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奇藝
愛奇藝起訴刷量公司索賠500萬背後:一條灰色產業鏈的肆意增長
近日,愛奇藝以杭州某信息科技公司的“刷量”行為侵犯了其合法權益、構成不正當競爭為由向上海市徐匯區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法院判令被告立即停止侵權行為,並賠償其經濟損失500萬元。但目前,愛奇藝方並沒有披露該杭州公司究竟為哪些影視劇刷過量,而是正在低調處理這件事。據了解,這也是國內首例因“刷量”而引發的不正當競爭案件。
其實,近年來,“刷量”現象並不少見,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苗頭。先是電影行業出現票房注水、幽靈場現象;接著便是電視劇行業動輒上線破億、收官破百億的驚人數據,如剛剛結束的《楚喬傳》播放量破400億、《三生三世十裏桃花》播放量309億、《歡樂頌2》播放量達252億。有業內人士曾對此提出質疑,認為當下大多數播出的熱門電視劇都存在一定的‘刷量’現象。
那麼,究竟當下播出的熱門電視劇是否真的如其所說存在大量的數據造假問題?“刷量”這門背後操作的生意具體是如何展開的?誰又是這場操作背後的最大受害者?
大數據時代的悲哀:“刷量”已成業內公開的秘密
自2016年網絡劇《老九門》在視頻網站以破百億的播放量成功收官後,影視劇市場便正式踏入百億時代。在今年上半年,這種空前綻放現象得到了近一步發展。先是《歡樂頌2》以267億播放量圓滿收官,接著《人民的名義》、《三生三世十裏桃花》兩部大劇紛紛突破300億播放量大關,隨後趙麗穎主演的《楚喬傳》便以400億播放量刷新國產電視劇最高紀錄,成為新一代流量冠軍。
對此有大量業內人士提出質疑,認為當下的影視劇市場存在大量“數據造假”現象,並且就當前動輒三四百億的數據進行相關計算:目前中國人口已達到14億,這意味著每人每天需要觀看30集;而從整個全球人口角度計算,每人每天則需要觀看7集。對此,編劇汪海林還曾發微博進行調控:“牛逼,全地球哺乳類動物,一隻看一遍《楚喬傳》!”
此外,除去播放量數據“對不上”以外,在今年上半年播出的多部電視劇都曾出現了“買熱搜“現象。如《楚喬傳》在播出期間,播放量破400億的新聞一直位居微博熱搜榜第五。而關於“新浪微博熱搜第五”的故事,也已經成為業內公開的秘密——默認的廣告位。《楚喬傳》上過,《三生三世十裏桃花》《大唐榮耀》等上半年熱播劇都曾在此出現。
在今年愛奇藝搭建的100人團反作弊團隊的報告中有組數據很好的揭露了當下的“刷量”情況。據愛奇藝報道:自2015年後,影視劇“刷量”現象大肆增長,絕大部分情況都出現在一些熱門劇和自製劇身上,甚至有一部劇超過90%的數據都是盜刷產生的。
“數據造假在業內已是公開的秘密,大家都在刷量,我們也隻能更著刷,不然會被比下去,那就會牽扯出很多的利益問題,我們也沒有辦法。”某業內人士張某對此業內現象做出解釋。
其實,對於業內“刷量”現象,本質上是希望製造出內容曝光的效果,用於帶動更多的真實用戶,或者獲取內容投資方的認可。但這背後折射出的邏輯卻是“業績觀”:觀眾愛看——資方可投——製作方組局——編劇按要求創作——播出平台和製作方保證點擊量——數據好看,向資方交差——出去炫耀,忽悠下一個資方。
這也就是造成“刷量”現象普遍存在的真正原因。片方會把數據當成炫耀的資本,看的人多、收視率越高、點擊率越多就說明該作品“火爆”;宣傳方則認為數據能夠證明一切,播放量越高往往能夠為其作品更好的宣傳;而製作方則把數據當成是下一次拉讚助的資本。從而造成了這種行業陋習在業內肆意增長的腐敗現象。
數據造假背後:
灰色產業鏈的自然形成
事實上,網絡流量造假現象不僅是業內公開的秘密,還是不少業內人士暗箱操作的“潛規則”,不僅各大片方、製作方、宣傳方對此偏愛,就連作為播放平台的視頻網站也參與其中,甚至占據重要比例。
對於這些網絡視頻而言,播放量、評論數、點讚數、榜單排名是衡量影片質量和上線效果的直觀因素,正是因為這個評判標準,網絡視頻才漸漸形成了一條灰色產業鏈——“視頻刷量”。而這種暗箱操作,同樣是得到了各大視頻網站的默許,不僅是播放數據不景氣的劇集如此,就連一些原本具備播放實力的影視作品也走上了“刷量”之路。
因此,當麵臨強大的市場需求時,市麵上便開始漸漸滋生出大量的專業“造假”平台。打開百度或者淘寶搜索“視頻點擊率”等相關字眼,你會發現下麵出現相關產品多達十頁。而在淘寶中,經過統計得出,成交量排名靠前的店家多數在2015年完成注冊認證,每月的成交量少則幾十單,多則五六千單。
至於,刷量的流程已經完全高度程序化。這些淘寶店主按需要刷的數量拍得總價,然後發去要刷的視頻鏈接就可以完成。之前有媒體報道:一個需要刷至2億播放量的視頻大約需要花費近2萬元人民幣。如若按此價格進行推算,一部播放量達400億的電視劇,則需要花費近400萬元人民幣。
如此看來,數據造假的成本非常昂貴。那麼,視頻網站乃至片方們為何對此樂此不彼呢?原因在於,刷量的商業模式是片方與廣告商簽了點擊量的對賭協議。如若點擊量不能在規定時間內達標,片方將會損失巨大的經濟利益;而平台也希望數據好看,很多觀眾之前對一個網絡視頻不願意看,但發現它點擊量高了,就可能願意來看。
正因如此,“刷量”行為才會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一條地下產業鏈。畢竟與昂貴的“造假”成本相比,一部劇所能帶來的附加商業價值才是製作方真正追求的姘頭。
愛奇藝首當其衝,影視行業能否就此“淨化”空氣?
針對此次愛奇藝正麵起訴刷量公司要求其索賠500萬元的事件爆發後,不少業內人士發聲:影視行業的虛假現象終於得到揭發。盡管該案件目前仍處於尚在處理當中,且不知輸贏如何。但其態度遠遠大於結果。
從麵前國內電視劇市場發展狀況來看,每年都有著近500部電視劇被輸送至市麵上,而這當中“數據造假”的作品不計其數。如果單從電視劇市場收益角度來看,其背後產業鏈也已形成完整的閉環模式。播出平台、演員、網絡平台、製作公司、發行公司、數據公司、廣告公司都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並且所有的參與者都會從中受益者。
不過,隨著刷量現象肆意增長之後,這些所有的受益者也將會在不遠的將來轉變為受害者。因為“假的永遠真不了”。而在這當中,最受到影響的則是我們普通觀眾,我們既沒有辦法參與到這場資本遊戲當中掙得一毛利息,也不具備製作影視這門藝術手藝活,隻能沉浸在虛假數據所帶來的“萎靡”環境當中。
盡管目前愛奇藝視頻網站首當其衝,意圖為行業內萎靡現狀起到“殺雞儆猴”的效果,但由於這種方案手段太過“輕柔”,因此並未達到顯著效果。再加上,此前騰訊視頻也曾嚐試上線了“每個視頻實時在線人數”公開監管方案,但最終效果卻演變成刷量的照妖鏡。根據檢測,一些網大在觀看高峰期時段人數不多,反而後半夜迎來播放高潮。
因此,影視行業想要真正做到空氣“淨化”,單靠視頻網站的首當其衝,顯然不能起到太大作用。有業內相關人士對此提出方案,希望能夠適當考慮《刑法》懲處的主張。畢竟在多方措施都不能奏效的情況下,提高犯錯成本大概是警醒業內人士最好的辦法。
(本文為娛樂獨角獸原創獨家稿件,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最後更新:2017-08-20 07: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