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2
京東網上商城
京東為什麼年年說虧損,但是還是不倒閉?
雙十一剛結束,京東就發布了 2016 年 Q3 的財報,主要數據如下:
很多剛進入互聯網的人可能會比較意外,京東居然依然處在淨虧損狀態中,而且比去年同比增長 51% 的淨虧損,是說明京東經營水平很差嗎?
甚至有媒體評論,質疑京東不知道是在挖金礦還是在掘墳墓,感慨說“站得高不一定望的遠,但確實可以摔得狠”。看來,劉強東不隻是某些排行榜上可以進中國前十的富豪,作為一家持續巨虧企業的老板,還經常被不少人視為一個“傻大笨粗”的倒黴孩子。
看到京東多年持續虧損的財報,就認為劉強東是倒黴孩子的人,估計是缺乏企業財務和金融的相關知識,也缺乏對互聯網企業邏輯的認知。京東是經過多輪巨額融資後到美國上市的,相信那些投資人和股市上購買京東股票的人,都不是傻子,而是精於計算的金融師,他們之所以敢於跟著越做虧損越大的京東商城玩,並給出3、4百億美金的估值,就是看好京東總有賺大錢的那一天。
1、虧損的背後
資本市場的反應給出了答案,在這份財報發布之後,股價暴漲 11.3%,說明華爾街對京東這家世界五百強的經營狀況是非常滿意的。對於上百億的數字很多人可能感覺不明顯,如果平均到每天來看可能會更清晰一些,每個季度 868 億的 GMV,意味著京東上每天的商品銷售高達 9.6 億,每天有 440 萬個訂單新增,這可是相當大的數字啊!目前平均每個訂單額 217 元,若每個訂單多賺 2 元錢,也就是相當於產品平均漲價 1%,京東就能直接實現盈利了,但為什麼它不這麼做呢?為什麼不盈利的情況下,華爾街依然這麼熱捧京東呢?
首先,京東是有毛利的。對於他們所銷售的單品來看,基本都是高於進價銷售的,所以會有毛利,但是均攤掉公司運營成本、物流建設成本、營銷成本等,最後就變成了虧損的狀態。其次,京東的虧損是有意控製在一定範圍的。相比京東的資產、估值,虧損隻是非常小的一部分,京東一直將虧損控製在合理可接受的範圍內,不會對企業的經營造成什麼不良的影響。最重要的是,低利潤率促進了京東更快速的增長。針對這點來具體解釋一下,為什麼會製定這樣的發展戰略。經濟學上,有一個關於價格和用戶的曲線圖,當價格升高的時候,購買的用戶就會減少,當價格降低的時候,購買的用戶就會增多,所以經濟學上,經常會去尋找利潤最大化的那個點,在這個點的定價上,能夠實現公司的總利潤最大化。
不過,京東在這個曲線上不是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均衡點,而是追求在虧損成本可控的情況下,追求用戶增長的最大化。通俗來講,就是用更低的商品售價吸引更多的用戶在京東上購買商品。在電商產品裏,尤其是大眾類大銷量的平台上,價格會是影響用戶做決策的重要因素,價格越便宜,就會卷入越多的用戶在京東上購買。
2、低利換用戶的好處
積累更多的用戶和銷量對京東來說有很多好處:A.更大的銷量會極大降低商品的平均配送成本。可以這樣理解,1 個小區裏送 10 件的成本,遠遠小於 5 個小區送 10 件的成本。對於三四線城市,甚至是農村,這種成本的降低就更加顯著了。你可以設想一下,若是某個鎮上一個星期隻有一個訂單,快遞員專程跑一趟去送這個快遞,成本會有多高。B.更大的銷量讓京東擁有更低的進貨成本和更長的結賬周期。京東流量變大,成為不少商家銷售產品的重要渠道。所以京東在價格談判上就有很大話語權,進一步鞏固自己的優勢。京東上一些商品的進價不僅比線下門店的進價低,而且比淘寶店上的進價還更低,這就使得其有更多的競爭優勢。很多的商品京東是等賣完了之後,才和商家全部結算的,更長的結賬周期又能夠讓集團儲備的周轉現金大幅提高,這也是很重要的競爭力。C.更大的銷量拉高了公司的估值。巨大的流量和用戶購買習慣成為京東很好的競爭壁壘,拉高了公司的估值,使得京東在融資時出讓同樣的股份可以融得更多的資金,這些資金有進一步地促進建立更好的護城河。這樣來看,京東的發展戰略是非常正確的,通過成本可控的低價實現用戶的快速擴張,而不是忙著盈利變現。
3、不同的階段做不同的事
京東目前還處在用戶還在快速增長,如果對應到產品生命周期裏,京東目前處在哪個階段呢?
京東目前還處在成長期,最近正在往四五線城市以及向農村擴張,用戶和交易都還在快速擴張的時期。之前有文章裏提過,種子期主要目標的是驗證商業模式,成長期是快速增長用戶,成熟期才是變現的最重要時期。當然,這裏要聲明一點,我們這裏談到的變現,是指企業以實現盈利為目標開始收費。也就是說,並不是企業開始收費就意味著企業開始變現了。比如坐滴滴專車是要收錢的,但是很長一段時間裏,滴滴公司是不賺錢,甚至是貼錢的,我們不能說滴滴打車要錢就是在開始變現了,因為這個階段連利潤都沒有。而當滴滴開始向司機收取較高的傭金時,這個時候就可以認為滴滴是開始變現了。若是在成熟期之前,過早地進行了變現,會出現怎樣的狀況?A.成長期變現,減緩用戶數的增長,容易被競爭對手超越。B.種子期變現,透支還未積累的用戶價值,無異於殺雞取卵。總結起來,最應該進行變現的時期應該就是產品的成熟期,此時最適合變現,也一定要變現,不然就失去了變現的黃金時期。所以從這個角度,我們也可以理解,微博會拿阿裏巴巴的投資,開始在產品界麵上加入各種可能變現的新功能,即使有些確實非常影響用戶體驗,因為這個階段再不變現,就沒有機會了。對於選擇變現時機的理解,還可以用「用戶價值賬戶」這個概念來理解,創造產品的價值、增加用戶、保持活躍都是增加用戶價值的行為,相當於往這個用戶價值賬戶裏存錢,等到我們想要變現的時候,就相當於從這個賬戶裏取錢。
我們能夠取錢的上限取決於,之前在這個賬戶裏存了多少錢,對於一個還在指數增長的賬戶,過早取錢肯定就會減少本金,從而減少了未來的增值,影響未來的變現。而且這個賬戶裏所存的錢,更像是在魚塘裏養的魚,最開始的時候,放進去的其實是魚苗,如果魚還很小或正在長大的時期就捕撈上來,肯定不是最佳的時期。而當都已經長大成為壯年的時候,如不及時捕撈變現,投資指導sswj688等到衰老病死(相當於用戶流失)再變現就很難了。
在產品的高速成長期,別急著變現,通過免費或低利潤的方式積累大量用戶,建立競爭壁壘,等到進入成熟期之後,再進行變現會實現商業價值的最大化。在正確的階段,做正確的事。
4、 結語
實際上,京東的戰略”一直是互聯網企業發展的常見現象。企業如果能對未來一定時期的發展目標清楚,現金流足夠支持,通過“燒錢”用錢換爭奪市場的時間,不僅沒錯,而且是必須的。不然,發展就可能被對手們搶先,甚至錯過時間的窗口。
因為從市場格局來說,互聯網跟傳統做飯館生意不同,飯館基本上是完全競爭的市場,隻要有特色、位置好、有價格優勢,什麼時候開飯館都不會晚;但互聯網的某一市場,因為網絡效應和鎖定效應,一旦相對成熟,往往會形成自然壟斷或寡頭壟斷市場,領先者的優勢巨大,該花錢的時候舍不得花錢或是沒錢花,錯過時機,再進入的代價可能會難以想象。舉個例子,大家都知道搜索引擎、微信現在非常賺錢,但在百度、騰訊之後,又有多少公司能再去玩類似產品呢?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燒錢,都是對的,至少得對市場和競爭格局有相對準確的預判分析,對能夠掌握的現金或持續獲得融資的形勢,有相對準確的計算。如果中了太多創業神話的毒,認為創個業就能有人給投資,花起錢來“傻大笨粗”,太容易成為“先烈”了。
我覺得,對眾多創業者來說,能成為下一個劉強東的概率,應該是小於百萬分之一……
最後更新:2017-10-08 01:3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