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6
直播
直播第一收購案落錘,新映客會帶來商業模式革新嗎?
昨日,在停牌4個月後,次新股宣亞國際發布公告,以28.9億元收購蜜萊塢(映客直播)48.2%的股權,成為映客直播的第一大股東,直播行業第一收購案終落錘。
映客估值縮水,盈利超預期
今天上午,相關收購公告刊登於中國證監會指定的創業板信息披露網站——巨潮資訊網。依據公告顯示,蜜萊塢(即映客直播)估值接近60.6億元。
此前,去年9月,映客投資方昆侖萬維從其持有股份中轉讓3%,作價2.1億元,即公司整體估值達到70億元。整整一年後,估值縮水近10億元,與此前媒體預估的75億元相去甚遠。
盡管估值縮水,但因收購而曝光的映客營收業績卻相當搶眼。
據公告顯示,映客2016年實現營業收入43.26億元,淨利潤達到4.8億元;2017年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0.34億元,淨利潤2.44億元。
直播黑馬陌陌2016年全年營收5.331億美元(約合34.781億人民幣),與之相比,映客比陌陌足足多出了幾個億。
結合目前的數據來看,超出許多人預期的是,映客是目前最賺錢的獨立直播平台。
宣亞國際蛇吞象?其實皆大歡喜
三個月前的2月15日,宣亞國際登陸A股市場,開盤價格為19.37元/股,連拉數個漲停板至3月3日開板,此後股價依然逆市上揚,4月10日停牌時股價為100元/股,總市值72億元。
宣亞國際本次交易的收購資金總額計約28.95億元,均來源於宣亞國際四個股東擬提供的長期借款,具體包括:宣亞國際股東宣亞投資、偉岸仲合、金鳳銀凰擬向宣亞國際提供的3年期借款合計7.39億元,以及宣亞國際四個股東擬向宣亞國際提供的15年期借款合計約21.56億元。
從收購消息傳出時,外界就一直對兩家體量相當的公司收購表示質疑,不過對於獨角獸級別的映客直播,經過多輪融資後已到發展瓶頸期。
直播行業競爭愈發激烈,燒錢大戰遠未結束,相較於幾個主要競爭對手,陌陌本身就是海外上市公司,一直播背後有新浪微博,花椒背後則是港股天鴿互動,作為獨立的直播平台,無論是繼續燒錢還是尋求其他商業模式變現,都存在一定困難。
而尋求IPO對於以直播為主業的映客,受限於國家相關政策,似乎是難以完成的任務。因此,被上市公司並購,曲線上市,無論對於映客直播的創始團隊還是投資人而言,無疑是能夠接受的最好局麵。
以創始人奉佑生為例,其手握股權的交易對價達到12.5億人民幣。不過奉佑生也並不能全部拿走,他還要增資或者入股宣亞國際的股東宣亞投資等4家公司。
對於此次映客的收購方,宣亞國際相關人士表示,收購最直接的影響便是宣亞國際的產業布局可以得到顯著優化,可以提升整合營銷傳播領域的整體競爭力,使宣亞國際能夠迅速成為“整合營銷傳播服務商+互聯網直播運營商”雙位一體的綜合營銷傳播服務企業。
對於一家以傳統公關廣告為主業的上市公司,收購映客不僅將拓展它的業務體係鏈條,數字營銷業務更將帶來宣亞國際需要的資本市場信心。
在一片紅海中,新映客將走向何方?
根據新浪微博數據中心發布的《2016年直播行業洞察報告》顯示,全國共產生了200家直播平台,用戶規模高達3.25億,直播APP的日活躍用戶數量達到2400萬。
但用戶規模增速逐步放緩,流量紅利結束,市場進入階段性飽和期。網絡直播行業的轉型壓力持續加大。
今年,各大直播平台均開始嚐試商業模式轉型和變現的摸索。8月末,一直播迎來TFBOYS入職母公司一下科技,開啟直播造星模式探索。花椒則主攻三四線城市,意圖在龐大的三四線城市及鄉鎮大眾用戶中尋求發展空間。
而BAT也並未放過直播這個風口,騰訊旗下直播平台的數量已達到9家,阿裏推出了淘寶直播和天貓直播,百度不僅有“百秀直播”,還有旗下的愛奇藝擁有“奇秀直播”。網易旗下有遊戲電競直播(CC直播)。
麵對重重競爭和巨頭圍剿,映客在去年雙11期間就與天貓合作拿到了超過1000萬廣告費,更多廣告主會意識到直播平台的廣告營銷價值,而直播平台或第三方會推出直播紅包、邊看邊買、廣告平台這類營銷工具來滿足廣告主。
映客作為獨立直播平台其盈利壓力使其不斷嚐試商業變現,因此映客在商業模式探索方麵也一直是業內做的最好。
與天貓的合作實際是映客在尋求流量變現之路上的一次重要嚐試,盡管業內對於廣告存較多抵製,懷疑廣告過多會影響用戶體驗。
但是,對於麵臨盈利壓力的直播平台而言,與廣告、營銷業合作也將是大勢所趨,相較於主播培養、造星計劃等過長的鏈條,流量變現一直都是移動互聯網最穩固、最直接的盈利模式。
映客創始人CEO奉佑生
映客創始人CEO奉佑生就曾表示:“直播平台免費觀看並根據打賞的模式其實是一個初級形態,現在的電視廣告市場份額有1000多億,但映客直播的廣告才剛剛開始,換句話說,直播是可以承載廣告、電視、會員付費和增值服務等幾乎所有的商業模式,而廣告是最直接的變現模式。”而宣亞國際的收購,則讓映客又向前邁進了一步。
在直播平台商業變現之路上,映客似乎又走在了前麵。
不過唯一尚存變數的,就是兩家體量相近的公司,盡管在收購之後映客創始團隊並未離開,且交叉持股宣亞國際,但傳統業務和新興的直播業務是否能形成新的合力依然要劃上問號。
轉載請注明來源--娛樂鮮聲(xianshengyule),侵權必究。
最後更新:2017-10-19 02:1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