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421 返回首頁    go 搜狐


拆解美聯儲百億美元縮表的“魔鬼細節”

  魔鬼總是隱藏在細節中。北京時間9月21日淩晨,美聯儲議息會議正式宣布,被動式的縮表進程將於今年10月如期開啟。對於這一符合預期的結果,仍存在諸多鮮為人知的細節,盡管短期影響不大,但縮表的長期市場影響值得密切監測。

  五年縮表四成等於三次加息

  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程實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根據美聯儲既定的縮表方案,我們判斷,本輪縮表將延續至2023年,表內資產規模和所持證券規模均將大致縮減至當前的60%。而這一縮減幅度的累積效應約等於進行三次加息。”

  在今年6月發布縮表的詳細方案後,美聯儲於7月隨即更新了SOMA賬戶(美聯儲係統公開市場操作賬戶)的預測報告,依據既定的縮表方案,以今年10月為起點提出了三種可能的縮表路徑。

  在“高負債”、“中負債”和“低負債”的不同情境下,美聯儲的證券持有規模需分別降至3.5萬億、2.9萬億和2.4萬億美元。“我們認為,美聯儲縮減資產端的證券持有規模,是為了將負債端的準備金調整至合意水平,從而修複其對貨幣政策的傳導效能。因此,長期的最優證券持有規模應該盯住最優準備金水平。”程實對記者表示。

  美聯儲相關研究表明,資產負債表正常化後,準備金規模的合意範圍為0.1萬億-1萬億美元。若將現有準備金規模(截至9月13日)調整至合意範圍的中樞,則表內的證券資產規模至少需要縮減1.81萬億美元,降至2.44萬億美元左右。因此,在三條路徑中,“低負債”路徑更符合當前實際,可以視為縮表路徑的預測基準。

  以此為基礎,工銀國際判斷,本輪縮表將延續至2023年,共曆時5年,總體縮表幅度約為1.85萬億美元,“瘦身”後的證券持有規模約為2.41萬億美元,表內資產規模約為2.62萬億美元,均約等於當前規模的60%。

  更進一步,若將上述的基準路徑拆解為月頻步驟,可以勾勒出更為清晰的縮表進程,並推斷出縮表的階段性影響。據工銀國際測算,若遵循美聯儲既定的縮表方案,從2017年10月至2019年7月,表內證券資產較快下降,累積縮減幅度迅速達到6760億美元;此後,下降速度大幅放緩,直至2023年4月累積降幅達到1.85萬億美元,完成縮表目標。如果美聯儲表內資產縮減6750億美元,相當於將聯邦基金利率上調25個基點。有鑒於此,預計至2018年10月,即縮表一年後,累積影響將約等於半次加息。至2019年7月和2021年6月,累積影響先後上升至1次和2次加息。整個縮表進程完成後,累積影響近似於3次加息。

  AIG首席經濟學家莫恒勇此前則對第一財經記者稱:“縮表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從開始100億慢慢的加到500億,我估計到2020年底,美聯儲資產負債表會由今年年底的4.1萬億下降到2.9萬億,下降幅度大概是1.2萬億美元左右。”

  他提及,“如果兩年縮減6750億美元,相當於加息一次,估計3年間會下降1.2萬億美元,所以相當於兩次25個基點的加息效果。”

  關注被動縮表下的“Smart Sell”

  美聯儲縮表將以被動縮表方式開啟,即停止對定量到期後的國債和MBS的再投資,而不是主動拋售,但過程中的意外仍需要密切監測。

  程實對記者表示,縮表進程的細節表明,2019年潛藏著重大的政策拐點。從2019年下半年開始,美聯儲可能啟動“Smart Sell”操作,即利用被動縮表進程中空置的縮表配額,相機主動賣出長債和MBS,以針對性地修複收益率曲線。總體而言,本輪縮表進程的短期影響較弱,但長期影響顯著。

  中金公司此前分析稱,理論上未來12個月的縮減總規模為1800億美元國債和1200億美元MBS。由於美聯儲並不持有一年以內到期的MBS(僅有非常少量、約57億美元的機構債),因此初期實際可縮表規模也將小於這一上限水平。這種缺口也可能就是“Smart Sell”的空間。

  程實也提及,如果“Smart Sell”如期啟動,則將進一步加速長期強效應的釋放,因此風險偏好有可能受到持續而劇烈的衝擊,引發美股等風險資產估值的大幅調整,並對美元走勢形成有力支持。同時,“Smart Sell”可能漸次導致自然利率低於實際利率,貨幣政策轉入實質性緊縮,從而對美國經濟複蘇產生真實挑戰。

  本次議息會議後,美元應聲而漲,美股則小幅下挫。這主要源於偏鷹派的前瞻指引所帶來的一次性衝擊,而非縮表進程引致的趨勢性影響。至今年年末,美聯儲累積的縮表幅度僅為300億美元,難以改變超額準備金過剩的局麵,因此不會引發市場的劇烈反應,更不會改變美聯儲的加速加息立場。第三次加息有望於12月如期落地,推動基準利率向溫和通脹率移動,為明年的大規模縮表做準備。

  但是,長期來看,縮表的累積效應將近似於三次加息,其較強的作用將漸次顯露。因此,機構預計,當明年基準利率區間上升至1.75%-2.0%後,美聯儲將對加息持有審慎態度,逐步放緩加息步伐,以避免與縮表的強效應產生共振。

(責任編輯:DF134)

最後更新:2017-09-21 15:28:36

  上一篇:go 全球經濟擴張 薪資和物價壓力終將上升
  下一篇:go 外媒:QE實施9年後終迎結束 該拋售股票、黃金、白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