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793 返回首頁    go 迅雷


迅雷創始人程浩:迅雷13年和我的投資“下一城”

程浩是少有親自趟遍了創業深坑的投資人。這源於他的兩重身份,迅雷創始人,以及專注於技術領域的投資人。

從2003年創立迅雷至今,他先後親曆了互聯網寒冬,中國互聯網創業爆發潮、2008年金融危機、移動互聯網投資熱……

在以5年為一輪生命周期的互聯網圈,迅雷已經度過了三個周期。這家“老牌”下載工具公司走過的路一言難盡。一度有機會成為10億美金公司,卻因為危機意識不夠,接連錯過了瀏覽器、應用商店的風口和直播的最佳入局時間。而最近幾年也摸準CDN市場,悶聲發財。

迅雷在程浩身上留下的13年,是從0到1,從1到10,以及從10到100的全程經曆。

2014年迅雷上市後,程浩的日子相對清閑。然而愛折騰的本性不改,2016年1月底他離開迅雷,和厲偉、汪洋共同成立了專注天使和A輪的人民幣基金,鬆禾遠望。這又是一次創業,程浩給這次創業定了個目標:用十年時間,再造一個“紅杉”。

如果說投資圈還有再誕生一個紅杉的機會,程浩覺得就來自於新生的賽道——聚焦在人工智能。

一如2012年前後,整個投資圈的眼睛都盯在移動互聯網上。諸如紅杉資本、經緯、IDG等機構,因為抓住了移動互聯網的風口,穩坐中國投資圈的一線投資人。

“對投資人而言,募投管退能力,怎麼幫助被投企業,幫他們對接資源這都是戰術。而戰略層麵,重要的是選對賽道。如果投的領域錯了、整個行業沒起來,再怎麼搶先占位或創始人再聰明,都沒用。” 他說。

具體來說,程浩偏好四大領域:AI+車(自動駕駛及相關領域),AI+機器人,AI+金融,以及AI+企業服務。

因為做過創業者,程浩形容自己做投資有“創業者同理心”。比如基金行業有些條款,例如幾年之內要能上市,否則有行使贖回權。在實際操作中,程浩往往會表現的很靈活。再比如,他排斥讓創業者做對賭協議。

“對於早期項目而言,對賭讓很多創業者為了短期利益而犧牲長期利益,沒有價值。因為所有的數據其實都很容易做。比如投資人考核用戶數,你可以直接買積分牆,考核次日留存,我天天給你彈push。考核利潤率,我搞自充值。”

程浩將人工智能創業的核心競爭力劃分為“三駕馬車”:數據、算法和計算能力。他認為,未來決出勝負的關鍵是數據。“就像10年前稀罕的iOS程序員現在滿大街都是,未來算法的壁壘會越來越低;計算能力大家都能買;人才是可流通的,但數據不可流通,別人不會給你,所以數據是最關鍵的。

對於BAT來講,AI的應用場景是核心競爭力。百度為什麼現在在AI這個領域領先?就是因為百度是做搜索的,搜索是天然的人工智能產品,百度那些科學家來的時候不是做無人車的,不是做智能音箱的,而是做搜索的排序算法的,是做鳳巢的,這些都是基於機器學習,本質上都是人工智能產品。因為百度擁有豐富的AI場景,所以使得百度能夠先人一步,當然,現在阿裏和騰訊也在努力追趕,他們也不缺場景。”

對於AI創業者如何成為風口上獨角獸,程浩有一番思考:

問:你看項目的核心邏輯是什麼?最關注哪些問題?

程浩:我最關心5個問題:第一,是不是剛需;第二,這個市場是否足夠大,以及它的趨勢是不是往上走的;第三,怎麼賺錢,或者如果天使階段的項目,你需要回答怎麼搞到用戶/客戶;第四,這件事為什麼是你,而不是別人能做成?第五,這件事的核心壁壘、護城河在哪?護城河有幾種可能性,最大的一種是網絡效應,互聯網大部分產品都是這樣。也有可能是鋼柱效應,比如企業服務產品,或許競品比你還便宜20%,但你的客戶已經用了你的就懶得換了,因為替換成本很高。還有一種可能性就是持續技術領先,就像大疆無人機。中國現在萬眾創新,任何一個賽道都很多競爭者,所以樹立起你的競爭壁壘非常重要。

問:AI創業這一批技術出身的創業者,在運營公司和管理過程中,有哪些共性的特征?

程浩:AI創業這一波大部分都是技術型創業者,這跟互聯網+創業者其實有很大區別,互聯網+的那一撥很多都是互聯網的老炮兒,類似於美團的王興這類。AI這一波創始人無論是出身微軟、百度還是剛畢業,普遍的問題就是此前都沒創過業,甚至在公司裏隻是做技術,都沒有管理過一個完整的業務線。對公司怎麼從0到1,包括怎麼招聘,怎麼找合夥人……他們都比較欠缺經驗,需要補課。

而技術人員的思維往往過於技術化。什麼叫過於技術化?我舉個例子。迅雷以前有個業務叫迅雷看看,當時我們做迅雷看看,最大的追求的是怎麼把P2P最大效率地應用到點播,因為這項技術可以降低運營成本。因此甚至當時迅雷看看的負責人,給技術定的考核標準是P2P比例不能低於95%。

但這個考核方式其實不對。我們應該追求的是保證用戶最流暢的體驗,例如最短的首緩衝時長,和最低的卡頓率。如果常規的HTTP傳輸能做的更好,就不應該用P2P,換句話說,我們應該在保證用戶流暢度的前提下,才考慮使用P2P降低一些成本,我們以前的順序完全反了,這就叫過於技術化的思維。其實用戶不在乎你裏麵的技術怎麼樣,隻關心有沒有給我最好的體驗。創業者正確的思維,並不是一定要通過技術去解決問題,有時候更簡單、更粗暴的方法,反而是更有效的方法。所以技術背景的創業者要有商業化思維,這點非常重要。

問:今年AI領域最熱的切入口是智能音箱,甚至國內出現了“百箱大戰”,你如何判斷這種現象?

程浩:智能家居和可穿戴設備其實在前幾年比較熱,這個領域獲得了很多融資,但這個行業拿了融資卻不好交作業。兩個原因:一是智能家居感覺上還沒那麼剛需,其實智能家居這個詞描述的不是很準確,互聯網家居更準確一點,其實和智能沒什麼關係,起碼過去是這樣。第二個問題就是互通性。設想一個理想的場景:夏天我拿鑰匙一開門,空調自動打開,窗戶自動關閉。但在現實中,做鎖、空調和窗戶的公司不是同一家,協議沒法打通,本身這個市場又很分散,不會一家獨大,所以一直無法形成非常好的體驗。

今年智能家居又開始有火的苗頭,跟亞馬遜的智能音箱Echo有關係。因為亞馬遜有足夠大的影響力和銷量,能夠號召足夠多的智能家居廠商遵從亞馬遜的協議互通。對應到國內,我認為這塊一定是BAT的賽道,因為這事的核心是要打造生態係統,小公司做不了。

第三方肯定願意跟銷量大的公司合作,如果你是一個Start-up做生態係統,誰知道你明年還是否存在,我為什麼要費勁去跟你做集成呢?當然,至於智能音箱到底是不是下一個入口,我覺得還沒完全驗證,至少從我自己的體驗來講是這樣,我也買了亞馬遜的Echo。整體來講,這塊還需要時間,而BAT的心態是,隻要這塊有成為入口的潛力,我就得進,我可以冒這不是入口的風險。但不能說未來真是入口了,發現沒我,所以起碼我要先占位。

問:諸如音箱,都是巨頭的賽道,那麼AI領域創業公司如何尋找市場切入點?

程浩: AI投資分三層,最底層是基礎架構,比如芯片、雲計算、機器學習框架;中間層是Enabling Technology,我們簡單叫做“支撐技術”吧,例如人臉識別、機器翻譯、語音識別這些技術。對應到BAT就是百度大腦,他是一個開放平台,BAT不需要通過這個賺錢,它的目的是通過這個培養生態,然後通過雲服務去賺錢,這就是百度的ABC戰略(A是AI,B是大數據,C就是雲計算)。

這兩層都是相對底層的技術,基本是巨頭在搞。但這層對於創業公司來講沒有商業模式,你光靠提供SDK能賺多少錢?太容易被上下遊擠壓了,長期來講成長空間有限。我們看的比較多的是第三層的創業者,叫“AI+”,也就是把底下兩層應用到垂直領域。這個領域的好處是具有非常深的行業縱深。特別是能做全棧的公司,即有技術,同時也能夠形成產品,賣給客戶,並通過客戶數據持續迭代算法。

問:在垂直行業,巨頭也在通過開放平台的方式滲透行業,積累數據。那麼創業公司怎樣避開BAT的碾壓,形成縱深的行業壁壘?

程浩:其實在垂直領域,BAT跟這些領域的傳統公司比沒有任何優勢。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垂直縱深。

舉個例子,現在創業者都紮堆做計算機視覺,在其中一個落地場景安防領域,有家市值近3000億人民幣的上市公司叫海康威視。百度大學之前請我做交流,他們提到百度要不要考慮安防這個領域,我說“千萬別”。即使百度的算法比海康好一點,但這個優勢基本忽略不計。

幾點原因:1、這不是關鍵性應用,差一兩個百分點無所謂,不像無人車,99%和99.9%的可靠性是十倍的差距,所以百度技術好一點產生的價值有限。 2、海康自己生產攝像頭,軟硬件一體化有優勢,就像蘋果一樣。3、海康在安防係統有很多年積累的數據,百度沒有。4、海康威視為了打入公安係統市場,給公安做了很多諸如警務雲的基礎IT設施,這東西根本不賺錢,但好處卻是形成壁壘。因為當底層的雲是海康做的,上麵插什麼垂直應用或者算法,兼容性如何,還不是海康說了算?5、安防的客戶是政府,不是商業化客戶,所以這裏麵需要大量的人脈積累,百度一時半會很難積累起來。

這是安防,再比如醫療領域,核心是能夠拿到大量、準確的被標注的數據,這其實很不容易,BAT過去在這塊也沒積累,要想做也得一點一點從各科室往外扣數據,你如果有很強的行業關係,也許拿到這些數據更容易,這就是行業壁壘。

問:相對於國內,在矽穀從事to B業務的創業公司融資熱度更高,你怎麼看中國企業服務創業的前景?

程浩:美國to B市場已經很多年了,其中誕生出很多幾十億上百億美金的公司,而中國to B企業級市場這幾年才開始爆發,與美國市場的規模差了一到兩個數量級。不過這是時間和量的問題,長期趨勢我比較看好。因為在中國,企業服務具有長期增長的原動力:幾個原因:一方麵,中國的勞動力成本上升太快,以前的心態是,買一套係統10萬,企業覺得我雇2個人好像也沒有多貴,幹脆雇兩個人做就完了。

現在不是了,企業服務都用SaaS模式,例如一萬塊錢一個月,你招兩個人2萬塊錢你還有四險一金。另一方麵,老板是買單的那個人,原來複雜的PC他玩不轉,所以你很難說服他買單。現在大家都用手機端APP,老板一下子就能看到每個人今天跑了多少單,他就更有付費意願。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原因:現在新一代的老板比較重視降低管理成本,最直接的手段就是不養那麼多人了。

以前迅雷創業的時候,幹了兩年,人問我公司多少人了?我說隻有20人(投黑馬>專注於文創領域的眾籌平台),其實心裏挺不好意思的。現在不一樣的,我說我有100人,對方直接問你們到底幹嘛的需要這麼多人?大家都以美國whatsapp50多個人賣了190億美金為典範。所以有現代企業經營意識的老板,更願意把非核心的標準化程度高的後台業務外包出去,以降低公司的管理成本,從而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業務上。

(文章來源於:36氪摘編)

最後更新:2017-10-08 04:55:36

  上一篇:go 終身免費下載!迅雷賺錢寶開賣:搶到就賺
  下一篇:go 迅雷高速下載,迅雷9永久VIPX解,新的接口已解決不可下載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