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3
期货
后视偏差:别做事后诸葛亮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安排被试观看一段视频,然后告知被试视频中人物的职业,再让被试描述其特征,当被告知视频中的人物是一位教师时,被试会描述“戴眼镜、衣服口袋别着一支钢笔”等特征,而被告知视频中的人物是一位家庭主妇时,被试会描述“裙子上很多褶皱、戴着婚戒、手部粗糙”等特征。并且,多数被试表示,早已猜到人物的职业,故而注意到相关特征。实际上,视频主人公的真正职业是一位售货员。
每当一件热点事件爆发,很多文章就会应声而出,用各种证明和分析表示早已预料到,看完文章人们都恍然大悟,原来逻辑如此简单,各种预兆如此明显,甚至附和表示自己也早有预料。对于一些犯过的错误和失去的机会,回过头来看,会觉得自己当初那么愚蠢,那么多的明示暗示都已存在,很容易的事情却办砸了。可是事情真的如此吗?就拿我的朋友小A来说,她在2015年的股市中损失了一大笔钱,至今都耿耿于怀。一次聊天,她指着屏幕絮絮说着什么当时早有感觉要变盘却没有行动,生生错过了卖出机会,要是再来一次肯定会做得更好。可是,我无意间翻开日记本,股市大幅下跌前的记录是这样的:“小A今日说,行情走势良好,一定能突破前一轮的牛市高点。”
我不禁哑然失笑。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样简单,很多时候,重来一次,我们也未必能做好。
后视偏差
人们在回忆自己的判断时,倾向于认为其判断比实际更为精确,这种现象称为后视偏差。在社会知觉中,人们大多是事后诸葛亮,事情发生后总觉得自己事先的判断很准确,而事实并非如此。
如果让一些人预测一场足球比赛,大家猜测A队获胜的概率很高,结果B队胜了,事后让大家回忆自己当初估计哪个队获胜,很多人认为自己当初就认为B队能胜。事件发生前后,人们的判断并不一致。
后视偏差是不是人们为了维护自身形象有意为之呢?并非如此。即便在被试单独一个人时,这种现象也会发生。人们真诚地认为自己原本就是那样想的。也就是说,大脑在知道结果后,会不自主地修改记忆和判断,将符合结果的信息凸显出来,而将相冲突的资讯抹去,让自己的“预料”变得更加准确,从而产生事后诸葛亮的感觉。
这一切,都是在无法意识到的情况下迅速发生的,所以人们甚至会有点得意,认为自己早就注意到那么多的“先兆”,自己的预感如此灵验,而在面对不满意的结果时,会安慰自己只是意外或者粗心,只要小心谨慎就绝不会再发生,然后自信满满地期待下一次机会出现。殊不知,早已落入了后视偏差的陷阱。
启示
很多投资者有这样的经验:对于已经走出的行情觉得非常简单清晰,基本面信息分析明确,技术面指标灵验无比,自己白白损失了机会,如果早一些入场,那么获得利润就如探囊取物。可你是否想过,这样的结论是建立在你已经知道后续走势的基础上,即便你努力回避,大脑也会不自觉地用这些已知改造你曾经的认知记忆,而在实盘交易时,并没有这些信息可以参考,你低估了做出正确决策的难度。
同时,针对已经走出的行情,找到一个相应的理由是相对容易的,但事实上,这些被普遍接受的影响因素有时候可能不是真正的原因。
我曾经对玻璃品种进行过跟踪研究。某日,主力合约突然涨停,业界普遍解读为受某项交割政策的影响。于是,后期,不少投资者在同类政策出台时都选择入场做多。结果,却遭遇盘面跳水。将时间轴拉长,无论涨停还是跳水,都是在宏观背景下的小幅波动,某些政策或者信息是否真正左右行情我们不得而知,因为时间不会回头,行情不能重复验证。
将视野放开一些,会发现,行情总是多重共振的结果。同样的政策在不同阶段、不同背景下的影响程度乃至方向都会不同,未来绝不是历史的简单重复,只根据历史走势来验证指标有效性,会产生相应的风险,这也是为何很多基于往期走势综合出的指标无法取得满意盈利的重要原因。
仅仅从过去看未来,会使人盲目自信,做出错误决定,然后大脑继续依靠后视偏差修正记忆,从而缓解痛苦,提高信心,接着又基于错误经验再次做出错误决定,以至于陷入偏差泥沼中。
很多时候有人不解,为何苦苦坚持、努力付出却没有起色。也许,起初就没有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学习历史,是要以史为鉴,非要断章取义地片面割裂历史中千丝万缕的联系,孤立地看待某一事物,可能只是一场徒劳无益的努力罢了。
(作者单位:华安期货)
(责任编辑:DF306)
最后更新:2018-02-03 08:5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