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
機器人
人工智能作家為什麼非要看宗教書,要去觸碰牛鬼蛇神方麵的著作
(【恒明每日晨語】第291天 2017年8月19日)
自詡為作家,自然是笑話了;自詡為創業者,興許不會鬧笑話。不過,創業者與作家有許多類,興許我就能裝到哪個類別,也就不用不好意思了。
原本我落筆時的文章標題是:“作為一名作家,都在稀裏煳塗看些什麼書”。最近半年我都看了哪些書,做個回顧,也給每天一文添加點不一樣的佐料。
最近在看什麼書?胡適的《四十自述》、日本陽明學大師岡田武彥的《王陽明大傳》,加之一天翻幾頁、也不甚解其意的《雜阿含經》,感覺,慢慢朝中國傳統文化靠近了些。
驚訝的是,對中國曆史不了解,對中國文化沒有係統研讀的人,居然敢說自己是作家。
驚訝的是,中華文化的思想,有料有趣,為何骨子裏相斥太久。
大學時文史哲的書也讀,但好像非西方書不足以明我誌;大學畢業後,讀財經書多些,好像不推薦說西方書才是好書,說明自己目光太短淺似的。
如果沒有係統地接觸、研讀中國文化,要成為一名優秀寫作者,是萬不可能的。
前兩三個月間,讀完了《宗教經驗之種種》、《人之宗教》,受到的觸動不小。宗教作為一種文化,或者說無文化不說宗教,以前是忽視了,如今能坦然接受,且去思考去體驗,頗有點得意勁。
《王陽明大傳》、《四十自述》中,許多文字都與中國儒釋道學問緊密相關。
十多年來,最喜歡看經管圖書,跟商業、經濟相關的圖書。兩年多前,觸角伸及更細分的創投領域,接觸到人工智能這一熱門領域。知,人工智能有可能創造出新物種;知,人工智能的學問,可以思考為生命的學問。
於是,重新買了本《物種起源》(至今未看完),買了幾本帶生命字樣的書,如《生命的未來》、《繽紛的生命》(二者至今未看完)。
有段時間突然感知,生命要用心感受,生命是一種“心”學。
生命是“心”生的,還是物質的,由此跑到了宗教領域。
因自己辟穀14天的體驗,很有興致地讀完了樊馨蔓寫的有關辟穀的三本書《世界是不是有神仙》、《生命不僅僅如此》、《生命可以如此》,感慨書中的中國道士學問之精廣博聞、中西貫通。
對鬼神說的興趣,促使讀完《與神對話》(1、2);讀完南懷瑾著述的《金剛經說什麼》、《學佛者的基本信念》,翻看完林穀芳的《如實生活如實禪》,加措活佛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等。
我一直有個感覺,書籍有它自然的指引。
主題其實並沒有變化,都是有關“生命”的學問,但看了不少“唯心”方麵的著作,我想看看科學家怎麼說。
於是看完物理學家彼得·羅素寫的《從科學到神:一位物理學家的意識探秘之旅》,該書短小有趣,是我正在尋找的邏輯:物理學怎麼就慢慢走向神學了?為什麼說人工智能領域的探究是對人意識的探究,是對生命起源的探究?
其實,《宗教經驗之種種》、《人之宗教》都算嚴肅有科學體係的研究專著,是經典之作。
看完知名物理學家、弦場論創始人之一加來道雄的《心靈的未來》,正在看他的另一本著作《物流學的未來》,我想,加來道雄的其他作品如《平行宇宙》,我有會好好拜讀的。
某種程度上說,對意識的科學研究就導入到了心理學領域。我現在正在讀的《私人夢史》,說是對夢的研究,其實也是心理學的演繹簡史。
有意思的是,一方麵對牛鬼蛇神興趣很足;一方麵引導我現在正在翻閱的《王陽明大傳》、《四十自述》。書中,幾百年前的大儒、理學家們正在推倒“牛鬼蛇神”的學問呢,為什麼推倒,怎樣就不信了。
有趣得很。
我關注的核心還是“人工智能”,一不小心卻分叉出這麼心靈宗教類的閱讀讀物。
其實,也不矛盾。
人類探究的不就是“生命”嗎?不就是“生死”嗎?或者說超脫生死的“規律”、“法則”嗎。
讀人工智能相關圖書是我的本業,這半年,最有印象的自然要屬李開複的《人工智能》,李彥宏等著的《智能革命》,已讀完。
目前要讀該類別的書不少,《我們最後的發明》已讀了一半,《智能轉型:從鏽帶到智帶的經濟奇跡》、《雲上工業智能》、《人類2.0》、《終極算法》都擺在了案頭。
這些書,引導出一個多麼色彩繽紛的世界呀。
最後更新:2017-09-02 11: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