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571 返回首頁    go 阿裏雲 go 技術社區[雲棲]


PC如果死亡, 智能手機與雲計算可否一統天下

2011年5月正值ZDNet網站創立二十周年,當時我和Scott Raymond一同撰寫了一係列文章,嚐試對2019年的個人電腦設備做出預測與展望。這一專題被我們命名為“銀翼殺手”項目,目的是向1982年Ridley Scott所拍攝的經典科幻驚悚片致敬,當然也是希望自己的文章能像這部電影一樣給人們帶來對未來的無窮靈感。

該係列文章發布至今已經將近兩年了,個人計算機與移動技術產業在此階段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當回頭重讀自己當初的文章時,我發現自己明顯沒有考慮到電子技術領域的很多重大發展趨勢,更沒能將雲服務的迅速普及納入到議題中來。

現在我們手頭的信息似乎更全麵了一些,所以不妨再對未來十年的個人計算機發展路線做出一番更準確的評估。

在原先的文章中,我曾經討論過“Hub”的概念以及像樂高積木係統那樣的模塊化設備平台設計。

雖然從技術上來說是切實可行的,但我仍然不認為這會成為我們在未來十年中用於處理大量本地化處理及存儲任務的強大、極具擴展性的係統方案。即使達不到百分之百,仍然會有極為可觀的一部分“本地”計算資源將被轉移到雲環境之中。

相反,我認為移動設備可能會成為終端用戶計算體驗的“Hub”或者叫“中心樞紐”。我還認為在未來十年中,設備擴展及保有等方案將徹底被時代所淘汰。

人們手中的智能手機將采用足夠強大的係統級芯片(簡稱SoC),且完全屬於一次性方案

除此之外,係統升級這類想法在2023年將被完全拋棄,因為所有計算設備都將以完全封閉且無法修複的形式存在。

我認同計算體驗將以模塊化形式存在,但從目前來看絕不會像我和Scott當初想象的那樣。與“樂高積木”機製不同,我認為智能手機與平板設備將替代如今的屏幕,而鍵盤將被視為匹配組件進行銷售,這種搭配方式與現有的立體聲音響及家庭影音娛樂係統非常相似。

我認為這不會成為我們在未來十年中用於處理大量本地化處理及存儲任務的強大、極具擴展性的係統方案。即使達不到百分之百,仍然會有極為可觀的一部分“本地”計算資源將被轉移到雲環境之中。

就在上周,我曾就Canonical公司的Mark SHuttleworth及其所在部門有意打造一套由集成化智能手機、可連接平板觸屏以及鍵盤構成的完整係統開展過討論。

而讓這一切得以實現的概念在我看來當數“統一化計算”,在其幫助下智能手機、平板設備與台式機操作係統都將成為同一套平台的組成部分並具備同樣的軟件開發目標。

我曾見識過一整套這樣的組合,其中智能手機充當“核心”、10到12英寸的平板觸控屏幕充當顯示設備,而鍵盤/擴展基座則作為輸入平台——整套方案價格約為500美元,係統使用周期預計為兩年到五年。

大多數此類係統會通過無線通信運營商進行銷售,並通過服務合同享受補貼待遇,充分的激勵機製保證了用戶會盡可能頻繁地更新終端產品。

統一計算也將幫助設備製造商鞏固其產品陣容。

蘋果公司當然是推動這一因素快速前行的最大動力,但除此之外,我們還看到以三星為代表的其它一些企業利用移動設備虛擬化等技術提供匹配組件,允許用戶運行包括Android、Windows、BlackBerry OS、Ubuntu等多種移動操作係統。

除了運行在智能手機“核心”組件上的軟件,三星、HTC、LG及其它多家廠商還會以每年一次的頻率產品匹配組件以適應同一套特定操作係統平台,而不再像如今這樣一次性推出十幾種彼此難以兼容的不同機型。

在這套策略的輔助下,廠商能夠以完全相同的匹配組件打造出足以支撐所有係統的硬件平台。想要一台三星Android“手機平板”?隻要買一款5英寸Galaxy智能手機作為核心,並向運營商申請預裝Android即可。一段時間之後想用Windows換換口味?隻需點擊對應圖標,Windows專用固件就會被自動下載並安裝完成——這才是未來我們所需要的方案。

如果大家想要一套13英寸觸控屏與鍵盤的組合來完成生產型任務,那麼隻需購買與係統相匹配的顯示器及鍵盤即可。某些創意內容工作要求使用便宜的27英寸4K甚至8K顯示器?買一台,並通過遠程無線高速顯示連接功能將其與手設備相連。無論如何,我們的處理核心都將圍繞移動端進行。

更進一步,大家還可以選擇可穿戴式計算設備。到2023年,無線眼鏡或智能手表都會打破廠商的界限而具備一致的使用體驗。

那麼個人數據與存儲工作要如何在這些匹配組件係統之間進行呢?不用擔心,到時候它們都會由雲計算來打理。

無論大家使用什麼設備,雲端數據都會時刻保持暢通,並通過聯合身份驗證體係幫助用戶對數據進行混合、匹配,甚至在不同的雲存儲及服務供應商之間隨時進行數據遷移。

原名為《銀翼殺手》的早期文章中,我還談到了應用程序與存儲技術。從那時到當下,這兩大領域的情況也出現了許多意料之外的變化。

我原本認為遺留應用,例如專為x86架構設計的窗口化桌麵應用,將通過專門的局部處理器進行獨立運算。盡管遺留應用到2023年仍然會普遍存在且需要重視,但它們將不再身處本地設備之中,而是由基於ARM的計算單元加以處理並借助來自App Store的全屏移動應用進行呈現。

在雲端運行的方式標誌著桌麵即服務(簡稱DaaS)的興起

我做出上述推測是由於以下幾點原因。首先,很多獨立軟件開發商都偏向於以訂閱為基礎的營銷模式,並希望利用強有力的價格優惠刺激客戶將應用數據轉移到商家的桌麵雲中、轉而通過遠程應用加以訪問。通過這種方式,他們才有機會從托管服務及公共雲基礎設施領域名聲最旺的巨頭級企業手中爭得一杯羹,進而建立屬於自己的服務品牌。

推出遺留桌麵應用的私有雲版本也是企業及各類機構的備選方案之一,但前提是需要利用最嚴格的隔離機製將這些應用完全與用戶密集的多租戶公共雲分割開來,並為其分配更高的服務水平協議作為約束。

整合完成之後,這些中古軟件就會像渡渡鳥一樣(雖然在今天已經不存在了)受到嚴格保護——運行在遠端、顯示在麵前。這一切並不複雜,微軟的RDS/DirectAccess/App-V、Citrix的XenApp以及VMware的Horizon等技術都能實現。

當然,除了遠程應用與桌麵係統,供應商還需要還需要為這些服務配備集成化數據備份、威脅及反惡意監控與清除、日常維護與應用程序升級,並在需要時隨時進行快速配置或重新配置。

除了微軟、Citrix與VMware之外,我們還將很有可能迎來其它較為常見的桌麵會話協議,例如紅帽的SPICE;此外,蘋果在iCloud中開發出屬於自己的遠程桌麵版本、用於在ARM基礎的硬件平台上運行“Mac”應用也在情理之中。

遠程應用的運行將獲得與如今級別相同的桌麵保真水平以及獨立GPU計算能力,即使是最為嚴苛的內容創建型工作負載也能得到滿足。在數據中心內部,性能強大的服務器利用虛擬化GPU集群以遠程方式進行2D渲染並處理3D負載,最終將結果信息通過互聯網傳輸至本地ARM設備之上。

這一切並非癡人說夢或者科幻妄想。已經開始有獨立軟件開發商將其付諸實踐,而且我所描述的技術已經被證明為基本成熟,並將在未來36個月內迅速向DaaS應用訂閱用戶鋪開。

盡管某些特殊的應用仍然需要運行在本地的x86係統當中,但那些經典的高端PC工作站以及Mac設備將基本上完全消失在主流用戶的視野當中。

2023年的PC機在您的眼中又是什麼樣子?我提出的智能手機為核心、周邊設備與雲為輔助的方案您能認可嗎?請在評論欄中與我們分享您的答案。

最後更新:2017-04-03 22:15:47

  上一篇:go 試用Office 365 家庭高級版的十大理由
  下一篇:go PC不會死,它隻會逐漸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