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5
搜狐
雲計算,阿裏巴巴新的價值發動機?
近幾年,雲計算的概念在國內外如火如荼。亞馬遜的股價因雲計算而節節攀升,阿裏雲的銷售額增速也遠高於整個集團。雲計算到底是什麼?它會對整個業界產生怎樣的影響?阿裏巴巴為什麼要做雲計算?又遇到了哪些困難?在當下的中國雲計算市場中,群雄爭霸,既有阿裏巴巴、騰訊這樣的國內互聯網巨頭公司,也有亞馬遜、微軟這樣的世界級IT公司。中國市場目前已是各方的爭奪焦點,雲計算的下一個熱點何在?阿裏雲又將何去何從?
長江商學院經濟學教授、長江商學院案例研究中心主任、長江商學院中國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偉,獨家對話阿裏雲研究中心主任田豐,帶你讀懂阿裏雲。
長江商學院案例研究中心出品
*建議在WiFi環境下觀看

Q:阿裏雲的成功有哪些要素?
阿裏雲整體的起步是比較早的,是在2009年,所以第一步是遠見的重要性,當一家企業在市場還沒有起來之前就能夠提前七年到八年投入非常大量的資金去做研發,甚至連續多年是一種投資的狀態,並且沒有任何產出,這是需要非常堅定的信念。所以第一是遠見,第二是堅持。
第三是我們現在商業化的生態的平台的效應已經顯現出來了,這是起步早的一個優勢,你可以最先去打磨好你的商品,不光給自己用,同時也給產業界的一些頭部的客戶、標杆客戶去用,同時能夠把這個服務體係做起來,最終合作夥伴也能掙錢。這三點能夠幫助我們走到現在。
Q:與國內外其他的雲計算企業相比,阿裏雲有哪些突出的地方?
現在雲計算的服務商有兩類。一類是從傳統IT廠商做起來的雲計算服務商,另外一類是從互聯網公司做起來的,阿裏雲屬於後者。這兩類有一定的不同。
互聯網公司做出來的雲,實際上最早是給自己用的,因為成本或各種技術的挑戰和業務場景的壓力,所以我們倒逼技術升級、自研雲計算,我們管這種方式叫吃自己的狗糧,就是先要用自己的技術在自己的場景裏麵去用,好還是不好,自己會不斷的去迭代、去更新、去改進,當它成熟到一定階段之後,我們自己已經用得非常成熟了,然後開放給其他產業去用,這樣我們心裏比較有底,從安全、從服務各方麵都比較好。
另外一類就是IT廠商的雲計算。如果說互聯網公司的雲計算是一種平台模式,那麼IT廠商的雲計算我們認為是一種產品模式。產品模式基本上是屬於賣硬件加軟件,我們叫box的模式,賣解決方案。賣完了之後,至於場景和行業這方麵的一些應用,傳統行業基本上是交給谘詢公司來去做。
所以我個人來看,互聯網公司的雲計算有更好的安全性的保證和場景方麵的創新空間,也就是說在互聯網+這個領域上,我們可以提供更多的一些戰略和要素。
Q:今天阿裏雲已經成為阿裏集團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當初在創辦阿裏雲的過程中,我們決策層是怎麼考慮的?
這個過程遇到了很多困難或者挑戰。實際上內部高層為什麼能夠堅持這個戰略走下來,其實是出於幾個重要人物的推動。
第一個當然是阿裏雲的創始人王堅博士,王堅博士旗幟鮮明的從2009年到現在,一直堅定的提倡要做雲計算,而且帶著整個研發團隊把雲計算一步一步做出來。他的想法是比較有前瞻性的,他認為技術一定是通用的技術,而且原來的IOE,因為它的成本太高,很難去適應互聯網時代的產業模式。當然最早它是不太適用於電商的,因為電商的幾億的消費者上來以後,IOE的設施都太貴了,我們是用不起的,會把阿裏所有的利潤吃掉。嚴格來講,阿裏雲的誕生是由業務驅動的,這是很自然的。
另外兩個非常看重雲戰略的領導者,就是馬雲老師和曾鳴老師,曾鳴是我們的首席戰略官。馬雲老師認為他做阿裏的初衷就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既然雲計算對中小企業好,對小微企業好,他就認為這是應該堅持的,不管它在短期內能不能盈利。這是馬雲老師的一個堅定信念。
曾鳴教授是從商業模式和商業戰略上去看的,認為雲計算的方式是一種平台戰略。當時這塊也有很多的討論,戰略應該怎麼走。後麵大家總結出來了平台戰略,但是當時大家還比較樸素,大家的想法是阿裏巴巴是做一個平台還是做一個非常強的應用,我們比喻成航母和艦載機的關係,我們是想做一個航母出來還是想做一個最強的艦載機。
我們為什麼選擇做航母,做平台呢?內部高層也爭論過很多。平台的打造周期非常長,就像雲計算甚至是電商這種平台,但是一旦打造出來之後,它是一個非常有彈性的、比較厚的一個中台的模式,至於你在上麵去做什麼樣的艦載機,就很靈活了。因為市場發展很快,艦載機要不斷的更新換代,就跟第四代、第五代、第六代戰機一樣,上麵再去做,甚至由合作夥伴去做,這都很容易,我們管這種方式叫U盤式創新。但是對於阿裏內部來說,做得最好的就是中台。
所以,最早的雲計算是脫胎於整個阿裏巴巴電商體係的底層的新的基礎設施。當我們通過七八年把雲計算的中台基礎設施做好之後,我們希望能把這些技術的紅利賦能給每一個行業。大家也看到了,現在不同的行業都在阿裏雲上有很多的應用。所以,我們說堅持實際上是主要在王堅博士、馬雲老師和曾鳴教授,以及很多對於新技術比較擁抱一些管理者推動的。
Q:阿裏雲計算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設施,剛開始的時候屬於一個企業內部的成本中心。如何從一個成本中心,開放出來商業化後為其他的企業做服務。這個過程的轉換,你覺得重要的因素在什麼地方?戰略應該如何調整?人員等各個方麵應該如何配合?
這個問題非常關鍵,內部用和對外商用的差別是很大的,這個也就是我們為什麼認為做雲計算一定要早做,從內部用到對外商用的這個過程中的“坑”是避免不了的。不能說現在的市場很繁榮,產品成長的時間就能縮短,這很難。阿裏從自己去用,到對外去做產品,經曆了很多迭代和改進。
第一是我自己用的時候不需要計費,包括資源的計量都不需要。對外任何一個,不管是數據的存儲、網絡的帶寬,還是一些應用的調度,如何去定價、定價模型、計費模型、服務目錄,都是很重要的。
第二是服務體係,賣完產品隻是第一步,第二步會跟客戶一起去成長,幫雲計算、大數據,包括物聯網的應用服務,能夠更好地服務於用戶的商業模式。當然,這裏麵還涉及到比如SLV即服務水平協議等如何去cover全國,這也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現在,用大廠商的雲計算和用小廠商雲計算,很多時候的差別是在雲服務體係上,因為這是要靠高水平的工程師、高水平的運維人員來補充的,所以現在也有一種說法叫上了雲計算可以免運維或者叫零運維。
第三是非常重要的,是安全和可靠性。對於安全,互聯網公司有一些經驗,因為像阿裏電商平台也好,其他的業務板塊像金融板塊也好,每一天在網上都會受到全球的黑客攻擊,我們統計過我們的被攻擊量,是全球非常罕見的。在這種非常快速的攻防戰之中,我們積累了很多的安全經驗,把這些經驗能夠再轉化成安全的產品和服務放到雲上,這對用戶的數據和它的整個業務的正常運行是非常好的保障,這也是你有了互聯網的場景,才能去保護它的安全,如果你沒有場景隻是賣產品,你很難去考慮到在哪些方麵是有弱點的。
Q:商業化之後反過來對阿裏企業其他部門產生了哪些正麵影響?
雲計算是一個新商業的基礎設施,新商業的基礎設施蠻重要的一點就像一個牧場一樣,會養出很多新興的物種,就跟阿裏的電商平台是類似的。
現在也有很多客戶,不同行業的領軍企業和阿裏巴巴在阿裏雲上進行一些合作。比如中石化和阿裏巴巴合作,在網上建立了一套能源行業的天貓,名字叫易派克,就是通過能源方麵的大宗商品的交易去做成一個電商平台,還有像五礦集團和阿裏也有這方麵的合作,包括政府政務,現在互聯網+政務領域,大量的一些像高德的數據去幫助很多個城市做交通的擁堵指數。
當然還有今年正在如火如荼開展的人工智能,就是ET。ET做的城市大腦實際上就是跟很多區域型的,比如杭州市或者北京市合作,去做城市交通方麵的高複雜度的、高自動化在線的指揮中心,指揮的一個大腦,完全是由人工智能去做的。
這些實際上沒有雲是很難做到商業層麵的創新和合作的,因為隻有有了雲,在公共雲上,大家所有的數據是在線的,服務是在線的,當然用戶也是在線的。現在用戶有一個特點是我要什麼我要及時滿足,要實時的滿足,不可能像原來的離線的服務狀態一樣,說這個路口堵了,過十分鍾或者二十分鍾還會有人來去協調去交流。現在的城市大腦是實時的,在馬路上攝像頭實時看到交通路口的各種各樣的流量狀況,它會隨時算出來未來一兩個小時的交通擁堵狀況,甚至會協調一些限行、紅綠燈算法的時間,這都是實時去處理的,這在原來沒有雲的時代是很難想象的。
Q:如果現在這個時間,其他企業已經建立了非常強大的雲計算平台之後,我們才開始考慮建立阿裏雲,那麼對我們集團會有什麼樣的影響?
這個問題我們可以設想一下,我們可以類比成電力,雲計算和電力都是公共服務。當一個地區已經有了核電站或者發電廠之後,新進入的服務商怎麼去做?這涉及到兩個因素,一個是市場的需求因素,另外一個是現存服務商的供給能力。
第一個因素,現在中國整個市場需求還是在不斷壯大的,不管是雲計算、大數據還是人工智能,這是一個客觀的利好消息。另外一點,雲計算實際上是一個有彈性規模的商業模式,規模越大,公共服務的成本和性價比就會越高,所以我們在不斷去做降價,將技術方麵降低成本之後的紅利釋放給所有產業的客戶。所以當新進入的人再去做的話,要從零開始這個規模是很難去做的。這就是我們說的風口,當這個風口已經有非常好的平台去做的情況下,再去做的話是很難的,當然它可以繼續往上去做,比如現在的人工智能或者是一些SaaS服務,這裏麵還是有很多機會的。
Q:從整個集團的戰略上來看,我們怎麼樣給雲這部分定目標?
未來的發展方向可以談一談,對於整體的雲服務商有幾個非常重要的熱點。
一個是人工智能,尤其是人工智能在各個行業的落地,這是非常重要的,當然這不僅僅是對阿裏雲,對整個生態體係、合作夥伴都是很好的機會,我們上麵有很多創業者在這方麵的嚐試。
第二個是工業互聯網和物聯網。當然物聯網我們認為是消費級的互聯網上的一些需求,工業互聯網是現在中國製造業轉型升級非常重要的目標,就是新製造。
第三個就是新金融。因為金融領域最近幾年發展得非常快,從區塊鏈到比特幣,再到後麵的Fintech的一些技術,實際上在不斷的去重構金融的一些產業鏈條和它的不管是互聯網金融還是一些傳統的金融行業,實際上正在融合,包括人工智能技術在這裏麵有很多融合。這些方麵上,我們認為金融這個領域,每一個國家其實也麵臨著一次金融行業的轉型升級。
END
最後更新:2017-10-23 12:2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