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399 返回首页    go 机器人


沈华清:人工智能时代,艺术面临死亡?

《中国美术报》第78期 新闻时评

面对科技:

中国艺术家如此茫然!

本期策划 李振伟 颜培大 石豪

【编者按】自从工业革命开始,人类对机械和科技的探索日益深入,尤其是现代,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以下简称AI)连接着社会的各个角落和人们生活的时时刻刻。作为能够发挥人类想象极限的艺术创作,如果仅仅局限在以往对材料形而下的运用,对于艺术体现时代性是不是一种讽刺?从近来众多的展览和活动策划中,可以发现,西方的当代艺术家早已经将尖端的科技与艺术创作结合在一起,许多作品(如奥拉维尔·埃利亚松《气象计划》、teamLab 《追逐的乌鸦、追逐与被追逐的乌鸦以及被分割的视点》)中充斥着浪漫的想象和惊艳的光芒,在为观者带来新奇体验的同时,也为科技探索提出了新的方向;而反观中国的当代艺术家,在这方面表现相当匮乏,或一意孤行于传统的道路上,或跟风模仿毫无创见,与时代和科技基本绝缘,这样的艺术家能够为人类创造鲜活的作品和提供向未来发展的超然想象吗?

本期导读

异端的权利

温普林

中国当代艺术家为何不能利用科技?

邢千里

警惕科技对艺术的过度占位

吴克军

人工智能时代,艺术面临死亡?

沈华清

人工智能时代,艺术面临死亡?

沈华清

关于艺术消亡的担忧已经有百余年了,随着一次次的技术革命,艺术其实从未消亡。只是某些艺术形式被淡化、去功利化了,艺术的形式反而因此增加了,这是历史全貌下的事实。当人工智能来临时,对这种技术来临引发的担忧是自然而然的,这是一种对未知的恐惧,也是对习惯可能变化的顾虑。真正的艺术家期待的正是创造变化。但是,这种顾虑不是不需要的,恰恰正是具有这种超前性的忧患思维,才使得人类保有独特的灵性。那么,当我们担忧人工智能的时候,我们这种恐惧“艺术死亡”的态度会活化艺术的形式和思维,也该回眸思考一下艺术是什么,或应该是什么。

当年斯坦因把敦煌飞天艺术从石窟中揭下时,可有人认为那是千年的辉煌艺术?当一座座中国古老的城池被“所向披靡”的机械铲车推倒时,我们可曾迷恋那是古人智慧的建筑艺术?人总是在快要失去那种能力时,才懂得珍惜,人工智能的进化,该担忧的不是艺术,而是我们终将失去我们曾是人人具有的某种能力,这才是可怕的,但是,艺术家始终会存在着,因为真正的艺术家,不是因为他的能力超过人工智能,而在于一直在创作艺术,在创作他人以为无用的东西。

很多艺术史上的伟大艺术作品,往往具有偶然性的诞生,这种诞生不仅仅在于艺术家技艺的熟练度的保证,更在于一种情感的注入。而更多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家被人记忆也在于他的创造性的表达形式,这种表达恰恰是因为不曾有而显示了其智慧价值,在机器看来,它只是一种规律,已有的一种规律认知。但是人工智能正是因为人工的过去的智慧累积的全知性能力,但是它却不具有发现尚未出现的、全新的艺术形式的开创性,即便它拥有某种开创性的视觉艺术形式,但是所有的艺术形式只有获得人们的共鸣才能被认可为创新的艺术表现。也就是说,艺术形式只有经过艺术传播的环节才被人所认知。有规矩必能技术成行,自然就可以转化为技术的基本路径。但是,人工智能不能审察微妙的自然之美,只能仿制那些已有的艺术作品的画面结构和色彩。但是,人工智能也会像其他技术一样使得很多的艺术或设计工作者丢掉饭碗,这是一个技术进步带来的必然结果。

技术只是达到目的的工具,而艺术的目的在于过程的觉与识的变化。这种变化于艺术家而言,是心智的时间性修炼。艺术为他,还是为己?就艺术作品而言,从审美教育功能来说,艺术意味着“为他”的工具性载体。这与建筑与设计是一样的。但是艺术也是艺术家“为己”的“无我”精神存在。

文艺复兴之后,摄影技术的出现,就使得很多艺术家失去了画画的冲动,但是,同时也迫使一大部分艺术家放弃了写实和写真的路线,转向了抽象化、印象化,甚至产生想象派的绘画。但是,摄影的普及,尤其是数字技术的融入,使得摄影艺术真正降低了门槛,让摄影成为大众艺术,这只是使职业摄影艺术家失去了话语权,而不是摄影艺术死了,恰恰是摄影艺术使大众能享受到艺术活动带来的宽慰。现在的数字艺术已经有了立体数字化工具,把平面绘画拓展到了数字领域,直接创作数字作品,甚至出现了2.5维的数字艺术作品,为艺术的表达提供了新的工具。笔者就曾用三维粒子动力学来创作数字水墨作品,也曾经运用摄像技术与时间扭曲的概念创作数字作品《自然》,借用云为对象,创作出数字水墨的国画意蕴。这些新的技术必然带来一部分艺术设计师工作的丧失,也同时带来新的艺术形式的可能。

超写实绘画的重现,正是在写实绘画被摄影艺术不断攻城掠地后诞生的,这是艺术历史的复古,但是也是人心的重拾。因为当技术的可得性出现时,艺术作品的特殊性往往体现在其创造者作为人类的不完美,当人人浮躁时,耐心就是稀缺品。这就是超写实绘画被认可的原因所在。本人曾在一次讲座中,用了“道说艺术”来做题目,简单回溯了艺术的历史主脉络,艺术所呈现的往往就是写心、写情、写实、写意这些主要方式之间的轮替变化。

所有的技术进步都是功利化的,只有人的情感注入,才是无用之大用。这就如荣格在《自我与自性》一书中所说,在每一个崭新的时代里,古老的神话都需要穿上新衣,否则就会丧失其治疗功效。这对于艺术来说,同样合适。

梵高在世时,他的作品不曾被人看到,或许因为传播的缺憾,或许因为他过于超前,但是艺术就是梵高的生命乐趣,尽管它没有给他带来财富,这也是艺术可以作为心灵治疗的功能所在。因此,艺术的本质不在于被当代估值,而在于被历史所怀旧;艺术也不在于被他人估值,而在于被自我估量。人工智能或许能使得某些艺术变得没有那么神圣,就如知识一样不被智者垄断,但是对于艺术和智慧的渴求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最后更新:2017-08-24 12:39:18

  上一篇:go 人工智能机器人存在安全隐患,黑客可将其变为武器
  下一篇:go 2017世界机器人大会今日开幕 人工智能板块迎升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