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911 返回首頁    go 趕集網


聲樂教學包括哪些內容,有什麼注意事項?


課程內容體係結構共分為兩個大的部分

1、聲樂實踐性課程:此課程著重於技能方麵的訓練,對學生歌唱的唿吸、共鳴、語言以及情感表達等進行切實有效的訓練,針對學生的聲音特點,選出適合其演唱的歌曲進行訓練,讓學生明確自己發展的方向,以達到自如歌唱的目的。

2、聲樂理論課程:此課程包括音樂史、聲樂史、美學史等。通過理論課的學習,進一步充實學生的理論知識,使學生了解聲樂作品、創作背景、作曲家生平以及曆史事件等,為學生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

在學習聲樂的過程中,學生要閱讀大量的聲樂書籍、包括聲樂理論、聲樂史、歌唱家、聲樂教育家、聲樂作品等,要讓學生清楚地認識到歌唱是一種全身心的運動,是全麵知識大融合的一種體現,學習聲樂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蘊來積澱。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必須使教師和學生配合默契,身心愉快,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如果急功近利,急於求成,則將一事無成。


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做到

①教師、學生在課前對所唱作品進行認真地分析研究,對其作品的風格、語言以及創作背景都要深入地了解分析,並能熟唱作品。

②學生在上課時,教師應充分地掌握學生的心理狀態,給予準確地點評,在技巧、情感等方麵給予耐心地指導。

③多給學生上台觀摩演出的機會,讓學生能自如地在舞台上進行藝術實踐。

④進一步從理論上給予指導幫助,鼓勵學生多讀書,涉獵麵廣,從各種知識中吸取養料,拓寬知識麵,為具備一個合格的音樂教師素質而努力。


具體教法

心理教學法:

使用這種教學法的教師們認為,最好和最成功的教學法是訓練歌手的智慧而不是聲音;是耳朵而不是生理機能。他們不談歌唱技巧,如姿勢、唿吸方法、發聲機理或共鳴腔體的調節等,而是強調主觀上的一些細節,如音的記憶、心理的概念、感情和信心。他們相信完形心理學,認為歌唱是一種全麵反應。他們並不試圖迫使發聲器官按所需的方式配合在一起,而是相信人的本能將會完成這一切。

機理教學法:

與心理教學法相反,它強調對發聲中各有關的生理機能進行自覺的操縱與控製,通過反複的練習,使學生對肌肉有意識的控製逐漸成為下意識。主張這種教學法的教師不斷探索、掌握有關歌唱技巧與聲樂科學的原理。他們不反對歌唱是一種總體反應,但在這種總體反應外還應加上一些可以改進它的東西。這種附加的東西在開始時可能包括“不自然”的“局部努力”,而這種局部努力一旦成為習慣時,就將成為下意識的和“自然”的了。機理教學法存在的困難是:今日人們對發聲器官的認識仍極膚淺。很多問題仍有待今後科學技術的發展,而使人們有可能用更先進的研究手段去揭示。

示範教學法

通過教師的示範使學生了解哪種發聲方式是可取的或不可取的。這種教學法為能夠示範的教師所常用,但也常為某些教師所反對。他們認為這種方法有導致盲目模仿的危險。但是歌唱心理學中非常奧妙的一點,就是耳朵起調節作用,發聲器官受它控製。也可以說發聲訓練是一種特殊的練耳。它既注意音高,更注意音色。人類的語言能力就是靠自幼的語音模仿學來的。

語音教學法

古老的教學法之一。主張要像講話那樣來歌唱。意大利美唱學派認為歌唱與語言有相同的發音。他們的主張是:在歌唱中找到一點語言,在語言中找到一點歌唱。語音教學法的實踐要求不斷區分講話的發音與歌唱的發聲,因為前者更多是一種共鳴功能,隻要發音共鳴體的形狀正確,就可發出準確的語音;但發聲卻同時要求振動體的正確調節。

比喻教學法

在聲樂教學中常常使用一些比喻來啟發學生。如意大利人用“把聲音喝下去”或“把嗓音吸進去”的比喻作為啟發學生“打開”喉嚨的手段;著名聲樂家L.勒曼在教學中常使用的“梨形母音”的說法,就是為使學生獲得一種既明亮又圓潤的母音的比喻性用語。 歌曲教學法 使用這種教學法的教師認為:應以全麵而不是局部的方法教授聲樂。應把局部的動作技巧限於最小程度,而大量使用涉及生理機能全麵協調的歌曲。這是一種總體反應的完形心理學的方法。教師常在每一課開始時唱一點練習之後就開始唱歌曲,並試圖在唱歌曲的過程中把技巧建立起來。


最後更新:2016-12-29 14:51:33

  上一篇:go 怎樣才能在求職過程中避免上當受騙呢?
  下一篇:go 裝修環保的小竅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