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0
期貨
期貨盜碼交易遭刑事處罰
“上期所投資者保護·明規則、識風險”案例係列報道之二
近日,上期所相關部門向期貨日報記者披露了一起利用木馬軟件盜取其他投資者的賬戶和密碼,並通過對敲期貨遠期合約非法獲利的案例,該案犯罪嫌疑人最終受到刑事製裁。
線索起因
2010年12月1日,上期所在對期貨交易進行監控的過程中,發現客戶謝某在不活躍期貨合約上,與塗某等2個客戶賬戶多次進行對敲,並在事後快速轉賬取現,疑似轉移受害人賬戶資金,非法獲利7502.4元。12月6日,監控又發現客戶馮某與另一客戶潘某賬戶在不活躍期貨合約上對敲,盈利9304元。2011年1月13日,監控再次發現客戶王某與客戶王某某在不活躍期貨合約上對敲,盈利19060元。
深入調查
上期所在發現對敲行為當天,立即對上述案件分別予以立案調查。經調查,三起案件中的盈利方客戶均處於失聯狀態,且都在長沙某營業部開戶,而虧損方客戶均否認進行過上述對敲交易,並一致表示賬戶被盜用了。
調查組認為,三起案件操作手法相似,均選擇同一品種的不活躍合約,在較短時間內完成對敲交易。盈利方客戶完成對敲交易後即刻將保證金轉移至銀行賬戶,並迅速取款,從開始對敲交易到取款平均時間約為30分鍾。
2011年1月該案件移送至證監會立案查處,隨著調查的逐步深入,嫌疑人方某逐漸浮出水麵。調查發現,2010年11月至2011年1月期間,嫌疑人方某利用“大白鯊”“波爾”等木馬軟件從多名投資者電腦中盜取了期貨交易密碼,並借用王某、馮某、謝某的身份證先後在長沙某期貨營業部開立期貨賬戶,利用期貨遠期合約不活躍的特點,在控製的期貨賬戶與受害人賬戶之間多次對敲遠期合約,致使實際控製賬戶盈利,受害人賬戶虧損,達到侵占他人期貨保證金的目的。
案例啟示
本案中,嫌疑人方某等人利用木馬軟件盜取其他投資者的賬戶和密碼,並通過對敲期貨遠期合約非法獲利,是一種典型的盜碼交易行為。所謂盜碼交易是指行為人通過不同手段獲取期貨客戶的賬號和密碼,利用不活躍合約,在自己賬號和他人賬號間進行方向相反、價格相同的期貨合約對敲交易,通過高拋低吸方式轉移賬戶內資金,以此盜取他人資金的行為。
在盜碼案件中,違法犯罪嫌疑人往往通過不同手段獲取期貨客戶的賬號和密碼,主要方式有:一是木馬盜碼,通過網站漏洞把盜號木馬病毒掛上網站,達到竊取他人賬號和密碼的目的,本案就是利用這種方式;二是偷窺盜碼,即違法犯罪嫌疑人偷聽客戶談話,或偷窺到客戶記載的賬號和密碼;三是職務盜碼,有些投資者會委托專業人員為其操作期貨賬戶,在委托結束後並未修改密碼,專業人員將賬戶密碼泄露給他人。
根據《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條(盜竊罪)規定:盜竊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或者多次盜竊、入戶盜竊、攜帶凶器盜竊、扒竊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製,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經過縝密偵查,本案嫌疑人方某等5名犯罪嫌疑人相繼落網。法院審判認定,方某等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采用秘密手段,竊取他人財物,其行為已構成盜竊罪,且係共同犯罪,相關涉案人員已被依法量刑。據期貨日報記者了解,該案係國內期貨市場首例因盜碼交易而被刑事製裁的案件。
鑒於上述案例,相關專家認為,投資者應增強安全意識,謹慎保管自己的賬號和密碼,登錄時注意遮擋,謹防他人偷窺偷聽。安裝防護軟件並定期殺毒,保證登錄設備的安全,不在公共場所使用不能確認安全性的設備登錄賬號。同時,投資者請勿將賬號密碼交予他人使用,應妥善保管並定期修改交易密碼,防止被他人獲悉利用,出現類似盜碼案件。
(責任編輯:DF306)
最後更新:2017-06-28 09: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