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53 返回首頁    go 搜狐


特斯拉被諒解,矽穀鬆了一口氣

當前的事實發展則走了另一條路:矽穀接受了某種教訓,對待不成熟技術的態度,更趨向於傳統車企。

《汽車人》記者 黃耀鵬

去年5月7日發生在美國佛州威利斯頓(Williston)的一起交通事故,曾引來輿論關注。一輛特斯拉Model S與大型廂式貨車相撞,Model S駕駛員約書亞·布朗當場身亡。據信,該車當時處於自動駕駛狀態。

日前,美國運輸安全委員會(NTSB)即將發布最終調查結果,而調查人員的“建議”,是特斯拉需要“共同擔責”。理由是特斯拉Autopilot係統允許車主設置長時間自動駕駛,即便製造商曾警告客戶在任何時候不能脫離關注。

家屬諒解特斯拉

調查表明,布朗在車輛37分鍾自動駕駛過程中,手放在方向盤上的時間為25秒,而其在撞車之前最後的操作是設置時速為119公裏/小時,而所在道路的限速為65英裏/小時(約合104公裏/小時)。

NTSB的“建議”將對法庭判決結果有決定性的影響(假定有官司的話),但布朗家屬本周一通過律師發表聲明稱,“不是汽車殺死了我們的孩子”,“對於死亡的零容忍不利於創新和進步”,他們說這番話的時候,已經知曉NTSB的立場,對特斯拉不利。

在去年車禍發生的幾個月之後,布朗家屬認定特斯拉Autopilot係統是事故直接原因。現在態度發生了180度大轉彎,人們自然想到特斯拉和遇難者家庭達成了私下裏和解。不過,這種猜測唯一的漏洞是,在此前長達14個月的時間裏,布朗家屬始終沒有正式起訴特斯拉。

特斯拉不總是這麼幸運,去年特斯拉產品幾起發生在全球各地的車禍,引發了一係列法律訴訟(適用所在國法律)。讓這家企業背負了越來越重的壓力。而在唿籲加大安全規則的遊說團體看來,這正是美國監管機構越來越寬鬆的管理方式所造成的惡果。

在自動駕駛技術達到成熟之前,為了鼓勵創新,監管機構通常采取“黑名單”做法——除了明文禁止的,剩下都可以做。這種做法正遭到質疑。

矽穀企業變謹慎

而傳統車企和矽穀創業企業,對安全性規則做出不同理解。前者依然采取謹慎的態度:搭載自動駕駛係統的車輛,隻能局限於專用測試道路,由專業車手駕駛。而規模較小、產品數量也少的矽穀企業,將尚在開發階段的技術推向市場,然後在客戶使用過程中持續完善,是在正常不過的事情。他們為擁有在線更新而無需召回的手段而感到驕傲。

但經曆了2016年之後,一切都不一樣了。特斯拉CEO馬斯克承認,改進的輔助駕駛係統可能會阻止那場悲劇發生,他同時強調新係統不能保證完美的安全。此前,這位強硬的創始人從未闡述過自家產品的局限性。

不僅如此,特斯拉采取了一係列防禦性行動,以防在可能的新訴訟中居於不利地位。該公司將安全警示放置車主更難以忽略的屏幕位置上。

在這起車禍發生之後4個月,新推送的Autopilot限製駕駛員手離開方向盤的時間。如果司機忽視警告,汽車將會自動停下來。而且,自動駕駛功能也無法被重新激活,直到汽車停止行駛,並發出燈光信號。

特斯拉和Mobileye的合作終止後,增加了雷達傳感器的使用,而非此前單純依賴攝像頭。可見,特斯拉不僅在口頭上意識到原係統的局限,而是采取了更實際的補救措施。原因很簡單,任何暗示自動駕駛無所不能,都將反噬自身,不管整車廠商同時給予多大字體的警告。

風向標

我們無法知曉特斯拉對遇難者家屬是否“做了工作”,也不論遇難者家屬在何種條件下放棄訴訟,選擇諒解特斯拉,都具有風向標意義。鑒於美國的司法體製,不起訴的結果,不僅讓特斯拉逃過一劫,而且讓所有矽穀企業鬆了口氣——這起本應對簿公堂的必輸官司,將嚴重影響監管部門對待新技術的態度,隻要新技術涉及到人身安全。而法庭所做的任何決定,其依據則也是由監管部門給出。

因此,隻要NTSB這樣的機構,認定企業在不幸事故中負有責任(哪怕是次要責任),而訴訟結果就一定大大強化監管,反過來監管機構自身也受到製約,他們的自由裁量權將受到壓縮。不顧一切追求客戶體驗的新技術思路,也將受到打壓。

當前的事實發展則走了另一條路:矽穀接受了某種教訓,對待不成熟技術的態度,更趨向於傳統車企。兩者做法趨同,是否會導致創新受到遏製?這是很難回答的問題。從這個角度,該案的影響,可能比人們看到的更深遠。(《汽車人》記者/黃耀鵬【版權聲明】本文係《汽車人》獨家原創稿件,版權為《汽車人》所有。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汽車人傳媒”(郵箱:qcr007@126.com或電話:010-63135250)聯係,獲得同意取得轉載授權,否則必將追究法律責任。敬請關注“汽車人傳媒”公眾號(qcr0505)。

編輯:魏

最後更新:2017-10-08 03:23:44

  上一篇:go 瑞虎5哭暈在一邊 凱翼X5 1.5T CVT怎麼樣?
  下一篇:go 留在牆上的精彩 海馬S5青春版炫彩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