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2
機器人
人工智能彌補了人類智能的進化不足,會引起某種退化嗎?“人工智能與未來社會:趨勢、風險與挑戰”學術研討會之四
上海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辦主管
點擊播放
GIF/64K
以學術為底色 以思想為旗幟
人工智能彌補了人類智能的進化不足,會引起某種退化嗎?
何雲峰 | 上海師範大學知識與價值科學研究所所長
從進化的角度看人工智能的問題,我想簡單地探討這麼三個觀點。
第一,多種智能應該是共存共生的,人類智能和人工智能都可以看作智能進化的不同階段。智能應該不斷地進化,應該改變我們過去對智能的看法。以往,我們以為,似乎宇宙當中人類智能是終極的智能,其他的智能都沒辦法超越人類,這個觀點可能現在要改變。換言之,人工智能的出現使得我們的智能觀要發生變化。從進化角度來看的話,至少有幾種智能是存在的,最早的是叫類智能,第二種就是動物智能,然後才是人類智能等。如果從進化史的角度來看,動物智能很接近於人類,甚至在某些局部的水平還超越了人類。人類創造了人工智能,目前局部性地超越了人類智能。但是,人類活動越來越深入發展以後,是不是可以有更新的智能形態超越人工智能?我相信是可以有的。從進化的角度來看,是不是人工智能就是智能的最高形態?我覺得也未必,後麵還可能會有更智能的形態,也許可以叫超智能。現在人工智能要把人類智能集成起來,未來的超智能很可能把人工智能再升級成更強大的功能。可能宇宙當中智能是不斷地進化的,從宇宙的規律來看的話,好像共存共生是主要的表現形式。過去我們犯了某些錯誤,濫殺動物導致某些動物滅種了,似乎要用高級智能去消滅低級智能,現在我們可能更加清晰地認識到,多種智能應該共生共存,與其從優勝劣汰的角度去踐踏其他智能,不如從共生的角度去考慮智能的多樣性。
第二,人工智能的出現一開始的時候主要是人類為了彌補自身進化的不足。比如說我們肉眼可見的範圍有限,我們聽到的東西也有一定的限度,但是人希望把這些缺陷加以克服,我們要彌補這些不足,所以從製造彌補人類進化不足的東西開始,人工智能就已經開始萌芽了。另外一個動因是,我們試圖通過人類器官的集成或延伸來克服進化的局限性。這個跟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關於認識能力的研究有關,甚至跟整個近代興起的對人類能力的懷疑主義有關。康德在研究普遍的知識何以可能的時候提出,普遍知識必須要有兩個方麵:一個是先天的,一個是後天的,兩者合起來才來形成先天綜合判斷。這個觀點引起一批動物學家的好奇,他們便去用科學的方法找康德所謂先天的東西在哪裏。他們把動物進行比較,從進化角度來去尋找人類能力的發展。其中也包括,將人和動物進行比較。這樣的比較動物學研究,為我們發展人工智能提供了很多的借鑒。我們從動物智能身上去找更好的方法來彌補我們的器官。所以現在人工智能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慢慢超越了思維模擬的範疇。早期形態的人工智能裏麵好多都是思維模擬,但這個模擬一定是動物和人類同時模擬,絕不是單獨的人類思維模擬。比如我們現在看到很多機器人的功能都是模擬動物智能,而不是單單模擬人類智能。,所以人工智能在一定程度上是把動物智能和人類智能兩者的優勢集成起來了,從而最大限度地彌補了人類器官在進化方麵的缺陷。
第三,在看到人工智能的積極作用的同時除了要關注一般的負麵效應外,還應該長遠地關注可能的進化性後果。人工智能有多種形式,比如說有人類智能彌補型、替代型、集成型、優化型等等。這多種形式的人工智能,對彌補人類智能不足方麵是有不一樣的作用的。隨著未來深入的發展,人工智能還會越走越遠。在這個情況下,要杞人憂天地思考怎麼麵對進化鏈條上的問題。一方麵大家也很擔心人工智能會不會擺脫人的束縛?我認為,人類有它自身的優勢,在解決問題當中不斷前進。比如說到人工智能運用於戰爭的問題,隨著戰爭不斷地發達,今天戰爭已經在某種意義上來講超越了原來戰爭的觀念。今天的戰爭實際上追求的不光是打贏,打贏的同時還要追求己方零傷亡,且不傷害平民。過去是不擇手段打贏就好了,將來的戰爭不是這樣的,減少對人類自身的傷害,這起碼在保護人類自身,為人類的尊嚴以及生命做最大的保護,追求表明,我們應該要自信,人類是可以解決各種問題的。不過,有另外一些東西可能更要讓人擔憂。那就是,人工智能大量使用會不會帶來進化方麵的負麵後果?因為大家都使用人工智能,例如每個人都使用手機,大家變成低頭一族了,會不會導致若幹萬年以後我們的腳變成越來越短,手越來越長?這個情況我們要意識到。當然還有其他可能的進化性負麵後果出現,這都值得我們去關注,這種進化後果可能比擺脫束縛我們的那種東西還要可怕一些。
除了進化方麵的可能負麵後果之外,我以為人類應該要樂觀地麵對人工智能。比如說,現在還有一種擔心勞動力的替代問題,尤其是最近機器人方麵的飛速發展,已經令大家非常非常地擔憂了。據媒體報道,劍橋大學已經可以製造出母體機器人,它可以製造新機器人,而且可以按照不斷優勝劣汰的方法提升自己。最近,日本有人搞了一個調查,結果也令人擔憂。研究人員總共調查了601種職業,想看看各種職業中哪些工作可以被機器人取代,算下來49%的人類現在從事的工作可以讓給機器人去做,這個讓出來以後人類就喪失了勞動的機會。我以為,對這個勞動力喪失的問題可能應該這麼去看:如果是單調的,勞作性的勞動工作崗位,如果能被機器取代對人類來講可能也是一種好事,那樣的話人類可以去做其他事情。舉例來講,你要去寫文獻很麻煩,但現在有一個軟件,我們中國都有了,文獻管理軟件等等,這些軟件可以幫你克服文獻管理方麵的繁瑣,這就大大提高我們的效率,也能減少文獻標注的錯誤。這是好事還是壞事?可能還是好事。
今天人工智能的發展出現了越來越高級的趨勢。但是,它的方向總體來說還是局部地替代人類的一些工作。包括AlphaGo,它除了會下圍棋以外不會為我倒茶。人工智能將來發展的方向是人機合一,人本身變成了機器人一樣的,比如說植入生物芯片,甚至將基因芯片植入你的大腦,人機就完全不分了,那時候人不僅僅是人本身了,實際上有一部分就是人工智能,所以你和你的產物是合二為一的。像我們的手機一樣,我看今天已經沒有人可以離得開手機,手機已經變成你的一部分,如果你把手機給收掉,我敢肯定有60%到70%的人會和你拚命的,它就少不了。所以人類進化到現在,通過人工智能的形式把自己的器官發展出來,就會有更多的各種信息獲取渠道和處理渠道,這樣人類使自己更加地強大,所以我是比較有自信的,有問題可以一起來解決。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人類勞動的簡化程度會大大提高,人會有更多的時間進行終身學習,人變成一個學習動物,不再是工作的機器,學習的觀念會完全改變;人會有更多的發展機會,人會更多地減輕、擺脫繁重的東西,可能完全不是我們今天的狀態。
(本文為何雲峰在2017年8月28日由上海市社聯《探索與爭鳴》雜誌社和華東政法大學政治學研究院共同主辦的“人工智能與未來社會:趨勢、風險與挑戰”學術研討會上的主題發言,經本人整理,不代表本公眾號的立場。)
《探索與爭鳴》人間體
聯絡員小探
xiaotanxiaosuo
轉載 | 合作 | 谘詢 | 建議
長按掃碼加好友
END
人文社科學者的平台
《探索與爭鳴》
唯一官方微信平台
版權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媒體轉載請聯係授權
最後更新:2017-09-02 12: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