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869 返回首頁    go 直播


直播平台不能成為未成年人的“陷阱”

光明網評論員:一個14歲男孩,開學讀初三,暑假時和同學進了一個遊戲玩家QQ群,QQ群裏有人拉他們去“觸手TV”直播平台,說是看高手怎麼玩遊戲。男孩在接下來的兩個多月裏向女主播打賞16.6萬元。孩子父親說,他們是四川南充人,十年前就到廣東某服裝廠打工,縫一條牛仔褲褲頭賺幾毛錢,夫妻倆一天能縫上千條,這16萬元是夫妻倆十年的所有積蓄……

又見未成年人的“瘋狂”打賞。早在今年3月,就有媒體統計發現,僅半年來,因為直播打賞而涉及的盜竊、詐騙、挪用公款案件或未成年人趁家長不注意打賞網絡主播就已出現28次,涉及金額890餘萬。媒體調查發現,僅杭州市長熱線12345近期接到的未成年打賞投訴,與此次涉事的“觸手TV”直播平台相關的就有七八起,金額從數千元到數萬元都有。

網絡配圖,圖文無關

新聞背後的跟帖中,不少網友將“天價”打賞指向熊孩子太任性、家長管教不力。誠然,一個14歲孩子知道父母的支付密碼,並且在兩個月內將賬戶內的存款“揮霍”一空,父母卻完全不知情,家庭教育當難辭其咎。可這樣的案件一次次發生,僅僅是責怪家長的管教有問題,顯然太過輕飄,也很難真正解決問題。在缺乏足夠的預防和限製措施的背景下,網絡直播已然對未成年人構成了一個巨大的“陷阱”,這才是超出家庭教育層麵,需要社會共同麵對的大問題。

按照去年國家網信辦發布的《互聯網直播服務管理規定》,不管是主播還是圍觀直播的人,直播平台都要按照“後台實名、前台自願”的原則,對其進行實名認證。那麼,問題就來了,14歲男孩成功注冊為網絡直播平台用戶,到底是通過何種途徑,是冒用父母的身份證,還是該直播平台壓根就沒有實施實名注冊規定?即便退一步講,若確係冒用,也暴露了實名製注冊的漏洞。另外,女主播還曾把男孩的個人信息掛在首頁,是否本就清楚其未成年人的身份?

網絡配圖,圖文無關

目前,觸手公司已經聯係讓女主播把發布的男孩個人信息刪掉,在假期過後會和男孩家屬聯係商量事情的解決方案。考慮到14歲男孩屬於限製民事行為能力人,加上媒體的關注,以及以往類似事件的處理經驗,這筆巨額打賞,應該能夠被“追回”。可由屢屢出現的未成年人巨額打賞事件來看,相關部門加強對直播平台打賞的監管,已經刻不容緩。此前有專家就唿籲,直播平台監管更有必要從內容審核延伸至打賞功能的完善,比如設置身份驗證,通過人臉識別確認是否是未成年人,通過短信驗證的方式提示所綁定銀行卡持卡人,並設置打賞上限,阻截非正常打賞行為等等措施。可見,辦法並非不是沒有,關鍵是看是否正視了未成年人打賞這個漏洞。

另外,未成年人巨額打賞事件高發所間接反映出的直播行業生態,也耐人尋味。打賞是直播平台與主播的主要收入來源,雖說多數未成年人都不具備足夠的打賞能力,但未成年人由於缺乏自製力和理性,相對更容易沉湎、走極端,若無有效的門檻設置,背著父母進行天價打賞將會很常見,這對直播平台構成了不小的利益誘惑。隻是,這種利用未成年人“非理性”消費的盈利模式,注定難以持續,也背離了一個行業應有的社會責任擔當。但直播行業發展數年,依然未能建立對未成年人的“防火牆”,說明這個行業還是被賺快錢的浮躁心態所主導,仍未遠離野蠻發展的原始階段,更遑論健康的行業倫理。

網絡配圖,圖文無關

在一個全麵接軌互聯網的社會,網絡帶給社會的巨大便利是顯而易見的,但由於其虛擬性和複雜性,互聯網也給未成年人製造了更多的迷障乃至陷阱,這亦是不容否認的事實。它前所未有的考驗著全社會,從學校到家庭乃至各行各業在未成年人保護上的責任擔當和智慧。如何讓孩子與互聯網安全共處,這是互聯網時代必須深思和應對的社會問題,而網絡直播中的未成年人天價打賞,不過隻是其中的一個警示。

最後更新:2017-10-19 15:36:11

  上一篇:go 直播時發生1件事,UU妹突然尖叫,五五開:報警!
  下一篇:go 直播預告:沙場秋點兵,畢節市公安局“十九大”安保誓師大會震撼來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