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699 返回首頁    go iPhone_iPad_Mac_apple


最嚴壽險新規實施首月 上市險企保費收入超預期

壽險134號文會給壽險公司保費收入帶來衝擊?很可能隻是虛驚一場,特別是對大型險企而言。

134號文被認為是重塑壽險行業的史上最嚴新規,此前暢銷的諸如快速返還年金、年金附加萬能等壽險產品,必須在9月30日前停售。按134號文要求設計的新產品,短期看性價比會降低。因此,業內最初預計,保費將在134號文實施後出現下滑。

10月是134號文正式實施的首個月份。本周陸續出爐的各上市險企10月保費顯示,除仍處轉型期的新華保險外,10月各險企保費同比仍現增長,最高增速達26%。相關險企數據顯示,個人新業務保費同比也見增長,且增速高於包含續期的整體保費增速,表明新產品的銷售情況好於市場預期。

從部分符合新規要求的過渡期產品熱銷,到完全符合新規要求的產品熱銷,越來越多的業內人士預測,明年開門紅將獲得超預期的表現,大型險企的新單保費仍將維持增長。

10月保費同比增長

截至昨日,中國人壽、平安壽險、太保壽險、太平人壽,以及新華保險,均已發布10月的保費數據。

除仍處轉型期的新華保險外,10月上市險企保費同比均現增長。其中,中國人壽保費約196億元,平安壽險約226億元,太保壽險91億元,太平人壽59.24億元。相比今年前9個月的月均保費(中國人壽500億元、平安壽險331億元、太保壽險170億元、太平人壽109億元),各家險企10月保費均有所下滑。不過,與去年同期相比,中國人壽、平安壽險、太保壽險、太平人壽同比分別增長了6.55%、26.64%、3.18%、0.29%。

此外,新華保險10月保費83億元,同比減少4.48%。其保費下滑的一大背景是公司全力推進價值轉型。目前新華保險正處於轉型關鍵期,在今年業務規劃中砍掉了全部200億元的躉交業務“包袱”,全力轉向由高價值的期交保費和續期保費拉動的保費增長,因此保費增速並不是該公司業務重點。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保費數據為新業務與續期業務之和。與包括續期業務的保費相比,新業務是否增長更能反映新產品銷售情況。披露相關數據的平安壽險情況是,10月單月的個人新業務保費同比實現高速增長。具體為,平安壽險個人業務10月單月實現新業務保費81.3億元,同比增長30.74%。

10月單月新業務的保費增速高於包括續期業務的保費增速,顯示在新政實施後的首月,新產品的銷售情況好於市場預期。

其實,好於預期的銷售情況在此前已經有所顯現。在10月1日134號文正式實施之前,人保壽險推出滿足134號文部分要求的“過渡”產品,閃售14天,銷售規模超過30億元,銷售情況大幅超出預期。

明年開門紅可期

從5月份134號文發布時的如臨大敵,到如今的種種市場表現,越來越多的分析認為,此前壽險業內擔憂的明年“開門不紅”情況將很可能是杞人憂天,尤其是對以個險業務為重的大型壽險公司而言。

中國人壽相關人士預計,公司明年開門紅將延續近年的火爆狀態。

國泰君安證券本月初發布的報告稱,由於大型壽險公司的主力產品以“分紅年金+萬能險”的雙主險模式,且從近期跟蹤數據看,包括人力、售前準備等關鍵因素,平安壽險和太保壽險等公司均已做好充分準備,成為開門紅期間有可能超預期的公司。從2018年全年看,轉型有望進入收獲期的新華保險值得關注。

多位中小險企人士也對記者表示,134號文對個險渠道業務負麵影響有限,反而在一定意義上是正麵影響。原因在於,個險渠道開門紅主打年金產品由“分紅年金附加萬能”形態轉換為“分紅年金+萬能”雙主險形態、首次返還時點延後到保單滿5年以後,更能發揮保險長期精算優勢,發揮年金保險強製儲蓄的功能,為客戶提供未來幾十年長期穩定收益。這對客戶而言,長期來看是利好的。

(原標題:最嚴壽險新規實施首月 上市險企保費收入超預期)

最後更新:2017-11-16 04:19:03

  上一篇:go 四季度產銷兩旺 光伏行業四大痛點待破局
  下一篇:go ICE 3月原糖期貨收跌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