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
热门ppt
不吐不快 你没戳到的“PPT融资”痛点
近来,网络上出现了篇文章,警惕A股赚钱新模式:PPT融资致富。比较在理,不过笔者觉得似乎有些话没有说透:“PPT融资”这一模式本身没有错,出问题的是项目评估价值取向和评估的科学严谨性。
所谓的“风险投资”,其实都是用PPT做融资,还有Word融资呢。包括IPO,定增路演不都靠PPT吗?其关键在于是否在踏实做事,是否有合理的商业模式,可靠的技术支持和成熟的执行团队。项目不追求实际效益,只炒概念,讲故事,这种笑话在乐视、九鼎之前还少吗?
与PPT融资相比更令人担忧的是现如今我们所谓的“项目评估体系”,尤其是“科技类项目评估体系基本就是个摆设。
项目投资的发起体系,我把其称作“社交评估”。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是对于创新类、科技类项目评估,目前大部分机构都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评估体系,这里包括金融机构、投资机构甚至监管部门。很多时候都是临时找一些专家开个讨论会,结论如何不是看评估过程的逻辑推断,而仅仅是依靠几个专家的意见,所依靠的仅仅是专家的背景和头衔。这都算不错了,还有更过分的都只通过邮件、微信咨询一下身边的相关行业人士,只言片语地就给一个项目下了结论。如果靠头衔靠知名度就能做出好项目的话,联想也不至于混到如此地步了。笔者作为业内人士曾经参加过民营资本代表性银行的项目评审会,风控的老总姗姗来迟不说,坐了没十五分钟,在完全没有背景了解的情况下匆匆翻了翻资料,甚至连专家的意见都没听完就去起身参加下一个评审会了。这种项目评估要能科学客观,我说句文雅的话,那真TM见了鬼了。
其实PPT也好,Word也好,介绍材料反映的都是对项目发展前景的预测。而症结就在于我们现有的评估体系都是针对过往业绩的评估,或者说是主体资质的评估。而投资,看的是未来,是对成长性的把握。当然历史背调、过往业绩、主体资质都是项目评估的重要依据,但是对创新类和科技类项目来说,项目评估最重要的是要看创新商业模式、技术优势的前瞻性把握。忽略了这一点,这种笑话会层出不穷,中国有句老话叫成王败寇,成了什么都好,没做成就都是骗子吗?
P2P行业最近大面积出事,这里面都是骗子吗?出问题到底是什么原因?很少有人分析,当年P2P火的时候一窝蜂的吹捧、站台,如今出事情了各路金融专家明星大腕避之不及。其实仔细分析这里肯定有很多骗子机构像e租宝,编造项目忽悠普通民众参与,这就是传销甚至是诈骗。但是还有些机构是真的想做项目,而且项目也在进行中,只不过像笔者早就指出的,制度性的缺陷即短贷长投的期限错配导致企业发展遇到流动性困难。所以骗与不骗区别就在于对真假项目、好坏项目的评估。
同时即便是真想做项目投资的,在项目评估尤其是创新类科技类项目上,请的专家也有陷阱。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人是不了解不熟悉新技术的人,同行业内对新技术有抵触的人以及对新技术有排斥情绪的专家,对创新模式有质疑的传统行业代表,本身这项目就是要颠覆现有模式的,这些既得利益者的话有多少客观公正性?第二类人就是知名人士,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大佬”。此类人往往有成功的案例以及经验,甚至有些只是名气大像薛蛮子郎咸平这样的。在众多投资项目中,依靠“大佬”的判断来确定是否投资的投资人不在少数。简单来说就是:“大佬”说能投就跟着投!甚至有些投资人直接省去了尽调这一环节!但我们应对这些“大佬”的成功模式做进一步的分析,这些“大佬”成功靠的是什么?要看逻辑看项目,不要一味盲从。
另外从投资人的角度,要求“低风险,高收益”就等同于逼着项目公司说瞎话。为了满足投资人对于“低风险”的愿望,项目公司实际控制人给出了一份“担保”承诺;为了满足投资人“高收益”的欲望,项目公司倾其所有,拼尽全力画个大饼,描绘出无限美好的前景蓝图,因此就逼出了乐视贾先生每月都开造势发布会。
所以,使PPT融资成为一个大笑话的原因,不是因为PPT融资有问题,而是因为没有踏实做实事儿,只炒概念,没有实际业务作支撑。
那么PPT融资为什么会受到很多人的关注?正如上述我们说的,主要原因是光炒作,画大饼,却得不到实际业务的支持,最终将被资本市场抛弃。这是任何人都阻止不了的,是市场发展的规律。但是此类现象由来已久,甚至很多上市公司一直以来也都是这么做的,那为什么这次反响这么大?归根究底是因为私募在公募的市场里分得了一杯羹,且分量不少。证券公司传统业务及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公开发行作IPO,非公开发行作定增等。但随着传统IPO、定增的收紧,券商公募单靠牌照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而私募完全打破了这个界限,有极强的拓展能力,使得社会方方面面的资源都愿意加入到融资行列,因此对于传统券商的市场份额,话语权都遭到冲击,大家的牢骚就难免了。
最后更新:2017-10-08 01: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