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194 返回首頁    go iPhone_iPad_Mac_apple


紀錄片《壽司之神》—技術成為藝術

紀錄片《壽司之神》

—技術成為藝術

文|子岩

一部紀錄片

2011年,一位美國紐約屌絲導演在日本拍攝了一部紀錄片,題目是《壽司之神》,主角是日本老人小野二郎,他1925年出生於日本,現年已92歲高齡,是全世界年紀最長的米其林三星主廚。片中記錄了85歲的小野二郎連續70年做壽司,不知疲倦、不知單調的故事。這部影片到底有多成功真不清楚,但是在北美航空公司提供的視頻作品中,此紀錄片廣受歡迎,是觀看最多的紀錄片之一。

紀錄片的吃貨導演David Gelb(大衛·賈柏)不比片中小野二郎遜色,是80後,其代表作品有《拉撒路效應》、《中央公園的國王》,最近的一部作品是《Chef’s Table》(主廚的餐桌),此作品有點類似《舌尖上的中國》,但不是以菜肴美食為主,而是集中拍攝了六位主廚,展示其烹調理念和烹調文化。大衛·賈柏不是浪得虛名之人,雖然學曆一般,但家長絕對是紐約社會精英,爸爸是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的總經理,曾祖父是《紐約時報》總編,他們對大衛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作為一個美國人能夠將日本的匠心文化講得淋漓盡致、入木三分,以其獨特的視角將小野二郎的內心世界、工作精神、製作過程、商業理念、家族傳承用西方人講故事的方式呈現在人們麵前。整部紀錄片大部分是聚焦在小野二郎和他的長子。子承父業是日本人的傳統,現在高度發展的社會,為年輕人創造了很多的就業機會,但小野二郎要求孩子中學畢業後就進到他的壽司店裏工作,成為他的徒弟,而不是兒子。小野二郎將做壽司的全部技能和技巧傳授給他的孩子,並希望他們繼續經營壽司店。

追求完美

大衛在紀錄片中給了小野二郎手中的壽司無數的鏡頭,反反複複的描述、刻畫壽司製作的過程,包括壽司材料的選購過程。不厭其煩的拍攝小野二郎和他孩子關於壽司的對話,告訴人們匠心就是不厭其煩的重複,永無止境的重複,在重複中找到提升的空間。

大衛在片中也展示出追求完美的艱辛。追求完美是一件毫無樂趣可言的事情,日複一日、年複一年重複著同樣的工作,像小野二郎在自己的壽司店裏幹了70年,從來沒有離開過那個隻有十個座位的餐廳。每年隻放一天假,將自己的一生放在了一家壽司店裏,簡直是不可思議。即使在高齡86歲的時候,他全無退意。

匠心精神的執著、無止境的敬業精神一定會是登峰造極。果然如此,小野二郎的壽司店是日本僅有的兩家米其林三星壽司店之一。紀錄片中小野二郎曾說,“你必須要愛你的工作,你必須要和你的工作墜入愛河……即使到了我這個年紀,工作也還沒有達到完美的程度……我會繼續攀爬,試圖爬到頂峰,但沒人知道頂峰在哪裏”。

影片的最後大衛用他的鏡頭、小野二郎和他孩子用對話告訴人們,製作壽司就是一份工作,成敗在於食材的精挑細選、製作過程中的嚴格把關、精益求精的工作方式和對待客戶的專業精神,這些是壽司店的一些基本技術,平平無奇。但是小野二郎把這些基本的技術做得無人可及。紀錄片讓觀眾感到小野二郎是一個位完美主義者,此時他手中的壽司不再是佳肴美食,而是一件藝術作品,小野二郎讓技術成為藝術,他也成為了大師。

壽司之神

《壽司之神》講述的是一家小壽司店老板的故事,卻在西方社會引起極大的反響。筆者認為,在高科技發展的帶動下,創新是社會的主流意識,人們追求商業模式的創新、科學技術的創新、甚至包括文化藝術的創新,創新帶來高速發展,使人們無暇顧及傳統商業社會的優秀品質和“慢功夫”的魅力之處。

大衛可貴之處在於土生土長的紐約人將日本人的匠心精神拍攝的如此到位。可以看出高科技創新主導的美國也需要有匠心精神。從喬布斯的蘋果手機到馬斯科的特拉斯電動車都可以看出美國商業社會在追求匠心……。對美國商業社會來講《壽司之神》遠遠不止是一部美食紀錄片。

對了,小野二郎的壽司店名叫“數寄屋橋次郎”,位於東京銀座辦公大樓地下室,隻有10個座位,提前一個月預約,人均消費人民幣1700塊左右起,顧客不能點餐,由店裏安排。每30分鍾翻台一次,奧巴馬去了也不例外……。

-END-

最後更新:2017-10-30 07:39:19

  上一篇:go 獎金近8000萬!“雲絲仙子”三奪覺士盾,距“魚子精華”25連勝隻差3場視頻
  下一篇:go Steam萬聖節特賣開始,飯團君教你手怎麼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