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163 返回首頁    go 期貨


風險隱患製約發展 專家稱保險 期貨體係亟待完善

金評媒(https://www.jpm.cn) 編者按:目前我國“保險+期貨”試點在運行中,還存在價格發現機製不健全、農產品期貨交易的市場容量有限、場外期權存在缺陷、資金支持不足以及存在發生係統性風險的隱患等問題,短期內難以大麵積推開。

在被中央一號文件多次提及後,保險+期貨的運營模式開始備受關注,作為金融市場服務“三農”的新模式,推廣“保險+期貨”試點工作成為了大連商品交易所近年來的重點工作。據了解,2015年大商所將已有的“場外期權”試點模式完善、升級,並引入保險機構,推出“保險+期貨”這一服務,3年來,保險+期貨試點在服務三農方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但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教授兼博士生導師朱俊生指出,目前我國“保險+期貨”試點在運行中,還存在價格發現機製不健全、農產品(000061,股吧)期貨交易的市場容量有限、場外期權存在缺陷、資金支持不足以及存在發生係統性風險的隱患等問題,短期內難以大麵積推開。

不過,無論是保險業或是監管方,都在積極改善上述存在的問題。日前,保監會批準同意中煤財險開展玉米、小麥、雞蛋等農產品價格保險試點,據悉,價格保險試點開展後將幫助農戶有效規避市場價格波動風險。

應對糧食價格風險,保險+期貨效果顯著

對於我們來說,糧食屬於必需品,其需求的價格彈性和收入彈性較低,當糧食價格高漲時易導致“米貴傷民”;而當糧食價格暴跌時又會引起“穀賤傷農”。在此背景下,保險+期貨開始進行市場化價格風險管理的探索。

日前,保監會批準同意中煤財險開展玉米、小麥、雞蛋等農產品價格保險試點,並運用玉米、小麥、雞蛋等農產品場外期權合約對衝風險。

具體來說,“就是價格風險由農戶轉移到保險公司,再通過期貨公司向期貨市場轉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險研究室主任朱俊生說道。

據了解,目前我國蔬菜、糧食等價格調節多通過發改委價格調節基金以補貼等形式來實現,對低收入群體保障效果明顯,但對農業生產者的保障程度有限。而價格保險試點正是希望通過農業保險的市場機製來穩定糧食價格。

另一方麵,有業內人士表示,價格保險在穩定農產品價格的同時,通過國家宏觀層麵對種植麵積的規劃,也將起到平衡供給的作用。目前國內糧價已經遠高於國外糧價,穩定價格也意在增加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朱俊生對藍鯨財經介紹道,目前,保險+期貨的基本運行模式為:農戶、種糧大戶、合作社等農業種植主體向保險公司購買根據期貨價格開發的價格保險產品,將價格風險轉嫁給保險公司。保險公司向期貨公司或其風險子公司購買場外看跌期權,轉移自身承擔的價格風險,期貨公司或其風險子公司則對期權進行複製,通過商品交易所的期貨市場進行風險對衝,在期貨市場的眾多投資者中分散風險。

此外,據大商所披露的公開數據顯示,目前,大商所批準立項的保險+期貨試點項目已有32個,在圍繞服務“三農”方麵效果顯著,試點模式由價格保險正向收入保險延伸,覆蓋範圍拓展至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安徽和重慶共7個省區,涉及玉米數量增加到約70.8萬噸、大豆增加到約11.5萬噸。

保險+期貨運行尚存不足,製約試點規模發展

自2015年保險+期貨試點開始,至今已有3年,為響應國家脫貧攻堅戰略的號召,幫助農戶和企業更加有效地規避市場風險,實現增收和穩健經營,保險+期貨得到越來越多的運用。但是朱俊生坦言,目前保險+期貨仍存在一些問題製約著試點規模的發展。

首先,我國農產品期貨市場發展滯後,期貨市場的價格發現機製不健全。其次,期貨交易的市場容量小,同樣製約了試點規模。“我國農產品期貨發展交易不活躍,且農產品的季節性特征顯著,可對衝的期貨量占現貨量的比例微乎其微,這使得利用期貨市場進行風險對衝的容量有限,從而製約了試點的規模,”朱俊生說到。

“沒有納入政策性保險範圍,資金支持不足,”也是至於保險+期貨試點規模的不足之一,朱俊生說道,“2016年“保險+期貨”的試點資金主要來自農業部、大連商品交易所以及個別地方政府的支持。另外,除了財政資金,農戶承擔了保費的約10%-30%。由於試點沒有納入政策性保險範圍,資金支持有限。”

此外,在“保險+期貨”試點中也還尚存一些風險。朱俊生指出,由於如大豆、玉米等大宗糧食產品已經形成了全國性的大市場,導致其價格變動的風險都具有係統性的特征。

“一方麵,保險公司通過看跌期權將風險全部轉移給期貨公司或其風險管理子公司,表麵上是穩賺不賠,但由於期貨公司的資本大都比較有限,承擔風險能力不足,在係統性風險發生時很可能會出現違約風險。因此,保險公司的經營結果仍然存在不確定性。另一方麵,期貨公司通過賣出看跌期權承擔了主要風險,並通過期貨市場對衝風險,同樣存在交易風險。可見,價格風險通過期權和期貨市場進行對衝,並不能實現100%的轉移,仍存在發生係統性風險的隱患,”朱俊生具體說道。

任重道遠,保險+期貨相關政策亟待完善

眾所周知,農產品風險較高,農業保險是當前國際金融市場中管理糧食價格風險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保險+期貨切中了農產品價格市場化改革和農業補貼形勢改革的迫切需要,但農業生產的多樣性也要求試點有更多的靈活性。“隻有與農業生產個性化需求進行匹配,才能讓農戶便捷實現避險要求,這應是試點推進中重點考慮的要素。”有業內人士如是說道。

在這個意義上,“保險+期貨”試點對於糧價波動風險及其農戶收入變動風險的市場化管理作了有益的嚐試和積極的探索,因此,為了完善推動 “保險+期貨”的發展,朱俊生還給出以下幾條建議:

一是,將“保險+期貨”定位為國家糧食價格風險管理市場化手段的重要工具。二是,逐步將“保險+期貨”納入政策性農業保險體係。朱俊生指出,這樣可以由中央和地方財政給予農戶一定比例的保費補貼,價格保險的保費補貼不會額外增加財政負擔,並使財政資金運行更加清晰透明。

三是,建立政府與保險、期貨市場的風險共擔體係。在“保險+期貨”中,糧價風險從農戶向保險公司與期貨公司轉移,需要政府在糧價劇烈變動導致超額賠付時共同承擔糧價的係統性風險,構建多方風險共擔體係。政府作為“保險+期貨”的再保險人,既可降低政府對糧食市場的直接幹預,也可將政府從收購價的製定、倉儲、運輸至補貼的全流程風險管理中解放出來,專注於頂層製度設計、監管和風險最後承擔,以實現糧食價格風險的市場化管理。

四是,探索收入保險,實現從純粹的價格保險到收入保險的超越。朱俊生表示價格風險具有係統性,純粹的價格保險難以大規模推廣。而收入保險可同時承保產量和價格,二者本身具有相互對衝效應,從而更具可保性。

(編輯:田躍清)

最後更新:2017-10-08 05:31:43

  上一篇:go 期貨談 比老虎更可怕的是你不理解和使用止損
  下一篇:go 證監會:期貨監管要發揮“五位一體”監管協作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