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611 返回首頁    go 汽車大全


女神節 | 科學界的巾幗英雄:致敬十位中國青年女科學家


0?wx_fmt=jpeg


我們時常都說“巾幗不讓須眉”,在科學界也是如此哦!2月28日,我國十位年輕女科技工作者被授予第十三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稱號,以表彰她們在數學、物理、醫學等多個領域取得的卓越成績。


0?wx_fmt=jpeg

當選“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稱號的十位科學家


“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由全國婦聯、中國科協、中國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全國委員會和歐萊雅中國於2004年聯合設立,每年評選10位在基礎科學領域和生命科學領域取得重大科技成果的、45歲以下的優秀青年女科學家(至少有1名來自西部地區),並向每人頒發獎金10萬元人民幣。


13年來,我國共有115位女性獲得 “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她們用智慧之美證明了“巾幗不讓須眉”。


今年的獲獎者中,女科學家們延續了繼續在多個領域開發的趨勢。有人聚焦於數字技術的發展,有人專注於生命科學,有人深耕於材料科學……她們集智慧與美麗於一身,集感性和理性為一體。讓我們深切地感受到原來科學也可以是美麗動人的。


下麵我們就來看看這十位女科學家的芳容和她們的研究吧!



0?wx_fmt=jpeg

王琳

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

再生醫學研究中心主任


從蠶繭中提取絲膠修複人體組織


“80後”獲獎者王琳是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再生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多年來她一直致力於再生醫學研究。在中國,養蠶業是我國曆史悠久的古老行業,幾千年來人們一直用加熱法處理蠶繭,以去除粘連蠶絲的絲膠。蠶繭中的絲素最終被製成了絲綢;而絲膠卻成了無人關心的廢料。不過,王琳目前已經發現了一種“變廢為寶”的可能性,那就是用絲膠製成多種性能優越的組織工程產品 “修補”遭受疾病和創傷之後殘缺的生命。


王琳教授帶領的團隊是目前國內唯一在醫學領域對絲膠進行係統研究並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科研團隊,通過一係列絲膠基礎及應用的原創研究,開創了絲膠在生物醫學領域的多種應用,係列原創工作適用於心腦血管疾病、神經係統疾病、戰創傷等嚴重創傷的修複治療,目前已經申請並獲得多項專利包括國際、國家發明專利十餘項,應用前景良好,使我國在絲膠組織工程產品研發領域走在了國際前沿。也許要不了多長時間,眾多的患者將會享受她這種技術帶來的福音。


0?wx_fmt=jpeg

▲80後的王琳對待工作的態度是一絲不苟


另外,與她工作相關的技術轉化也有可能全麵改變我國傳統剿絲行業的現狀,變廢為寶,實現蠶絲行業的升級和轉型。



0?wx_fmt=jpeg

王豔麗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窺視細菌基因編輯不為人知的秘密


獲獎者王豔麗是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她長期以來集中火力研究的領域是結構生物學。雖然從博士階段才正式接觸,但很快她便意識到這是自己想要為之傾注無限熱情的領域。“結構生物學非常有趣,自然界中很多難以解釋的事情,在對其分子進行結構解析之後便會豁然開朗。”


王豔麗在基因編輯技術方麵也實現了很大的突破。基因編輯技術是指人類可以對目標基因進行“編輯”,實現對特定DNA片段的敲除、加入等。而CRISPR/Cas9技術自問世以來,就有著其它基因編輯技術無可比擬的優勢,技術不斷改進後,更被認為能夠在活細胞中最有效、最便捷地“編輯”任何基因。


0?wx_fmt=jpeg

▲王麗豔工作中


經過努力探索,王豔麗揭開了細菌免疫係統CRISPR的工作原理,為這一基因組編輯技術在工業、農業、醫藥和生物技術等方麵的應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


0?wx_fmt=jpeg

尹梅貞

北京化工大學教授

讓熒光材料幫助疾病的早期診斷和治療


夏天的夜裏,微風吹拂,在很多地方螢火蟲如同一盞盞在空中飛舞的小燈籠,讓無聲的世界裏增添了浪漫的色彩。受到螢火蟲的啟發,活體動物體內熒光成像成為一個嶄新的研究領域,目前世界上不少生物學專家都在進行這個方麵的研究。多年來,北京化工大學教授尹梅貞寄情於新型熒光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她開創性地將“熒光示蹤”和“納米載體”功能合二為一,並將其應用於細胞標記、抗癌和農業害蟲防治等多個領域,並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0?wx_fmt=jpeg

▲北京化工大學教授尹梅貞


尤其是在癌症治療方麵,這種技術展示了良好的前景。尹梅貞通過研究,設計了係列具有特殊功能的新型熒光高分子材料,發明了多種特異性熒光分子探針以及新型抗癌藥物分子,就可以用於癌症的早期診斷和治療。十分重要的是,這種技術並傳統檢驗方法更加簡便、快捷和靈敏,未來如果能夠直接用於活體檢測,就可以免除繁瑣的抽血化驗步驟,並幫助患者早診斷、早治療、早康複。 



0?wx_fmt=jpeg

田梅

浙江大學醫學院杭州濱江醫院副院長

構建醫學影像上的探測“雷達”


X光、CT、B超等醫學影像診斷,我們很多人都曾體驗過,它們如同醫生的“透視鏡”,幫助觀察我們的五髒六腑,並提供診斷依據。不過,在浙江大學杭州濱江醫院副院長田梅教授看來,這些傳統的影像學不僅分辨率達到了瓶頸,而且隻能以解剖結構的觀察為主:“它們就像是古老的紙質地圖——而PET(正電子發射型計算機斷層顯像技術)才是能夠顯示實時動態變化的3D衛星雲圖。”


田梅這些年來她一直走在核醫學與分子影像研究前沿,她構建並拓展了醫學影像上的探測“雷達”—— PET在中樞神經係統損傷修複與腦功能研究方麵的新方法和新思路。


0?wx_fmt=jpeg

▲田梅說,今後許多領域都要應用PET分子影像,現在還隻是剛剛開了個頭。


如今我國已經擁有約300台臨床PET設備。而田梅十餘年前完成的PET腫瘤探查新方法,如今也已在歐美和日本投入應用。 



0?wx_fmt=jpeg

杜蘭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雷達信號處理重點實驗室教授

研發智能化的雷達


杜蘭是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雷達信號處理重點實驗室教授,她這些年來一直在與我國的國防事業打交道。20世紀30年代,用電磁波探測目標的雷達技術被應用於防空。雷達最基本的功能,是對目標進行檢測、跟蹤、成像和識別。而在這四個基本功能中,識別功能是真正使雷達能夠判斷目標屬性、在戰時提升軍隊信息獲取能力的重要功能。


杜蘭的工作是致力於讓雷達識別目標的過程更加智能。她說:“智能化的雷達和人工智能有些相似。不隻是探測、跟蹤到目標,還能進一步判斷目標的屬性。美國從20世紀80年代起,就把‘雷達目標識別’作為國防關鍵技術之一進行研究。”


0?wx_fmt=jpeg

▲杜蘭教授


這些年,杜蘭創新性地將“貝葉斯多任務機器學習”引入雷達的研發,並成功應用於中國首部定型的、具有目標分類功能的對警戒雷達。



0?wx_fmt=jpeg

陳玲玲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上海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組長


為人類基因組中的“暗物質”平反


陳玲玲是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上海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組長,她研究人類基因組中的“暗物質”——長鏈非編碼RNA(IncRNA),探索它們在正常生命活動中的關鍵作用,以及與疾病小胖威利症、癌症等發生的關聯。


研究表明, 長鏈非編碼RNA在細胞的眾多生命活動中發揮重要作用,其在發育和基因表達中發揮的複雜精確的調控功能極大地解釋了基因組複雜性之難題,同時也為人們從基因表達調控網絡的維度來認識生命體的複雜性開啟了新的天地,因此這些年成為遺傳學的研究熱點。


0?wx_fmt=jpeg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上海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組長陳玲玲


通過這些年的研究,生物學家們發現 長鏈非編碼RNA的表達或功能異常與人類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 其中就包括癌症、退行性神經疾病在內的多種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重大疾病, 具體表現為長鏈非編碼RNA在序列和空間結構上的異常、表達水平的異常、與結合蛋白相互作用的異常等。


但是很長時間以來,不少研究人員一直將長鏈非編碼RNA看做是生物體的垃圾,陳玲玲這些年的研究為長鏈非編碼RNA徹底“平反”發揮了重要作用。當然在這個領域,她也還需要不斷攀越新的高峰。



0?wx_fmt=jpeg

範金燕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

用“田忌賽馬”幫複雜世界找“最優解”


運籌學的思想在古代就已經產生了。敵我雙方交戰,要克敵製勝就要在了解雙方情況的基礎上,做出最優的對付敵人的方法。漢高祖劉邦就曾用“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稱讚麾下的智囊張良。除了能在沙場上克敵製勝,中國古代的“田忌賽馬”這個生動的故事也是運籌學思想的體現。但是作為一門數學學科,用純數學的方法來解決最優方法的選擇安排,卻是晚多了。


運籌學是20世紀30年代初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學科,其主要目的是在決策時為管理人員提供科學依據,是實現有效管理、正確決策和現代化管理的重要方法之一。該學科是應用數學和形式科學的跨領域研究,利用統計學、數學模型和算法等方法,去尋找複雜問題中的最佳或近似最佳的解答。運籌學經常用於解決現實生活中的複雜問題,特別是改善或優化現有係統的效率。因此運籌學與應用數學、工業工程、計算機科學、經濟管理等專業密切相關。


0?wx_fmt=jpeg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範金燕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範金燕,多年來一直在從事數學領域中非線性最優化的理論和方法研究,好為為複雜的世界求得“最優解”。她的研究成果不僅引起國際數學規劃領域同行的關注和引用,也被國內外工程界專家應用到無線通訊、自動控製等一些實際領域。



0?wx_fmt=jpeg

羅義

南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

在環境中尋找阻擊“超級細菌”的策略


抗生素在近代的濫用所導致的微生物耐藥性和“超級細菌”,讓醫生們正陷入病原體越來越多、治療藥物卻越來越少的窘境。近年來,微生物耐藥已經成了世界公共衛生領域的重大問題之一,各國政府也不斷在醫療體係中加強相關監管力度。然而,許多人不知道的是:人類使用抗生素的70年以來,環境背景中的抗性基因的含量也已經呈不斷增長趨勢。抗生素及其抗性基因的汙染已遍布水、土壤、大氣等介質,而在以汙水處理廠和固廢填埋場為代表的人工環境中,其汙染水平更高。


0?wx_fmt=jpeg

▲南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羅義


我們生活環境中抗生素的廣泛存在對我們究竟有多大的威脅和傷害?這些年來,南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羅義一直想把這些問題搞清楚,她奮戰在環境地球化學研究的第一線,努力探求中國河流環境中抗生素濫用與微生物耐藥性之間的關聯性,好用於指導環境治理和保障我們人體的健康。這些年中國抗生素汙染已經成為一個嚴重的問題,這樣的研究的確需要深入進行下去。



0?wx_fmt=jpeg

周樹雲

清華大學教授

在新型材料中“打破砂鍋問到底”


周樹雲是清華大學教授,她一直深耕於凝聚態物理領域,運用“角分辨率光電子譜”技術,在石墨烯、第二類拓撲半金屬、過渡金屬硫族化合物、新型拓撲材料以及異質結等新奇電子結構研究方麵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我研究的是固體材料中的物理問題。我感興趣的材料有一個共性:它們都有一些非常奇特、誘人的特性,而且這些特性通常不能被傳統的理論所解釋;同時,這些材料具有重要的應用潛力。如果我們能夠透徹理解這些奇特性質背後的物理機製,並且進一步改進材料的特性,或許有一天它們的應用將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周樹雲表示。


0?wx_fmt=jpeg

▲清華大學教授周樹雲


當今凝聚態物理和材料科學所麵臨的核心問題是如何透徹理解複雜材料中對其物理性質起決定性作用的內在物理本質,並進一步調控材料性質以及尋找具有更優性能和更廣泛應用前景的新型材料。但是周樹雲說這些問題的最終解決需要很多科研人員的共同努力。她和其研究團隊的工作就是通過一係列前沿的物理實驗,為揭示這些物理問題提供重要的線索和證據。



0?wx_fmt=jpeg

高利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


斬斷農作物病害背後的“黑手”


高利是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她的研究與我們吃的密切相關,整天都在和糧食作物打交道。玉米和小麥是最重要的糧食作物,所有可能危害它們、導致大幅減產的病害,都牽動著千千萬萬糧農們的心。因此,長期以來這些作物的相應病害一直是很多研究人員攻關的重點。高利就是其中的一員,她說致力於農作物病理學方麵的研究,才能使人們有可能在第一時間對病害發起“反擊”。


0?wx_fmt=jpeg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高利


比如有一種嚴重危害小麥的疾病叫做矮腥黑粉病,感染這種病害的小麥,麥穗會變成黑褐,散發出魚腥氣味,麥粒也不再能食用。通過研究,高利攻克了小麥矮腥黑粉病等病害的快速診斷難題,給農業生產、海關檢疫和病害防控都帶來了很大的便利。



我們都說科學影響世界,科學改變世界,請記住,女科學家群體正是其中的一份子。研究已經證實,在從事科學研究這件事情上女性和男性在天然條件上並不存在優劣差異,隻是從結果上來看,現在的女科學家們依然處於天平翹起的那一端,我們的社會和家庭需要為女科學家從事科研提供更好的歡迎才是更為重要的。

TIPS1: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

第十三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評審委員會共有32位評委,由院士和專家組成,經過嚴格評審以後,10位女科學家獲獎者才從111個單位提名的215位有效候選人中最終脫穎而出。她們的實力自然也是杠杠的!


0?wx_fmt=jpeg

每時每刻我們都要記住,我們身邊的很多女性科學家,她們也在用科學改變世界!

TIPS2:2016年度5人入選“未來女科學家計劃”

0?wx_fmt=jpeg

▲入選“未來女科學家計劃”的五位女科學家


此外,作為“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的後備軍,“未來女科學家計劃”也是一個需要被關注的群體,近幾年,該計劃一直在為中國的科學事業不斷輸送新鮮血液,2016年度有來自清華大學在讀博士萬蕊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博士後龍冉、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博士後叢楠、中山大學博士後周怡、南京農業大學博士後徐莉5人入選“未來女科學家計劃”。

原文發布時間為:2017-03-08

本文來自雲棲社區合作夥伴“大數據文摘”,了解相關信息可以關注“BigDataDigest”微信公眾號

最後更新:2017-05-23 16:33:16

  上一篇:go  麵向大眾的移動技術:簽名,封裝和發布Android app
  下一篇:go  演講實錄丨李德毅 ADAS的繁榮與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