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 美食佳飲
水的滋育,讓江蘇成為物產豐饒的魚米之鄉。繁體“蘇”字拆開,即為“魚米”。江蘇與糧食相關聯的地名也不少,太倉、常熟、大豐等地名都寄托了人們對五穀豐登、倉廩殷實的願望。自唐代以來中央王朝供給便仰仗東南,號稱“蘇湖熟、天下足”。後來江蘇稻米種植減少,桑棉增多,絲織業和棉織業獲得大發展,清朝便在江蘇設了江寧、蘇州兩個織造府,足見當時紡織業之興盛。雖然“蘇湖熟、天下足”讓給了“湖廣熟、天下足”,卻也贏回了一個“衣被天下”的美譽。今天,江蘇經濟發展走在全國前列,工業增加值列全國之首,即便如此,農業大省、糧食主產區的地位也始終沒有動搖過,農業現代化水平全國領先,水稻單產連續多年居全國主產省之首,糧食總產量一直居全國第四、五位,糧食自給有餘,這確實十分了不起。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江蘇的飲食也深深地打上了水的印記,比如長江三鮮、太湖三白,比如陽澄湖大閘蟹、盱眙龍蝦,比如南京板鴨、高郵雙黃蛋,等等。過去講,“漕運之地必有美食”,著名的淮揚菜係,就起源於運河古城淮安和揚州。
此外,老百姓的日常飲食也離不開水鮮水菜,八卦洲的蘆蒿、水芹是不少南京人的最愛,至於蓮藕、荸薺、菱角、茭白等“水八仙”更是遍布江淮南北。即便柴米油鹽醬醋茶這些生活必需品,在江蘇也都做出了自己的特色。江蘇淮鹽、鎮江香醋、“三溝一河”(湯溝酒、雙溝酒、高溝酒、洋河酒)、碧螺春茶都是海內聞名的佳品,這些都離不開水的滋育,離開這裏的水,便沒了這個味道。
——節選自回良玉《我所認知的水鄉情韻》
最後更新:2017-10-27 08:5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