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399 返回首頁    go 機器人


沈華清:人工智能時代,藝術麵臨死亡?

《中國美術報》第78期 新聞時評

麵對科技:

中國藝術家如此茫然!

本期策劃 李振偉 顏培大 石豪

【編者按】自從工業革命開始,人類對機械和科技的探索日益深入,尤其是現代,互聯網和人工智能(以下簡稱AI)連接著社會的各個角落和人們生活的時時刻刻。作為能夠發揮人類想象極限的藝術創作,如果僅僅局限在以往對材料形而下的運用,對於藝術體現時代性是不是一種諷刺?從近來眾多的展覽和活動策劃中,可以發現,西方的當代藝術家早已經將尖端的科技與藝術創作結合在一起,許多作品(如奧拉維爾·埃利亞鬆《氣象計劃》、teamLab 《追逐的烏鴉、追逐與被追逐的烏鴉以及被分割的視點》)中充斥著浪漫的想象和驚豔的光芒,在為觀者帶來新奇體驗的同時,也為科技探索提出了新的方向;而反觀中國的當代藝術家,在這方麵表現相當匱乏,或一意孤行於傳統的道路上,或跟風模仿毫無創見,與時代和科技基本絕緣,這樣的藝術家能夠為人類創造鮮活的作品和提供向未來發展的超然想象嗎?

本期導讀

異端的權利

溫普林

中國當代藝術家為何不能利用科技?

邢千裏

警惕科技對藝術的過度占位

吳克軍

人工智能時代,藝術麵臨死亡?

沈華清

人工智能時代,藝術麵臨死亡?

沈華清

關於藝術消亡的擔憂已經有百餘年了,隨著一次次的技術革命,藝術其實從未消亡。隻是某些藝術形式被淡化、去功利化了,藝術的形式反而因此增加了,這是曆史全貌下的事實。當人工智能來臨時,對這種技術來臨引發的擔憂是自然而然的,這是一種對未知的恐懼,也是對習慣可能變化的顧慮。真正的藝術家期待的正是創造變化。但是,這種顧慮不是不需要的,恰恰正是具有這種超前性的憂患思維,才使得人類保有獨特的靈性。那麼,當我們擔憂人工智能的時候,我們這種恐懼“藝術死亡”的態度會活化藝術的形式和思維,也該回眸思考一下藝術是什麼,或應該是什麼。

當年斯坦因把敦煌飛天藝術從石窟中揭下時,可有人認為那是千年的輝煌藝術?當一座座中國古老的城池被“所向披靡”的機械鏟車推倒時,我們可曾迷戀那是古人智慧的建築藝術?人總是在快要失去那種能力時,才懂得珍惜,人工智能的進化,該擔憂的不是藝術,而是我們終將失去我們曾是人人具有的某種能力,這才是可怕的,但是,藝術家始終會存在著,因為真正的藝術家,不是因為他的能力超過人工智能,而在於一直在創作藝術,在創作他人以為無用的東西。

很多藝術史上的偉大藝術作品,往往具有偶然性的誕生,這種誕生不僅僅在於藝術家技藝的熟練度的保證,更在於一種情感的注入。而更多的藝術作品和藝術家被人記憶也在於他的創造性的表達形式,這種表達恰恰是因為不曾有而顯示了其智慧價值,在機器看來,它隻是一種規律,已有的一種規律認知。但是人工智能正是因為人工的過去的智慧累積的全知性能力,但是它卻不具有發現尚未出現的、全新的藝術形式的開創性,即便它擁有某種開創性的視覺藝術形式,但是所有的藝術形式隻有獲得人們的共鳴才能被認可為創新的藝術表現。也就是說,藝術形式隻有經過藝術傳播的環節才被人所認知。有規矩必能技術成行,自然就可以轉化為技術的基本路徑。但是,人工智能不能審察微妙的自然之美,隻能仿製那些已有的藝術作品的畫麵結構和色彩。但是,人工智能也會像其他技術一樣使得很多的藝術或設計工作者丟掉飯碗,這是一個技術進步帶來的必然結果。

技術隻是達到目的的工具,而藝術的目的在於過程的覺與識的變化。這種變化於藝術家而言,是心智的時間性修煉。藝術為他,還是為己?就藝術作品而言,從審美教育功能來說,藝術意味著“為他”的工具性載體。這與建築與設計是一樣的。但是藝術也是藝術家“為己”的“無我”精神存在。

文藝複興之後,攝影技術的出現,就使得很多藝術家失去了畫畫的衝動,但是,同時也迫使一大部分藝術家放棄了寫實和寫真的路線,轉向了抽象化、印象化,甚至產生想象派的繪畫。但是,攝影的普及,尤其是數字技術的融入,使得攝影藝術真正降低了門檻,讓攝影成為大眾藝術,這隻是使職業攝影藝術家失去了話語權,而不是攝影藝術死了,恰恰是攝影藝術使大眾能享受到藝術活動帶來的寬慰。現在的數字藝術已經有了立體數字化工具,把平麵繪畫拓展到了數字領域,直接創作數字作品,甚至出現了2.5維的數字藝術作品,為藝術的表達提供了新的工具。筆者就曾用三維粒子動力學來創作數字水墨作品,也曾經運用攝像技術與時間扭曲的概念創作數字作品《自然》,借用雲為對象,創作出數字水墨的國畫意蘊。這些新的技術必然帶來一部分藝術設計師工作的喪失,也同時帶來新的藝術形式的可能。

超寫實繪畫的重現,正是在寫實繪畫被攝影藝術不斷攻城掠地後誕生的,這是藝術曆史的複古,但是也是人心的重拾。因為當技術的可得性出現時,藝術作品的特殊性往往體現在其創造者作為人類的不完美,當人人浮躁時,耐心就是稀缺品。這就是超寫實繪畫被認可的原因所在。本人曾在一次講座中,用了“道說藝術”來做題目,簡單回溯了藝術的曆史主脈絡,藝術所呈現的往往就是寫心、寫情、寫實、寫意這些主要方式之間的輪替變化。

所有的技術進步都是功利化的,隻有人的情感注入,才是無用之大用。這就如榮格在《自我與自性》一書中所說,在每一個嶄新的時代裏,古老的神話都需要穿上新衣,否則就會喪失其治療功效。這對於藝術來說,同樣合適。

梵高在世時,他的作品不曾被人看到,或許因為傳播的缺憾,或許因為他過於超前,但是藝術就是梵高的生命樂趣,盡管它沒有給他帶來財富,這也是藝術可以作為心靈治療的功能所在。因此,藝術的本質不在於被當代估值,而在於被曆史所懷舊;藝術也不在於被他人估值,而在於被自我估量。人工智能或許能使得某些藝術變得沒有那麼神聖,就如知識一樣不被智者壟斷,但是對於藝術和智慧的渴求是人類永恒的追求。

最後更新:2017-08-24 12:39:18

  上一篇:go 人工智能機器人存在安全隱患,黑客可將其變為武器
  下一篇:go 2017世界機器人大會今日開幕 人工智能板塊迎升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