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287 返回首頁    go 京東網上商城


阿裏、京東在海外金融業務的布局,戰略選擇有何異同?

來源 | 易界綜合財經故事會、盒飯財經

作者 | 陳紀英

緊追兩位小馬哥(馬雲,馬化騰)金融走出去的腳步,劉強東一聲令下,京東金融也出海了。

9 月 15 日,京東金融宣布,與泰國尚泰集團有限公司(尚泰集團)成立合資公司,為泰國及東南亞地區消費者提供金融科技服務,這也標誌著京東金融國際化之路正式開啟。那麼騰訊、阿裏、京東在海外金融業務的布局,戰略選擇有何異同?

互聯網巨頭們戰略共性

1

地緣優勢

歐美是中國互聯網出海的高地,在矽穀落地的通常是技術研發中心。但業務落地,更多還是基於地緣優勢,比如印度、泰國、韓國等近鄰國家。

以出海最晚的京東為例,此次,京東金融出海的第一步選在了近鄰泰國。

而出海速度最快的螞蟻金服,早在 2012 年就成了國際事業部。服務本地市場的深度落地,已經覆蓋印度、韓國、新加坡、泰國、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等。

再來看騰訊,去年底收購泰國 Sanook.com,並將其更名為騰訊泰國為發端,騰訊陸續在東南亞地區投資了數字內容平台 Ookbee,領投了印尼打車服務公司 Go-Jek 等等。

出海的業務落地集中在亞洲地區,主要原因就是,在互聯網業務的國別鄙視鏈上,美國在頭部,接下來是中國,其後的跟隨者是東南亞等近鄰,高緯打低緯,成功率更高。具體到金融業務,歐美等經濟發達的地區,監管嚴格,傳統金融服務完善,對移動金融的渴求度不高,而印度等國家的移動支付等業務,匱乏度很高,比如,2016 年,印度有近 13 億人口,卻隻有 3 億多張銀行借記卡,很多印度農村人甚至沒進過銀行。

其次,整個市場盤子足夠大,印度人口即將超過中國,而東南亞區域的人口接近 7 億,合計 20 億的人口,占了世界人口的 30% 左右。

2

並購/牽手本地龍頭企業

以前央企出海,習慣於以原有品牌,落地本地業務。但互聯網公司出海,路徑更為務實,入股、合資、聯手本地公司。

螞蟻、騰訊、京東,挑選的小夥伴,基本上優選投資細分行業龍頭,或者聯手當地巨頭。比如京東這次聯手的尚泰集團,是泰國最大的連鎖百貨家族企業,其創始人鄭有英,被稱為泰國李嘉誠。

而螞蟻金服:投資的 paytm 是印度最大移動支付和商務平台,發起成立的 k-bank 是韓國首家互聯網銀行。

這個策略很容易理解,強強聯合,釋放後的效應最大。當然,印度和東南亞等國家的龍頭企業,相對於螞蟻、京東、騰訊,規模還是差了好幾個量級,技術實力上也差了好幾次迭代,產品的豐富性也落後不少。不過,本地企業的優勢在於,更了解本地市場,相比從 0 到 1 開辟空白市場,中企聯手本地企業,利用後者的資源,借勢發力,成功率更高。

3

業務打包,技術輸出

在出海的過程中,金融業務都會和其他優勢業務打包出海。

比如,東南亞電商網站 Lazada 旗下在線支付平台 helloPay 改名 Alipay,並入螞蟻金服大家庭,而在此次合並前後,阿裏先後兩次入股 Lazada,成為其最大股東。

此次京東係和尚泰合作,是京東和京東金融共同出資 2.5 億美金,和尚泰集團成立幾乎是 50:50 的電商合資公司與金融科技服務公司,電商業務、金融科技業務打包出海。

騰訊的策略是通過收購,滲透到東南亞文化娛樂領域,利用文娛和社交,繞道搶得第三方支付的入口,比如投資打車軟件,搶占支付入口等。

而另外一個特點則是,技術輸出成主流。最典型的例子是,韓國的第一大即時通訊工具 kakaotalk 2012 年引入騰訊成為其二股東。但 kakao2017 年,卻選擇螞蟻金服合作,成立 kakaopay ———看中了螞蟻在金融科技領域的專業能力。

而京東金融聯手尚泰,同樣如此,根據計劃,這個合資公司初期將以支付業務為核心,輸出京東金融的移動支付技術,結合泰國消費實際,提供更加本地化的支付產品和服務。未來,雙方或將業務拓展至消費金融、供應鏈金融、保險、理財等多個領域,中方出海,走輕輸出能力和技術,本地企業落地運營市場。

當然,未來京東金融在泰國的業務邊界,應該也不止於合資公司。可以猜想的是,京東金融或許會通過尚泰集團,拓展線下場景,比如後者的 3000 家零售終端網點。

互聯網巨頭們戰略差異性

就具體路徑而言,三家公司也有不小差異。

不差錢的騰訊和阿裏,更習慣於掏錢並購成熟的同業公司。

而從合作企業的屬性上來說,螞蟻和被投資的企業,以同業為主,在業務上屬於同一細分行業,似乎有競爭性,但是由於服務的市場不同,未來在跨境業務的協同上,又具有高度協同性。

總之,螞蟻金服的海外布局,傾向於收割成熟的金融 " 苗子 ",在從 1 到 n 的過程中,分享對方的增長紅利,在海外複製一個個 " 支付寶。"

京東金融未來的投資路徑,將是通過建立海外分公司、合資公司等方式,從 0 到 1 拓展市場。在國際化前期,京東金融將以泰國為核心輻射更多東南亞國家。

從合作屬性上來看,京東金融和此次的合作方尚泰集團是異業型的互補公司,後者是零售集團,希望切入電商業務,直接引入京東跑通電商,引入京東金融打通支付流,比尚泰集團從 0 開始試錯,顯然成功率更高。就京東金融而言,在其從以 2c 自營為主的 1.0 時代,進化到對外開放的 2.0 時代之後,其定位就是把積累多年、經過驗證的一攬子能力,賦能給 b 端企業,而與尚泰集團的合作,同樣延續了這一路徑。

雙方分別投入約 2.5 億美金,幾乎 50:50 對半平分股權,顯示了京東在出海時選擇了和國內市場不同的路徑————在國內,劉強東是鬥士,和友商的一路廝殺中,京東才得以突出重圍。進化到 2.0 時代的京東金融,開始更加注重合作,而京東出海,延續了這種連接、開放的態度," 如果一共能賺 100 塊,京東金融最多隻賺 70 塊,剩下 30 塊都讓給合作夥伴 ",劉強東說。

路徑不同,也是基於現實情況考量。京東金融副總裁、海外事業部總經理許淩對國內互聯網競爭格局的看法,同樣可以類比出海戰略的選擇," 彎道超車好難的,超不了的,隻能換道超車,所以你隻能換一條路。"

京東係的海外布局,晚於騰訊和阿裏。今年重組完成的京東金融,在 7 月份剛剛成立了海外事業部,而螞蟻金服最近幾耐年的頻頻出手,已有可見成果。

當然,兩條路徑,沒有更好,隻有更合適。

阿裏騰訊以資本開路,收割當地成熟公司的股權甚至控股權,可以比較便捷的通過被投企業,間接分享當地市場紅利。

有錢未必能取得控股權。金融在海內外都是高度監管的行業,大部分國家對外資持股金融機構都抱有謹慎態度,對外資控股持謹慎態度。這給金融業的跨國並購增加了風險。螞蟻並購美國公司速匯金,就曾遭遇不少波折。

而京東金融從合作入手,聯手上下遊的互補性公司,例如和尚泰集團成立合資公司,是從 0 到 1 開拓市場,投入期比較漫長,可見回報相當緩慢。不過,成立合資公司,有利於跨越當地監管門檻。

京東金融首席執行官陳生強在清華大學演講時說,金融科技的商業模式是企業服務,服務的對象是金融機構而不是為自營的金融業務服務,把科技能力和用戶、數據分享給金融機構,在創造增量業務時分享價值。而京東金融和尚泰成立合作公司,構建合作聯盟,而非跑馬圈地,也是這種理念的體現。

值得一提的是,京東金融和銀聯聯手拓展海外市場,也是借力打力。

銀聯的優勢在於廣度,按卡交易價值計算,中國銀聯已經超越了萬事達和 visa,成為全球最大的銀行卡組織,而支付清算業務,本身就是具有最大公約數的金融服務。京東金融的優勢在於縱深,因此,京東金融可以借力銀聯的網絡,加快其出海步伐,而銀聯在得到京東金融的賦能之後,可以和其全球對手 visa、萬事達的競爭中,提供更多差異性服務,這是一個彼此需要的雙贏合作。

坦率來說,在互聯網時代,中企互聯網進行的一次次出海嚐試,隻在邊緣業務地帶小有斬獲,但從未在大眾、主營業務領域獲得決定性勝利,真正實現了全球化的互聯網巨頭,多數還是 " 矽穀幫 ",比如穀歌、facebook 等。

但移動互聯網代,螞蟻、騰訊、京東等企業先後出海試水,終於讓中企在主流互聯網業務領域,有了成功全球化的先例。中國互聯網企業,有望在全球化市場,第一次獲得真正的話語權。

京東金融如何挑戰螞蟻金服?

近日,一係列中國互聯網公司披露了年中成績單。BAT和京東四大巨頭,依然在保持著超高速的增長。似乎中國的互聯網經濟並未受到市場頻繁提及的“黑天鵝”、“灰犀牛”的影響。

值得注意的一條新聞是,京東集團旗下的京東金融經過將近一年時間的運作之後,終於實現了從京東財務報表的剝離,完成了重組交割。與此同時,京東金融與銀行一係列的合作又連續衝擊著金融市場的神經,從國有控股大行到城商行、農商行、國家政策性銀行,“聯姻”消息不斷。昨天,京東金融與光大銀行又高調宣布進行了戰略合作,連接上了股份製商業銀行中的第一梯隊,真正實現了銀行業合作的“大滿貫”。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在金融科技圈子裏,一個真正能跟當前市場的第一巨鱷——螞蟻金服抗衡的公司似乎已經啟動超車模式,一場真正的廝殺大戲就此開機!

其實京東金融分割早已啟動,在2016年底的年報中就曾首次披露這個事件。從當前的結果來看,京東金融跟京東集團的拆分模式與當年支付寶從阿裏分拆如出一轍,唯一不同的是,京東這次分拆從利益分配上比較周全,照顧了原始股東的利益,避免了當年支付寶從阿裏巴巴分拆所造成的價值觀和道德危機。但今天不是想炒冷飯,而是想借著這個話題,對這件事情的前世今生以及對京東金融未來戰略進行一些剖析。從觀察者的視角,對這件事情本身進行一次複盤,同時分析一下京東金融的出路,探究一下京東金融能否真正的另辟蹊徑,成為螞蟻金服的挑戰者。

1

京東金融,分拆重組究竟為何?

很多人看到這個問題也許會覺得可笑,京東官方說的很明白,分拆重組無非是為了獲取牌照,以及獲得資本市場的便利。當然,這個目的毋庸置疑,在金融強監管不可改變的局限條件下,京東金融通過純內資身份獲取必要的金融牌照,是無奈也是最優的策略。盡管當前京東金融已經開始戰略迭代,通過與金融機構進行強綁定的模式來實現場景的突圍,但並不影響其本身拿牌照的必要性。畢竟在中國,如果沒有牌照防身,是不會有安全感的。

但筆者認為,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可能被外界給忽略了,那就是京東金融分拆之後可以真正擺脫上市公司財務報表的約束,做一些更符合自身戰略需要的投入。

從京東公布的財報數據來看,京東金融這幾年來一直處於虧損狀態。為什麼虧損,不用多說,人員的投入,技術的投入,獲客成本、品牌營銷成本等等,哪一個都得用重金去砸。這對互聯網行業來說,已是一條鐵律,開頭沒有盈利的。據說,京東金融目前光數據、風控和研發的人數超過2千人,占公司總人數半數以上。每年在數據上的投入就超過9位數,投資過的數據和技術公司也有十多家。這些實實在在的投入,致使早期不可能盈利。京東作為一家上市公司,對於新業務的戰略孵化,早期投入一些資金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京東金融一直在表內,持續虧損讓財務報表不好看,也不可避免會影響投資人對京東集團的信心。

此外,鑒於金融風險的特殊性,如果京東金融所經營的資產和風險一直在京東上市公司表內,長此以往,也會導致市場對整個集團財務狀況的擔憂,稍有風吹草動,就容易引起各類做空機構的惡意狙擊,或有風險也是很大的。

在這種情況下,京東金融如果一直在京東表內承受著作為公眾公司的巨大壓力,那麼不可避免會在諸多方麵會受到掣肘。比如公司的內部激勵製度,戰略投資靈活性、風控的靈活性、市場營銷的靈活性等等。而一旦京東金融從京東財務報表中剝離,京東金融更多的是依照既定的強技術戰略去施展,大展拳腳的空間會更大。就像當年京東不斷在物流和用戶體驗上的投入,造成公司一直存在虧損,但京東卻先後PK掉當當、卓越、國美、蘇寧等一眾公司,如今直接挑戰阿裏巴巴的行業老大地位。

到今天,整個互聯網圈子,已經沒有人再質疑京東當年投入重金去做物流的戰略正確。但如果想讓人不對京東金融現在在數據和技術,在風控以及用戶洞察上麵的投入指手畫腳,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2

京東金融Fintech之路怎麼走?

劉強東在2017年開年大會上曾透露整個集團的戰略,就是技術、技術、技術。時下,不管是BAT還是京東,都在努力地擺脫自身作為一家“互聯網公司”的標簽,標榜自己為一家“科技”公司。“互聯網+”現在已經是一個被淘汰的概念,而“AI+”或者“+AI”成為新的時代大勢。

京東金融似乎嗅覺更加靈敏一些,從2015年下半年開始,京東金融率先打出“金融科技”的定位標簽,實際上就是要在一定程度上“去金融化”,與此同時,“加科技化”。不得不說,在京東金融的帶領之下,整個行業幾乎一夜之間便摒棄了“互聯網金融”這樣一個概念,而選擇“Fintech”。盡管如此,實際上大多數的行業公司,是打著“金融科技”的旗號,在做“科技金融”的事情。這個看起來像是一個文字遊戲,但重點確實不一樣。金融科技,重點落在科技,是連接和賦能的角色;而科技金融,是做閉環生態,自己做金融的角色。為了進一步地去掉自身的金融屬性,京東金融CEO陳生強近期在對外講話中,直接強調自己是一家“服務於金融行業的科技公司”,專注於強化自身是科技公司的屬性。

京東金融CEO陳生強

很顯然,在京東金融的眼裏,科技定位下的生意應該是“連接”,而不是閉環。2017年1月,京東金融跟銀聯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隨後,京東金融用不到半年的時間先後接入了銀聯的二維碼支付體係和NFC閃付體係,將自身的客戶連接到銀聯的網絡,讓銀聯的場景連接到自己的支付業務之中;6月,京東金融與工行簽署全麵合作協議,引起整個行業震動,劉強東親自為京東金融站台與工行董事長易會滿見麵。與此形成對照的是,更早簽署合作協議的建行和阿裏,卻沒有了聲響;百度和騰訊與銀行的合作,也更多的停留在口號上或者一紙聲明。此後,京東金融先後又與亞洲金融聯盟、山東城商行聯盟、廣東農信社聯社、國開行陝西分行、光大銀行等金融組織達成戰略合作,進一步鞏固了自己在圈子裏的地位。

Fintech究竟是什麼,這一係列的動作說明一切。據筆者了解到,京東金融當前已經在國內某商業銀行合作,直接合作推出了直銷銀行類的產品,雙方聯合運營,真正實現了與銀行體係的深度打通。而與工行的合作,目前雙方合作的爆款產品已經在內部測試,相信不久之後便會推出,短短兩三個月時間便落地創新產品,令人難以置信。

3

京東金融技術之路怎麼走?

毫無疑問,京東金融要想真正彎道超車,通過與銀行合作,光靠場景和用戶是遠遠不夠的。畢竟,眾所周知的是,螞蟻金服的場景和用戶數量遠在京東金融之上。京東金融要想超車,必須有能力把傳統金融機構沉睡的客戶,完全激發出來,通過共同運營的方式,提高客戶的產出,這樣才有機會實現超車。就拿跟工行的合作來說,5億的個人客戶,如果京東金融能夠通過更好的技術來解決工行客戶的活躍問題,相當於其一舉就做了螞蟻金服支付寶十幾年積累的工作。當然,這是一個難度非常高的事情,不太容易實現。但如果把目標降低,哪怕能夠連接到三分之一,那麼也是近兩億的用戶,這對本身目前隻有1.5億用戶的京東金融來講,也將是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

但這一切,都需要新技術的加持。隻有技術的變革或者突破,才能改變當前金融機構的成本效率結構,改變獲客方式和運營機製,改善用戶體驗,進而提高用戶的活躍度。而當今世界上最顯而易見的能夠做到這些的,隻有AI——人工智能。

在科技公司巨頭裏麵,我們可以看到的是,百度為了能夠挽回前幾年的戰略迷失,不惜棄車保帥,全力AII in在AI上麵。近日,百度賣掉外賣業務鬧得滿城風雨,但可喜的是,百度因為走出了戰略迷失,市值開始止跌回升。這充分表明,市場對於百度戰略轉型的認可。

而在金融科技這個行業中,我們可以看到,京東金融對待AI早已是一個All in的態度。早在2016年年初的時候,京東金融便屢屢提及其利用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的技術去做風險定價、去做反欺詐。而今年以來,京東金融高管在對外公開演講以及接受媒體采訪時提及最多的一個概念,就是AI。日前陳生強在出席廣東農信社聯社的戰略簽約儀式演講時甚至提到,AI對於京東金融來說,不是一個人雲亦雲的概念,而是“像空氣一樣的必需品”。

筆者從多個技術圈大咖得到的消息,京東金融正在準備在9月中下旬舉辦一次“全球數據探索者大賽”,其目標就是通過開放自己的數據環境,吸引人工智能的創業公司參與,通過選拔優秀的人工智能企業、團隊和人才,給與孵化的環境,幫助這些企業成長,同時以連接的方式,對自身技術能力形成加持。

根據高盛的評估,在金融行業裏,最適配應用人工智能技術的領域包括量化交易與智能投顧、風險防控、安防與客戶身份認證、智能客服、精準營銷。而這些人工智能應用,無一不需要一個重要的基礎就是數據。數據為王,是AI時代的必然。如果京東金融能夠敢於通過數據去連接AI,毫無疑問,將是劈開螞蟻金服封閉體係最鋒利的一把利刃。

左手連接金融機構,右手連接科技公司,京東金融此一手四兩撥千斤,既考驗格局,也考驗技巧,能否真正取得突破,一兩年內即可見分曉。

最後更新:2017-10-08 05:45:00

  上一篇:go 第三方店鋪涉嫌售假 京東啟動先行賠付機製
  下一篇:go “頭條何須老板娘”,京東阿裏再燃戰火,早已是今非昔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