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11 返回首頁    go 機器人


人工智能 新聞:機器寫稿被過度神化,10年內記者難以被替代

摘要

近日,網易新聞“聞學社沙龍”第二期在有聞記者之家咖啡館舉行,此次“聞學社沙龍”以《人工智能將如何重塑新聞業》為主題,邀請了來自北大、中大、路透社、新華社等機構的專家學者,探討新技術影響下的傳媒生態重塑。

2013年,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胡泳教授寫過兩句話:一句是“凡是能夠數字化的一定會被數字化”,另一句是“凡是能夠智能化的一定會被智能化”。

近日,在網易新聞以《人工智能如何重塑新聞業》為主題的“聞學社沙龍”中,胡泳補充了第三句話:凡是能夠自動化的一定會被自動化。

人工智能已然成為信息時代的尖端科技。無論是穀歌的“阿法狗”,還是IBM的“沃森”,都顯示出人工智能所不可思議的潛力。然而,人工智能究竟有多強大,新聞業是否麵臨被顛覆的危險,我們要先打個問號。

01

人工智能+新聞的現狀:壓力與慌亂並存

在網易傳媒技術部副總經理劉彥東看來,人工智能技術本身並不新鮮。本質上說,人工智能是把人可以做的事情讓機器自動化、低成本地完成,而且大部分是比較枯燥、簡單的過程;對於複雜的事情,人工智能往往隻是輔助角色。

劉彥東認為,人工智能就像一把錘子,現在的情況是,人工智能的大錘已經有了,它看很多東西都是釘子,很多人拿著錘子到處去找釘子,這也導致人工智能看起來好像是一個很熱的話題。

人工智能究竟能給新聞業帶來什麼?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崔保國教授認為,談“顛覆”為時尚早,就像VR的興起,我們並沒有在VR方麵創造突破性的技術、產品或應用,所以盡管投入很多,最後也無疾而終了。

新華網融媒體未來研究院副院長鞠靖表示,做人工智能的技術人員不了解新聞業,媒體人同樣也沒有認真地研究人工智能,但大家都很焦慮地談論著人工智能。一方麵,麵對人工智能的發展和新聞行業的競爭壓力,“記者會被機器取代”的問題一再被人們提及;另一方麵由於技術進步、媒體轉型、新興媒體崛起等原因,媒體自身壓力很大——可以說人工智能對於整個新聞行業的影響是壓力與慌亂並存。

02

人工智能被神化,對新聞業的現實作用還很有限

AI+新聞三大應用領域:機器人寫作、聊天機器人、個性化推薦

就人工智能在新聞業的應用現狀而言,可結合的領域還非常有限。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院長張誌安在演講中提到,人工智能到底為新聞業帶來了什麼?總結起來,應用領域無非是三個方麵:機器人寫作、聊天機器人、個性化推薦。

機器人寫作能快速生成短消息,並完成發布與推送,為新聞業帶來的是速度;聊天機器人則為用戶帶來了全新的交互體驗,如微軟小冰,它將新聞變成對話,將看新聞變成了問新聞、答新聞;而個性化推薦是如今各大媒體正在做的事情。

從傳播效果的角度,張誌安提出了這樣一個疑問——通過機器幫助新聞分發、新聞寫作,到底要產生什麼傳播效果,隻是為了讓信息的閱讀體驗變得更愉悅,為了讓信息分發變得更高效,或者隻是為了讓信息到達更精準、時間成本更低嗎?對人工智能的應用,到底是為了滿足公眾獲得新聞時的“I feel”,還是在“I feel”的基礎上還能增進用戶“I think”,這也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機器寫稿被過度神化,10年內記者難以被替代

在傳統的新聞采集、編輯、審核這三個領域,人工智能做得怎麼樣了呢?鞠靖以新聞寫作為例,解釋了人們對於機器寫稿過度神化的問題。

目前機器人確實能在財經、體育等個別領域幫助我們寫作,但在提高效率、節約成本方麵乃至提高傳播效果方麵究竟有多大的作用,還是有一些疑問。哥倫比亞大學數據新聞研究中心Tow Center把機器人寫稿稱為“自動化新聞”,如果需要人工填充模板,這實際上離機器人寫稿還有距離。

耶魯大學、牛津大學曾發起一項調查,通過對352位人工智能專家采訪後發現,可能要到2026年人工智能才能達到高中水平的寫作能力。因此,單就寫作而言,10年內記者被替代的可能性不大。

路透社的嚐試:從監測到核查,AI可以辨別假新聞

國外的媒體在人工智能領域是否有一些不一樣的嚐試?以事實核查為例,路透社市場開發經理王海明介紹了路透的一款監測社交媒體的工具——Reuters News Tracer。

Reuters News Tracer最早用於路透內部,幫助記者和編輯監測社交媒體中出現的新聞信源。隨著算法的深入,它能夠對Twitter上搜集起來的所有可能視為新聞的內容做分析:是誰最先發出消息的;是誰最先轉發的;信息的可信度如何等等。如果分析結果判定消息的真實性存疑,就會在上麵標注出來相應的從0%到100%的可信度數值。

Reuters News Tracer的界麵

另外,路透社早在2009年就推出了機讀新聞 (Machine Readable News) 的產品。用戶的下單係統對接Machine Readable News可以自動下單,產品如今相對來說已比較成熟。此外,路透社還通過對新聞的分析建立了企業關聯關係的供應鏈。

03

AI+新聞的未來:新聞采集、審核等方麵期待突破

當下人工智能在新聞業的現實作用有限,那麼在可預見的未來,人工智能與新聞業務是否會有更好的結合?

新聞信息采集和審核方麵的突破

在新聞采集端,可能不再單純依賴所謂權威部門發布信息,而是媒體自己采集信息,比如無人機、傳感器等,這種獲取信息的途徑和速度就會大大提高。

第二是審核端。真實性是媒體的生命線,如果人工智能將事實核查這個問題往前推進,那麼未來人工智能在新聞領域的應用會有更大空間。比如路透社,實際上已經在進行著這樣的探索。

未來新聞敘事可能被改寫

張誌安提到,無人機與VR、3D建模技術結合,未來的新聞敘事可能會被改寫。新聞事件發生後,我們可以用事先VR采集的信息,將VR鏡頭調出,配合3D模型,現實的物理空間就可以快速通過3D還原,相信隻要技術稍微再智能一點,很容易解決突發事件現場整個沉浸式還原的作品生成。

更豐富的產品形態

在產品形態上,人工智能的加入可以讓新聞產品變得更豐富。比如會話式新聞,人工智能推送一條簡訊,然後根據用戶反饋進行內容分發,像聊天機器人一樣。鞠靖還提到,國外有一款類似讀新聞的產品,10秒以內讀完一條新聞,如果有興趣繼續閱讀,可以將詳細的新聞報道讀給你聽,而這裏麵可以賦予個性化的聲音,這也會讓新聞更多樣化。

在深度報道領域,人工智能未來可期

人工智能給新聞業帶來了新的速度、新的體驗和新的分發,這是張誌安的總結,但他也提到,人工智能無法帶來真相和解釋。以調查性報道為例,機器無法看到表麵事實背後錯綜複雜的利益鏈條,無法像調查記者一樣找到誰施害、誰造假、誰是複雜事件後的作惡者,事實背後被遮蔽的事實,機器是無法有效獲知的。

但在深度報道的效率和價值挖掘上,我們對人工智能仍有期待。鞠靖認為,一方麵,人工智能能否提升深度報道的效率,豐富信息發掘的手段,包括線索發現、資料收集、數據分析、邏輯判斷等。另一方麵,如何將深度報道的價值最大化,是值得探討的,深度報道三五千字,用戶確實沒有時間仔細閱讀,但可以一邊開車一邊聽,這是新聞生產者能給加以利用,並讓深度報道價值放大的地方。

結語

一項技術的出現似乎總是充滿了矛盾:一方麵,人工智能使新聞業擁有了前所未有的內容生成能力和交互體驗效果;而另一方麵,人們也在擔心新聞人的價值是否會被機器取代。

但不管怎樣,人都有選擇的權利,正如劉彥東所說,人工智能是輔助,它取代不了人的價值觀,技術應該更好地為人所用。胡泳借用《聖經》中的說法 “塵歸塵,土歸土”,他認為最終的結果一定是:人的歸人,計算機的歸計算機。而人的什麼東西是計算機不可替代的,答案是——人性,“人性可能是人類麵對機器人的最後一道保障”。

有聞記者之家咖啡館依托於山寨發布會,是國內首家專門麵向新經濟領域記者、自媒體提供服務的線下場所。有聞會不定期媒體業務培訓沙龍、產品體驗、小型采訪等活動。

最後更新:2017-10-08 01:07:08

  上一篇:go 李開複:人工智能將會做出更多超越人類價值的事情
  下一篇:go 默域:金九是真的,人工智能易出妖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