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663 返回首頁    go 期貨


“贏者的詛咒”:人生得意需謹慎

  提要

  在每一筆成功的開倉之後,不要急著為搶到了籌碼而興奮,投資市場從來不缺少賺錢的機會,這是一個長期的比拚。

  競拍的“秘密”

  還記得經典小品《賣拐》嗎?這一係列在春節聯歡晚會上播出的小品給人們帶來了很多歡樂。其中有一個橋段,趙本山飾演的“大忽悠”將輪椅以競價拍賣的形式賣給了範偉,雖然範偉贏得了拍賣,卻買回了價格嚴重高估的商品,結果再一次被“忽悠”上當。小品是幽默的,而幽默的秘訣則來源於現實。

  現實中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上世紀70年代,石油價格從每桶3美元漲到35美元,高價拍得油田所有權的企業結果如何呢?結果顯示,在墨西哥灣油田拍賣中(這種拍賣的競標價分布區間非常廣,最高的往往是最低價的好幾倍,甚至是次高價的數倍),贏者最終在財務上出現虧損,或實際收益嚴重低於預期。可是在這之後,競標者往往沒有體現出任何學習和總結經驗教訓的特征,多次重複相同的拍賣遊戲,最後結果並沒有實質性改觀,虧損的嚴重程度也隨著投標者數量的增加而不斷加劇。

  “贏者的詛咒”

  理查德·H·泰勒(Richard H.Thaler)在其著作《贏者的詛咒》中詳細探討了這種現象。“贏者的詛咒”通指在任何形式的拍賣中,由於拍賣品的價值是不確定的,贏得拍賣品的中標者出價高於其他競標者,但其很可能對拍賣品估價過高,支付了超過其價值的價格,從而贏得的拍賣品的收益低於正常收益,甚至為負。正如小品中的範偉,贏得了拍賣,卻損失了金錢。

  產生的原因

  “贏者的詛咒”源自市場中潛在投資者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潛在投資者分為有信息群(informed investors)和無信息群(uninformed investors),無信息群容易遭受所謂“贏者的詛咒”式的損失。有消息群由於自身的信息優勢,更清楚真實價格的區間,所以在向上喊價的拍賣市場中占據優勢,而無信息群由於對競拍物品的認識較為模煳,更加容易受到拍賣場所價格氣氛的蠱惑而用高價拍得物品。也就是說,成為拍賣場上的“贏者”,卻受到了財富上的損失“詛咒”。但是市場中沒有誰擁有上帝視角,每一個無信息群成員並不知道自己“無信息”,甚至可能還會因為自己的競拍成功而洋洋自得。

  筆者在此前的文章中探討過“易得性偏差”,人們傾向於過高估計和使用了自己所擁有的信息,過高估計自身的能力,卻可能由此陷入了“贏者的詛咒”陷阱中。大多數人由於維持自身內在價值的認知需要,會對其自身知識的準確性過度自信。調查表明,多數人在問卷調查中都會覺得自己的開車技術屬於中等偏上;將自己的照片和經過略微美顏的照片放在一起,人們會真誠地覺得比自己真實相貌略美的照片是自己的樣子。這一切都是在潛意識層麵發生的,也就是說,其實人們根本無法意識到自己高估了自身。參加競拍的公司並非沒有就標的物做功課,但是在估價過程中因為對自己所擁有的信息過度自信,因此出價可能比其他競價者更積極,也更容易陷入“贏者的詛咒”陷阱之中。

  對投資的啟示

  在波瀾壯闊的市場行情中,人們很難認清某個價格到底是財富的“金鑰匙”,還是“贏者的詛咒”,在每一筆開倉成功之後,很大概率上決定了該筆交易的輸贏。在期貨市場,中小投資者占比較大,從一開始就決定了其在信息獲得上處於劣勢,而有些投資者在市場中所做的僅僅是搜索網絡評論,看一兩本技術分析的書,甚至看網絡上分享的一個操作策略,立即一頭紮進市場開倉,開倉之前做大量思考準備的人少之又少。事實上,人們在交易之前所積澱的知識儲備和心理狀態決定了交易的成敗。在每一筆成功的開倉之後,不要急著為搶到了籌碼而興奮,投資市場從來不缺少賺錢的機會,這是一個長期的比拚,知易行難,每一個巨大的陷阱總有著誘人的表象。在市場瘋狂的時候,多思考市場的本質,每一步都製定紮實的策略和嚴格的執行,這樣才不會在市場麵前迷失自己。得意時能淡然坦蕩,失意時能泰然處之,人生也應如此。 (作者單位:華安期貨)

(責任編輯:DF306)

最後更新:2017-11-15 08:50:34

  上一篇:go 蔡丹青:美元走弱 金銀小漲
  下一篇:go 兩大影響全球能源市場的海上運輸“咽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