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390 返回首頁    go 美食


中秋過後早晚越來越冷,溫補脾腎正當時,穴位、美食兩不誤

中秋過後天氣已經開始轉涼,虛寒體質的人們感覺最明顯,長衣長褲穿起來了。秋季氣溫逐漸降低,晝夜溫差大、冷暖變化極不規律。中醫認為,秋季開始,陽氣漸收、陰 氣漸長、景物蕭條、空氣幹燥。由於受到冷空氣的刺激,交感神經興奮,血壓升高,促進血栓形成,同時血液中的組氨酸增多,胃酸分泌增加,胃腸容易發生痙攣性 收縮。簡單來說,就是易感人群可能遭遇咳嗽、感冒、支氣管炎、哮喘、胃病、腦血管病複發等等問題。

中醫養生,就是強調“治未病”,防患於未然。

穴位保健

防範“秋老虎”,養生保健應從固護“肺衛”和溫補“脾腎”著手。中醫認為,秋季容易傷肺,而五行中肺屬金,土生金,脾胃屬土,所以要解決肺部的問題就先強壯脾胃。補肺氣潤肺陰的主要穴位有膻中、天突、中脘、足三裏和氣海。請關注公眾號針灸刮痧拔罐刺血 ,各種中醫絕技都在這裏。所以秋季穴位養生既要照顧好脾腎,又要保養好肺部。

一、揉按天突穴:

天突穴是屬於肺經的穴位,用手指每天揉按,隨時可以操作,每次2~3分鍾,隻要堅持做了,可以有效緩解肺部疾病例如咳嗽、哮喘等,或者起到預防作用。

二、揉按迎香穴:

迎香是手陽明大腸經的穴位,從它的名字我們可以看出它的功能是使人“聞香逐臭”的,常被用於治療各種難愈的鼻炎、鼻塞。它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能:可以濕潤鼻腔。兩鼻腔濕潤了,就可以加大阻止病邪的力量,尤其是在燥邪盛行的秋季。做法是每天用食指在迎香穴快速搓法,搓熱為止。

三、 揉按中脘穴:

中脘是任脈穴位,經常按揉中脘穴可以促進胃腸蠕動,有益運化功能,促進水穀的吸收和排泄。健脾養胃,以後天養先天,進而腎氣充盈。每天用手掌摩上腹3分鍾,順時針,可以有效緩解消化不良、胃脹、胃痛等症狀。

四、 揉按腎俞穴:

五、 揉按湧泉穴:

湧泉穴是足少陰腎經的常用腧穴之一,為全身最下部的腧穴,是腎經的首穴,別名“地衝穴”。湧泉穴在人體養生、防病、治病、保健等各個方麵顯示出它的重要作用。每天艾灸或按揉湧泉10分鍾,可以防治高血壓,使腎精充足,耳聰目明,發育正常,精力充沛,性功能強盛,腰膝壯實不軟,行走有力。

飲食保健

天氣轉涼,氣候幹燥,津液易耗,因此常會出現口幹咽苦、大便幹結、皮膚幹裂的現象。可多吃一些含維生素的水果蔬菜或用中藥食療,如西洋參、沙參、杏仁、川貝等。此時飲食宜減苦增辛,以養心肝脾胃;也不宜進食太飽,以免腸胃積滯,變生胃腸疾病。

在這裏給大家推薦一些在家裏方便做的,滋陰潤燥,溫陽驅寒的湯。

1. 銀耳皂角米紅棗梨湯(滋陰潤燥)

用料:主料桃膠10克, 銀耳20克 ,皂角米30克, 棗(幹,大)4顆, 梨半個 ,輔料枸杞子5克 調料冰糖5克 水適量

做法:

(1)銀耳、桃膠和皂角米提前一晚上泡發,泡好的銀耳洗淨去蒂撕成小塊兒放入鍋中。

(2)加入泡好的桃膠和肥皂角米,加入紅棗,加入梨塊兒,加入適量的清水和枸杞子。

(3)加入冰糖,高壓鍋燜四十分鍾至保溫後不揭蓋再燜半小時即可。

2. 桂圓紅棗湯(益氣補血、驅寒溫陽)

原料:紅棗去籽100克、桂圓100克、水適量

做法:

1、桂圓去殼留肉備用。

2、清水煮沸。

3、加入大棗、桂圓。

4、再次沸騰後,轉文火煲60分鍾。

5、夏天做好後放入冰箱冷藏,想起來的時候就來上一碗。

最後更新:2017-10-08 09:39:23

  上一篇:go 美食的誘惑:蜜汁烤鴨腿介紹
  下一篇:go 美食推薦:竹筍炒鮮香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