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318 返回首頁    go 搜狐


在觀眾的反抄襲浪潮中,《天籟之戰》已走上國際版權的輸出之路

在《天籟之戰》中,我們看到了完整“中國夢”。“中國夢”可以很小,讓普通老百姓站上大舞台、挑戰大明星,這是一個平凡素人也會懷揣的明星夢;“中國夢”也可以很大,讓中國原創模式走出國門、走向世界,這是一個泱泱大國文化自覺、文化自信的文化強國之夢。

當中國觀眾還在為中國綜藝抄襲的惡習操碎了心,還在為中國綜藝原創的崛起搖旗呐喊,殊不知有這麼一檔中國綜藝已經走上了版權輸出的道路。

這就是東方衛視的《天籟之戰》。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上海東方娛樂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節目研發中心副總經理宋宇公布了《天籟之戰》目前在國際版權輸出的近況:《天籟之戰(The Next)》的國際版權輸出,是與國際最大的獨立模式製作及發行集團恩德莫尚(Endemol Shine Group)合作的。在歐洲市場,各大電視台正在積極地進行模式論證與明星接洽;在東南亞市場,各大電視台表現出濃厚興趣,甚至希望來到錄製現場尋求本土化方案。

中國模式走向世界,對於行業,這是一個行業水準升級、產業模式換代的轉捩;對於觀眾,這是一個盼望已久、揚眉吐氣的喜慶;對於國家,這是一個文化自覺、文化自信的起點。

而為什麼《天籟之戰》具備讓國際版權青睞的原因,是否又是可以為更多中國綜藝為之借鑒的呢?本文不妨就這個問題一探究竟。

重點1:

新穎的模式

毫無疑問的,在國際版權輸出與輸入中,最具有普世性與優勢的,是音樂類節目。

無論對於亞洲、歐洲、美洲還是澳洲,音樂類節目都有較大的剛性需求,尤其在歐美,音樂類節目多年來一直是綜藝頭部資源。

然而,悖論的是,多年以來在音樂類節目的創新上卻乏善可陳。經典的模式限製了全世界模式創意人才的想象空間,多年來始終停留在經典的賽製模式、經典的人物關係,僅僅在舞美上、賽製上做細節性的調整,始終缺乏石破天驚式的模式創新。

而此次《天籟之戰》之所以能夠吸引到國際版權交易方的矚目,核心原因就在於其模式打破了經典的“選秀製”,打破了經典的“導師教導素人製”,取代以“選秀+素人挑戰製”,取代以“素人挑戰導師製”,在層出不窮的同類節目中做到了耳目一新。

這樣的模式創新得以發源於中國,也有特定的“中國式土壤”。近年來廣電總局反複重申不要濫用明星資源,反複強調做人民的文藝,反複點讚星素結合的探索,政策的大環境之下讓中國綜藝人在星素結合類的節目中有了大量的研發與探索,據《2017年3季度傳媒1號娛樂藍皮書之電視綜藝篇》統計,2017年3季度,星素結合類綜藝新上數量高達22檔,占全季度新上綜藝總量的56%,並比2季度增加9檔,一躍成為業內最專注探索的領域。《天籟之戰》作為一檔星素結合的音樂類節目,正是在這樣的文化環境中得以有研發與探索的空間,所以也取得了超前於國際的成績。

那麼,在音樂類節目的“星素結合”的象限內,究竟有哪些值得關注的創新?

第一, 成全素人。

《天籟之戰》的素人,是真的“素”。他們來自各行各業,音樂教師、歸國華僑、房地產銷售、應屆畢業生、服裝造型師、環衛工人,他們是一群以音樂為“樂”而非以音樂為“業”的普通人。如果說他們有什麼不普通,就是他們有一個站上大舞台演唱的夢想,有一個挑戰知名歌星的願望,樸實而華麗,雖小也重大。

當第二期選手單京妮說,“這是我第一次被節目組選中,還以為是騙子,直到我站上這個舞台,才知道這一切都不是夢”,“特別感謝節目組給我這個舞台,這個機會,這麼專業的團隊,這麼多的觀眾,這麼棒的老師,我覺得我賺到了”,當她激動得幾次落淚、幾次哽咽,不是為了說出什麼故意煽情的夢想故事,而僅僅為了表達一句感謝,我大概知道,這個節目的“素”是真的。而唯有這樣,星素節目才能做出最純粹卻也最動人的質感。

第二, 拉平明星。

星素節目最需要處理好的,就是明星與素人之間的關係,尤其對於一檔競技類節目而言。

《天籟之戰》的解決方法很有趣也很到位。它允許素人們演唱適合自己音域音色的、長期準備且拿手的代表作,卻讓明星們演唱被網友們選過一輪又被素人對手選過二輪的“特別曲目”,這些曲目構成了對明星的多重障礙:

第一, 未必熟悉歌曲,需要24小時內學會,這考驗明星們的學習能力;

第二, 未必適合歌手,大部分歌手都有他的音樂舒適區,未必能hold得住所有歌路,然而在《天籟之戰》上他們必須能應付所有曲風,這考驗得是明星們的應變能力;

第三, 未必適應競演,《天籟之戰》是一檔音樂競演類節目,選曲對於競演結果影響重大,然而,經過網友與對手雙重選擇後的曲目,未必是適應於舞台性發揮的,這考驗的是明星們的改編能力。

然而,正是因為這一重又一重的障礙,才得以拉平明星與素人之間在經驗上、在實力上、在人氣上的差距,得以讓雙方具備同台競技的基礎,得以讓比賽具備結局難測的懸念,而這點,恰是在這波國內星素結合節目潮中可供借鑒的。

重點2:

特別的舞美

在采訪中,宋宇透露了《天籟之戰》在國際模式輸出時,具備競爭力的另一個緣由——舞美。

目前,國際同類型節目中,舞美設計以平麵化為主,而《天籟之戰》金字塔狀的“天籟之塔”則走了與眾不同的立體風。綜藝作為一門視聽藝術,舞台對於節目而言就是最直觀的場麵調度,從視覺的角度出發,這一舞美上的創新增加了上下維度上的場麵調度與視覺活力,讓畫麵顯得更加豐富、飽滿與多元。

然而,優秀的舞美設計,若僅僅停留在視覺層麵,未免膚淺。優秀的舞美設計,必然是服務於模式本身的。

一方麵,唿應“天籟”。

“此曲隻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與之對應,舞美設計的這一升降式的主舞台結構,正是唿應了“天籟”這種超越凡塵的氣度。

二方麵,唿應“星素”。

節目的主體內容是明星與素人的一對一競演,明星演唱完畢後,登上“天籟之塔”,在高處俯瞰素人的表演,素人表演完畢後,若素人勝出,則素人取代明星登上“天籟之塔”。這樣一個“明星下,素人上”的儀式化設計,在此強調了這個節目服務素人圓夢的一個初衷。

重點3:

互動的選曲

選曲模式,亦是節目模式中不可忽視的一個環節。

《天籟之戰》的選曲模式非常特別:對於素人,以發揮展現素人最佳風采為要,這是一般音樂競技類節目的玩法;對於明星,則以貼近觀眾審美需求為要,這是打破一般音樂競技類節目的創新。

選曲模式的總規則是:首先,在酷狗直播上,觀眾投票選出最喜歡的百首金曲;其次,在節目現場上,競演素人為對手明星選擇其中一支曲目。

第一期, 選曲的主題比較寬泛——“根據網友的點播情況選取了百首應戰歌單”,換言之,就是時下在中國網友中最流行的100首大眾音樂。最終表演曲目包括了莫文蔚的《今兒個真高興》、楊坤的《遊擊隊之歌》、華晨宇的《阿裏山的姑娘》、張傑的《回娘家》;

第二期, 選曲的主題比較特定——“爸爸媽媽最喜歡的百首金曲”,一來合乎於電視端中老年為主的收視定位,且應景於重陽節前後的時令,二來重唱經典在年輕族群中也有特別的新意。最終表演曲目包括了張傑的《天上掉下個林妹妹》,莫文蔚的《魯冰花》,華晨宇的《天堂》,楊坤的《今天是你的生日》。

對於在音樂競技類節目中看慣了明星們演唱競技類歌曲的觀眾而言,這樣另辟蹊徑的選曲模式,似乎更有了親身的回憶與親民的意味,不但在節目之內做到了星素互動,甚至在熒幕之外做到了星素互動。

結 語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這句話即便放在綜藝模式研發上,同樣適用。

正是立足於深耕中國目前星素結合的市場主流,《天籟之戰》在音樂類節目中完成了超前於國際同類模式的創新,取得了國際版權輸出的青睞。

期待,《天籟之戰》的版權輸出之路順遂,也給中國綜藝打個樣兒!

點擊播放 GIF/26K

歡迎加入1號社群,

每日獲取行業資訊,

每月獲取1號月刊,

每季獲取1號藍皮書!

【入群方式】

1號小編——掃碼進群

推送列表

【頭條】在觀眾的反抄襲浪潮中,《天籟之戰》已走上國際版權的輸出之路

【二條】1號焦點|直擊2018招商會之(六)——江蘇衛視篇:深耕品質 聚荔引領

【三條】精品劇內容遭哄搶,五大衛視劇集前景幾何?

【四條】1號學術 | 程豔林:日本動漫對中國形象的醜化及其危害

【五條】1號招聘|傳媒1號 山下學堂 新浪微博 南方日報 澎湃新聞 鳳凰網證券頻道

最後更新:2017-11-01 00:36:41

  上一篇:go 新秀PK老將 長安CS55和傳祺GS4誰更值?
  下一篇:go 傳祺GS4和GS8為什麼熱銷?我在GS3、GS7身上找到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