向功能監管和行為監管轉型中,誰是監管主體並不是核心問題,關鍵在於要明確被監管主體的市場功能定位,對不同的市場功能定位,不同的交易方式實行不同的監管方式。”國內知名融資租賃專家屈延凱表示。

9月4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獨家獲悉,融資租賃、保理、典當等類金融牌照或將劃給銀監會監管,地方由各地金融辦監管。

“改革後的監管模式與小貸、P2P網貸等類似,由銀監業務指導,具體是金融辦來監管。”有接近地方監管機構的人士表示。

金融業是強監管行業,境內機構從事金融業務需取得執業資格,也即金融牌照。這些牌照一般由“一行三會”審批。其中,由銀監會審批的包括銀行、信托、金融租賃等,由央行審批的為第三方支付牌照,由證監會審批的包括券商、公募基金、期貨、基金子公司、基金銷售等,由保監會審批的包括保險、保險代理、保險經紀等。

除以上之外,還包括一批“類金融”牌照,但並無嚴格定義,一般指的是小貸公司、融資擔保公司、融資租賃公司、商業保理公司、典當公司等具有金融屬性的公司,但這些公司沒有從“一行三會”等取得金融機構經營許可證。

“這將增加當地金融監管力度。”廣州安易達互聯網小額貸款有限公司總經理徐北表示,除“一行三會”審批的金融牌照外,包括地方AMC、融資擔保、小貸等屬於地方性金融牌照,由銀監會等出具指導意見,發到各個地方,由金融辦製定具體試點辦法。

“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之後,(租賃、保理等類金融牌照)歸由銀監會管理,落地在地方金融辦或金融局。交接完成或落地,應該是明年底或年初。”華南某機構人士稱。

目前,一行三會或地方金融辦等監管機構尚未就租賃、保理、典當等“類金融”牌照下發監管文件。

不過,從金融監管角度,超2萬家類金融公司將給監管帶來巨大挑戰。

根據商務部數據,截至2016年末,融資租賃、商業保理、典當等公司分別達6158家、5584家、8280家。而一般省級金融辦往往隻有十幾至幾十位編製人員。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獲悉,目前,已有地方金融辦開始擴編招人,對租賃、保理、典當等成立專門監管科室。

2萬億融資租賃“轉行”有待細則

7月以來,融資租賃業內一直有調整監管機構的傳言。

“(金融租賃和融資租賃)審批階段的差異太大,單獨銀監會來接,很難操作。要轉也是金融辦來接合理一些。”有租賃業內人士認為,類似當前證監對地方交易所的監管一樣。

國內融資租賃類公司一共有三種。金融租賃公司是經銀監會批準,是持有金融牌照的非銀行金融機構。融資租賃公司分為內資融資租賃試點企業和外商投資融資租賃公司,前者由商務部和國家稅務總局聯合審批,後者由商務部審批,是一般工商企業。

目前,由於主管機構尚未發文,融資租賃監管機構調整的具體方案也尚未出台。尚不清楚是“商務部和國稅總局批的內資試點融資租賃公司”還是外資租賃公司轉由銀監會監管。

這其中,外資租賃企業公司數量最多,增長最快。根據銀監會數據,截至2016年三季度末,全國共開業52家金融租賃公司,行業資產總額1.94萬億元,不良租賃資產率0.93%。根據商務部數據,截至2016年末,我國登記在冊的融資租賃企業共計6158家,比上年底增長70.3%,資產總額2.15萬億元,增長32.4%;其中,內資試點企業204家,增速7.9%;外資租賃企業5954家,增速73.8%。

若融資租賃公司轉由銀監會指導和金融辦監管,則可能解決其融資難題。在融資渠道上,金融租賃公司資金來源除資本金外,還可吸收股東存款、同業拆借、同業借款、資產證券化、發行金融債券、應收租賃款轉讓等方式。融資租賃公司資金來源除了資本金以外主要是銀行借款,也在探索優質租賃資產證券化、應收租賃款轉讓等方式。

不過,金融租賃公司準入門檻相對較高。

金融租賃公司要求:注冊資本最低限額1億元,發起人為商業銀行的,最近1年年末總資產不低於800億元。發起人為在中國境內注冊的、主營業務為製造適合融資租賃交易產品的大型企業的,最近1年的營業收入不低於50億元。發起人為在中國境外注冊的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融資租賃公司的,最近1年年末總資產不低於100億元。

華南某租賃人士表示,租賃公司事實上監管缺位,在此情況下,中小型租賃公司才有一定靈活性和生存空間。依靠靈活和創新的交易結構、信用結構爭取到生存空間。而“嚴管會死一片”。

“由主體監管向功能監管和行為監管轉型中,誰是監管主體並不是核心問題,關鍵在於要明確被監管主體的市場功能定位,對不同的市場功能定位,不同的交易方式實行不同的監管方式。”國內知名融資租賃專家屈延凱表示,“應該清楚地界定信貸是基於信用的融資(俗稱:右邊融資),而融資租賃、保理、典當是基於真實資產的投資(俗稱:左邊融資)。”

保理、典當行業陣痛

“如果是合法合規經營的公司,沒有大的影響。打擦邊球,為房地產、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融資可能會被嚴查,受到影響。”對於調整保理監管機構,有保理機構人士認為,中國保理業務是從銀行保理開始的,但銀行保理做不好,才劃分出商業保理業務。如果劃歸銀監會管理,應當如何管理,哪些人管理,有無專業管理能力,都要打個問號。

其原因是,“類金融”公司中,相對於租賃行業資產規模的迅速擴大,銀行保理和典當行業陣痛,商業保理則快速增長。

保理是指保理商(銀行或商業保理公司)以受讓企業因銷售貨物或提供服務所產生的應收賬款為前提,所提供的貿易融資、銷售分戶賬管理、應收賬款催收、信用風險控製與壞賬擔保等服務。隻要有貿易和賒銷,保理就可以存在,它適用於各種類型的企業。

根據中國銀行業協會、國家統計局數據測算,截至2016年末,銀行業協會保理委員會成員單位保理業務量折合人民幣1.72萬億元,同比下降40.9%。

與之相比,我國商業保理企業注冊數量、業務量和融資餘額已連續四年實現成倍增長。據中國服務貿易協會商業保理專業委員會統計,截至2016年末,全國已注冊商業保理企業達5584家(不含注銷和吊銷企業數量)。另據測算,2016年我國商業保理業務量超過5000億元,融資餘額超過1000億元,服務的中小企業超過10萬家。

21世紀經濟報道今年1月10日報道,商業保理發展迅速,但麵臨繁榮以外的四種“痛”。包括:核心企業占有優勢地位,不願意為保理公司確權;保理企業融資困難;以及稅製改革和同業惡性競爭擠壓。

據中國服務貿易協會商業保理專業委員會測算,2016年全國已開業的商業保理法人企業數量將近1100家,開業企業比例達到20%。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院長曲維璽今年3月表示,商業保理行業業務穩定並達到一定規模的才有200到300家。還麵臨著商業保理市場認知度不高,業務開展難;征信資源不足,信用體係不完善,風控條件有限;信息交流不暢,阻礙企業間合作;人才短缺,政策、法規有待進一步完善等問題。

典當行業則麵臨資產總額和利潤下滑的困境。

根據商務部全國典當行業監管信息係統顯示,截至2016年12月,全國典當行業資產總額和典當總額有所下降,盈利水平下滑嚴重,企業經營風險整體處於較低水平。

具體為,截至2016年末,全國共有典當企業8280家,企業資產總額1646.4億元,同比降低2.1%;淨利潤10.1億元,同比降低60.2%。

商務部稱,典當企業主要利用自有資金進行經營,風險傳導性較低,典當企業從銀行融資難度仍然較大。截至2016年12月底,全行業銀行貸款餘額37.7億元,同比下降13.7%,占典當企業資產總額的2.3%,仍處於較低水平。典當行業逾期貸款餘額122.5億元,貸款逾期率為12.8%,較上年同期下降0.8個百分點。

對監管而言,龐大的被監管對象數量將考驗其能力。

截至2016年末,融資租賃、商業保理、典當公司數量分別為6158家、5584家、8280家,總計超過2萬家,總資產不及2.5萬億。

“地方金融辦即使每天跑一家,也管不過來。”有機構人士指出,地方金融辦監管能力不足,監管範圍擴大,將是一個巨大的考驗。

(原標題:2萬家“類金融”公司監管變局 租賃、保理、典當等或將由銀監會指導、地方金融辦監管)

最後更新:2017-09-05 08:02:37

  上一篇:go 大氣治理行業利好政策頻出 相關公司望迎黃金發展期
  下一篇:go 旅遊板塊短期內有望成為資金關注的新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