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6
期貨
大商所“期貨知識”走進高校教育
摘要
7月6日,由大商所主辦的“大商所-高校期貨人才培育合作簽約儀式暨衍生品人才培養座談會”在大連召開,簽約儀式上,大商所和國內9家高校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此舉旨在創新我國期貨市場人才供給模式,讓“期貨知識”作為“期貨課程”真正走進高校教育體係,通過高校教育培養期市專業高端人才,以此來滿足期貨市場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
7月6日,由大商所主辦的“大商所-高校期貨人才培育合作簽約儀式暨衍生品人才培養座談會”在大連召開,簽約儀式上,大商所和國內9家高校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此舉旨在創新我國期貨市場人才供給模式,讓“期貨知識”作為“期貨課程”真正走進高校教育體係,通過高校教育培養期市專業高端人才,以此來滿足期貨市場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
據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期貨市場人才培養是百年大計,市場要發展,人才培養是第一位。當今,我國期貨市場創新步伐不斷加快,對於人才需求也從數量向質量轉變,市場亟須期現結合、量化風控、研發營銷等複合型人才,也亟須投資顧問、基金經理、境外期貨等金融衍生品高端人才。所以,現階段將期貨後備人才的培養與高校合作成為非常重要途徑。
人才問題製約期貨行業發展
大商所總經理王鳳海表示,目前,期貨行業麵臨著行業人才流失率高、從業年限短的難題。同時,初出校門的高校學生入職需要較長的培育時間,需要行業企業進一步培養發展。此外,期貨市場較為專業,目前社會認知度比較低,政府機構、現貨企業缺乏了解期貨的專業人員,在一定程度上製約了期貨市場的發展。
作為從業多年的高層管理人員,國投安信期貨有限公司董事長高傑對行業人才的需求現狀更有切身體會。
高傑介紹到,在公司類型客戶中,80%是產業企業客戶,其中又有80%的客戶為行業龍頭企業,這些企業對期貨市場複合型人才需求尤為迫切。“我們對於人才的渴求正如一片荒漠,我的身後是無數個企業殷切希望的眼神。”她說道。當前,新畢業學生到企業之後需要企業較長時間的培養,而在此之前需要利用高校平台,利用高校的師資,高校的科研機構和高校的專業課程設置為企業培養人才。可以把企業人才需求和高校教育實踐結合起來,把企業人才需求時間段提前至大四或者研二的期間內,利用在校時間使企業和高校畢業生充分溝通交流,完成人才的實踐培養和企業對人才的定向需求。因為現在市場需要的不僅僅是交易型人才,還需要風控、交割以及財務處理等多方麵的人才,這些人才不是企業能夠獨立完成的,需要進行係統的培養。所以期貨市場人才培訓需要“產校融”三方緊密結合,這也是真正的人才供給側改革。
中國期貨業協會非會員理事李強對於培養期貨行業人才擁有非常豐富的經驗。李強認為,期貨行業是一個“小行業、大市場”,期貨人才培養不是簡單的為期貨行業培養人才,而是為期貨市場培養人才。我國成規模現貨企業50多萬家,與48個商品期貨品種相關的企業近30萬家,這些企業需要大量的專業化、複合型的期貨人才。另外,我國期貨公司的人才主要存在結構上的問題,過去期貨公司主要以經紀業務為主,對人才的需求與現在的結構不一樣。現在期貨公司在轉型創新,急需10種專業人才,包括期現結合、投資顧問、基金經理、操盤交易、產品設計、境外期貨、量化風控、IT以及金融衍生品高端人才和研發性複合型人才。
在行業企業對於期貨人才需求日益增長的今天,行業人才培養卻嚴重跟不上行業發展。
李強表示,期貨行業從業人員總量嚴重不足,不但現貨企業缺人才,而且金融機構和期貨經營機構同樣缺人才。當前,期貨行業從業人員大概是5萬人,但人才結構不均衡,期貨人才大部分在期貨行業內,其他金融機構和現貨企業數量比較少;從分布區域來看,人才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浙江以及廣東等經濟發達地區;期貨從業人員大多數從事經紀業務,高端人才比較缺;另外,以原油為標誌的期貨市場國際化即將開始,但期貨行業國際化人才並不多。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實現產學結合
在期貨行業、金融機構以及現貨企業對於期貨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的今天,如何讓高校人才培養和期貨市場人才需求結合起來成為擺在業內人士麵前的問題。
對此,王鳳海介紹稱,大商所從去年下半年開始著眼行業發展大局,啟動高校期貨人才培育支持項目,從人才供給側上做文章,前置期貨教育,將人才培育拓展至高校環節。由交易所、會員單位、地方期貨協會、高校等多方合作,共同推動期貨課程走進高校課堂。通過相對全麵係統、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期貨教育,推動解決行業人才瓶頸問題,向未來輸送了解期貨市場,熟悉期貨市場,具有現代市場風險管理意識的人才,壯大行業發展支持力量,營造市場生態環境,服務社會。
麵對高校人才培養和期貨行業人才需求的瓶頸問題,李強表示,由於期貨行業是一個小行業,全國高校專門設置期貨本科專業的院校非常少,大部分都是把期貨專業分至金融學、財務學、金融工程管理學等課程設置中。導致盡管期貨市場人才需求數量龐大,但高校人才卻供給能力不足。所以需要創新期貨人才培養模式,讓高校和市場和產業結合起來共同培養人才,實現產學結合,以滿足期貨市場對人才的需求。
據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大商所和高校的合作是期貨和衍生品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交易所作為行業裏舉足輕重的重要機構,與高校合作培養人才,有助於產業需求和人才培養結合起來,有助於優化期貨市場人才需求層次和高校人才供給能力。
對此,李強認為,在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方麵,一方麵高校可以開設期貨輔修專業;另一方麵高校在積極開設期貨本科專業的基礎上,可以考慮增加期貨碩士專業。
讓“期貨知識”走進高校教育
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到,此次大商所-高校期貨人才培育合作模式不同於以往的類似知識培訓,而是要把期貨知識納入高校教育體係,構成完整的期貨本、碩士生培養體係,並在一定程度上納入高校學分管理體係,以此來提升高校對期貨人才的供給能力。
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執行院長張春表示,期貨行業乃至衍生品行業,人才的匱乏是非常明顯的,導致我國在大宗商品定價話語權方麵一直較弱。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和大商所合計做過6期商品期貨高級管理課程,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下一步可以把期貨作為本、碩金融類專業加進去,為期貨市場培養亟須的人才。
天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部副主任楊寶臣在談及高校培養期貨高端人才時介紹到,天津大學一直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一直希望邀請業界專家為學生講座或者將此作為課程的一部分,今天簽署的合作協議與學校的教學計劃非常匹配,可以考慮在金融專業裏麵加入衍生品方向。同時,由於現貨企業需要專業性期貨人才,也可以和大商所、相關企業合作,把企業需求和學校專業知識培養結合起來,培養符合企業需求的專業化畢業生。
中國證券報記者注意到,目前國內不少高校已經或多或少的和國內期貨經營機構或者大商所實現了合作辦學。例如浙江大學和永安期貨合作成立的金融工程合作研究中心,就設置在金融研究院下,主要做衍生品研究。同時,浙江大學還和南華、浙江大地等期貨公司開展了比較深入的人才培養。上海同濟大學也和上海期貨同業公會合作開辦了期貨MBA培訓班,並且和上海東證期貨建立了戰略合作關係,邀請行業內專家為學生進行期貨知識培訓,並在東證期貨建立了實踐中心。
高傑說,“相信多年後回頭看,今日的合作將在中國衍生品發展史上留下生輝的一頁。”與會嘉賓也表示,此次大商所和高校期貨人才培育合作簽約之後,將會對國內高校培養期貨人才方麵起到積極地促進作用。通過讓“期貨知識”走進高校教育體係,完全不同於過去簡單的期貨知識培訓、講座等短期培訓,而是從大學時代開始便有針對性的為期貨市場提供專業化人才培養,對於拓寬期貨人才來源、提升期貨人才層次和擴大期貨人才供給具有劃時代的積極意義。
(原標題:大商所“期貨知識”走進高校教育 實體經濟發展唿喚綜合性衍生品人才)
(責任編輯:DF305)
最後更新:2017-07-10 04: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