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426 返回首頁    go iPhone_iPad_Mac_apple


美食典故之:山西特色小吃鍋盔的傳說

傳說一:

相傳,唐代時高宗皇帝李治與女皇武則天的合葬陵,訣要寺門前的鍋盔開頭拔取中乾縣東北25千米的五峰山,後因穴位風水不祥瑞,而改選在乾縣城北3千米的梁山上。梁山景物精妙,是當年秦始皇、隋文帝巡幸遊覽之所,位於轂下長安西北80千米,在“八卦”中屬於乾位,故將陵墓喻為乾陵。乾陵營建工程浩蕩,征用了數萬名匠地利民工。當時,有個叫冬娃的小夥子,從小獲得母親,與阿爸兩人相依為命,他生性智慧,怠惰憨實,很受鄉鄰的稱譽。誰料其後阿爸因病臥床,冬娃每天除了上山打柴外,歸來回頭還要給父親燒菜做飯,長年累月多麼幹,便練就了一手做飯的烹飪技術手段。修建乾陵征用民工時,他替爸爸去做工,因人多而活門又繁重,飯食經常不能按時吃,豐滿不堪。有一天,他肚子餓得切實撐不住了,就悄悄地在路邊挖了一個土窩窩,架上自己的頭盔,把麵與勻放在盔內,在盔下燒著柴禾,過了一下子,他從盔內掏出烙成的饃一嚐,酥脆可口。他快活極了,就把這個辦法通知了同伴,讓各人改用鐵鍋去烙,終歸吃起酥,聞起香,一傳十、十傳百,就形成為了這類奇特的鍋盔饃。

從接下來,築陵工地上香氣滿盈,總監嚐到這種香味異常的饃後,感應不錯,忙派專人送到國都長安。因而饃一致一樣平常,厥後唐王朝每一年就要乾縣納貢鍋盔饃。這類烙饃的方法,逐漸撒播到民間。由於曆代辦動幹部不息地改進產方法,鍋盔饃的風致也越業越好,樣式也有良多種了。

傳說二:

相傳周文王伐紂時鍋盔就被用做戰士的軍糧,在陝西西府一帶,至今另有一個鍋盔種類叫“文王鍋盔”。鍋盔,到了秦朝更是被闡揚光大、普及廣而告之。秦人製作的鍋盔,個兒大、餅厚、瓷實。聽說鍋盔開頭不叫鍋盔,因其狀態酷似樹墩的橫截麵,因而被叫做墩餅。此刻秦軍行軍時士兵配發的墩餅,一個都有五六斤重,一個墩餅的直徑籠統在50—60厘米支配,厚度也都在15厘米支配。何況士兵的隨身帶方式也很獨特,兩個墩餅為一組,在每個墩餅上鑽兩個眼兒,用牛皮繩係好,前胸、後胸各搭一個,彷佛官方過去經常使用的褡褳通常。這一不凡的隨身帶方式在突遇作戰時,墩餅竟成為了極好的單兵護具,起到了盔甲(防彈背心)的感導。更罕有的是,敵軍射過來的箭,紮在墩餅上,被秦軍士兵抽出來後,又可用來射殺敵軍。墩餅能“吃箭”,也成了秦軍成功的一大寶物。而後士兵們便把墩餅喚做“鍋盔”,即用鍋烙進去的硬麵盔甲。“鍋盔”也由此而聲望大振。秦人出門,家中必烙鍋盔,讓出門人帶上,這一習尚間斷至今。聽說,三國時代,馳名的諸葛亮草船借箭之計,其靈感就來曆於秦軍的鍋盔吃箭。

最後更新:2017-10-07 23:16:22

  上一篇:go 美食推薦 一波廣東特色美食襲來
  下一篇:go 美食典故之:立春為什麼要吃春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