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3
期貨
後視偏差:別做事後諸葛亮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安排被試觀看一段視頻,然後告知被試視頻中人物的職業,再讓被試描述其特征,當被告知視頻中的人物是一位教師時,被試會描述“戴眼鏡、衣服口袋別著一支鋼筆”等特征,而被告知視頻中的人物是一位家庭主婦時,被試會描述“裙子上很多褶皺、戴著婚戒、手部粗糙”等特征。並且,多數被試表示,早已猜到人物的職業,故而注意到相關特征。實際上,視頻主人公的真正職業是一位售貨員。
每當一件熱點事件爆發,很多文章就會應聲而出,用各種證明和分析表示早已預料到,看完文章人們都恍然大悟,原來邏輯如此簡單,各種預兆如此明顯,甚至附和表示自己也早有預料。對於一些犯過的錯誤和失去的機會,回過頭來看,會覺得自己當初那麼愚蠢,那麼多的明示暗示都已存在,很容易的事情卻辦砸了。可是事情真的如此嗎?就拿我的朋友小A來說,她在2015年的股市中損失了一大筆錢,至今都耿耿於懷。一次聊天,她指著屏幕絮絮說著什麼當時早有感覺要變盤卻沒有行動,生生錯過了賣出機會,要是再來一次肯定會做得更好。可是,我無意間翻開日記本,股市大幅下跌前的記錄是這樣的:“小A今日說,行情走勢良好,一定能突破前一輪的牛市高點。”
我不禁啞然失笑。事情並沒有想象中那樣簡單,很多時候,重來一次,我們也未必能做好。
後視偏差
人們在回憶自己的判斷時,傾向於認為其判斷比實際更為精確,這種現象稱為後視偏差。在社會知覺中,人們大多是事後諸葛亮,事情發生後總覺得自己事先的判斷很準確,而事實並非如此。
如果讓一些人預測一場足球比賽,大家猜測A隊獲勝的概率很高,結果B隊勝了,事後讓大家回憶自己當初估計哪個隊獲勝,很多人認為自己當初就認為B隊能勝。事件發生前後,人們的判斷並不一致。
後視偏差是不是人們為了維護自身形象有意為之呢?並非如此。即便在被試單獨一個人時,這種現象也會發生。人們真誠地認為自己原本就是那樣想的。也就是說,大腦在知道結果後,會不自主地修改記憶和判斷,將符合結果的信息凸顯出來,而將相衝突的資訊抹去,讓自己的“預料”變得更加準確,從而產生事後諸葛亮的感覺。
這一切,都是在無法意識到的情況下迅速發生的,所以人們甚至會有點得意,認為自己早就注意到那麼多的“先兆”,自己的預感如此靈驗,而在麵對不滿意的結果時,會安慰自己隻是意外或者粗心,隻要小心謹慎就絕不會再發生,然後自信滿滿地期待下一次機會出現。殊不知,早已落入了後視偏差的陷阱。
啟示
很多投資者有這樣的經驗:對於已經走出的行情覺得非常簡單清晰,基本麵信息分析明確,技術麵指標靈驗無比,自己白白損失了機會,如果早一些入場,那麼獲得利潤就如探囊取物。可你是否想過,這樣的結論是建立在你已經知道後續走勢的基礎上,即便你努力回避,大腦也會不自覺地用這些已知改造你曾經的認知記憶,而在實盤交易時,並沒有這些信息可以參考,你低估了做出正確決策的難度。
同時,針對已經走出的行情,找到一個相應的理由是相對容易的,但事實上,這些被普遍接受的影響因素有時候可能不是真正的原因。
我曾經對玻璃品種進行過跟蹤研究。某日,主力合約突然漲停,業界普遍解讀為受某項交割政策的影響。於是,後期,不少投資者在同類政策出台時都選擇入場做多。結果,卻遭遇盤麵跳水。將時間軸拉長,無論漲停還是跳水,都是在宏觀背景下的小幅波動,某些政策或者信息是否真正左右行情我們不得而知,因為時間不會回頭,行情不能重複驗證。
將視野放開一些,會發現,行情總是多重共振的結果。同樣的政策在不同階段、不同背景下的影響程度乃至方向都會不同,未來絕不是曆史的簡單重複,隻根據曆史走勢來驗證指標有效性,會產生相應的風險,這也是為何很多基於往期走勢綜合出的指標無法取得滿意盈利的重要原因。
僅僅從過去看未來,會使人盲目自信,做出錯誤決定,然後大腦繼續依靠後視偏差修正記憶,從而緩解痛苦,提高信心,接著又基於錯誤經驗再次做出錯誤決定,以至於陷入偏差泥沼中。
很多時候有人不解,為何苦苦堅持、努力付出卻沒有起色。也許,起初就沒有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學習曆史,是要以史為鑒,非要斷章取義地片麵割裂曆史中千絲萬縷的聯係,孤立地看待某一事物,可能隻是一場徒勞無益的努力罷了。
(作者單位:華安期貨)
(責任編輯:DF306)
最後更新:2018-02-03 08:5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