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144 返回首頁    go 機器人


張洪忠:人工智能正在怎樣顛覆傳媒業

本文來源於《中國記者》2017年第九期卷首語

作者——張洪忠 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

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概念是在1956年的達特茅斯會議首次提出,簡單理解就是通過製造智能機器、開發可學習計算程序等來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科學,是人類智慧的延伸。最近兩三年人工智能成為傳媒業的一個熱詞,尤其在2015年國務院發布了《關於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明確人工智能作為我國推進“互聯網+”重點布局的十一個領域之一,使人工智能上升為國家層麵的互聯網科技發展方向。

從拉斯韋爾的五W線性模式來看,人工智能正在顛覆五個傳播鏈條除受眾外的每一個環節。

其次在內容生產環節,傳統媒體時代記者和編輯是內容生產者和把關人,社會化媒體雖然打破了記者編輯與受眾之間的界線,即人人均可成為信息的發布者,也是別人發布信息的接收者,但這種內容生產還是在“人”與“人”之間轉換。

在人工智能時代,實現了“人”與“機器”之間的轉換,機器寫作已經成為現實,打破了原由“人”獨享的內容生產能力。美聯社早在2014年就啟用“Wordsmith”機器人寫稿係統進行財經報道。國內的騰訊財經頻道在2015年9月推出自動化新聞寫作機器人“Dreamwriter”發布關於消費價格指數的報道。新華社在2015年11月啟用機器人寫稿係統“快筆小新”供職於體育部、經濟信息部。封麵新聞在2016年12月20日的一條刷爆朋友圈名為《12月20日打折資訊推薦》的稿件也是機器寫作的,同時“小冰”全麵入駐封麵新聞成為專欄作者。歸結為一點,人工智能已在體育、財經兩個專業領域獲得突破,正在突發事件的快訊與綜合背景報道、評論、消息源挖掘方麵嶄露頭角。

第三在渠道拓展環節,VR/AR/MR、可穿戴設備將打破原有傳媒業的報紙、電視、廣播、PC、手機等渠道構成格局,成為新的傳播渠道。VR/AR/MR技術模擬產生的虛擬世界,為用戶提供視覺、聽覺、觸覺等身臨其境的感官體驗,即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將內容與用戶的“交互關係”變為“交融一體”。基於VR技術的社交平台已經開始出現,拓展了微信、微博、臉書等隻是單一信息溝通的社交媒體概念,VR社交將是真正的可以一起遊戲、溝通、甚至有體感的全方位社交渠道。

第四在傳播效果方麵,人工智能的淺層學習模型應用已經完全顛覆了傳統傳媒業的傳播和評估模式,傳播效率獲得極大提升。典型的是以今日頭條為代表的基於內容推薦係統的新聞客戶端已經成為網民獲取新聞的重要渠道,flipboard、smart news、Google Play Newsstand等全球同類產品也取得了成功。淺層學習模型在廣告上的應用有穀歌的Adwords、百度的鳳巢係統等廣告點擊率CTR預估。

從縱向時間線來看,最近二十年互聯網的快速發展雖然改變了傳媒業,但還隻是渠道與內容在“量”上的疊加,就像電視出現隻是豐富了報紙、廣播主導的傳媒生態,互聯網隻是極大豐富了傳播渠道和傳播內容數量,即使社交媒體也隻是增加了“人與人”之間的交互渠道。但人工智能的出現卻是在“質”上改變傳媒生態,機器打破了人在傳播生態中的壟斷地位,人與機器的關係成為討論重點。

麵對這種發展趨勢,我們應該有怎樣的態度?

一是從傳媒業發展角度看,人工智能對傳媒業的改變正不可避免的來臨,目前的呈現隻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我們需要正視與接受這種發展趨勢。當前大數據、雲計算和不斷迭代的算法三大技術的快速突破正在推動人工智能進入“井噴式”創新階段。麵對這種發展趨勢,傳媒市場競爭將呈現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的規律。

二是從社會學角度如何看待技術紅利與負影響的關係。每一次技術突破都會推動人類文明發展,人工智能也不例外。但同時,新技術也帶來係列不確定性問題,如新技術被誰掌握?新技術在哪些方麵不能使用?新技術會不會改變我們原有合理的一些社會關係?等。所以,人工智能對社會將帶來什麼樣不可控的負影響需要密切關注。

總之,人工智能的發展給新聞傳播學研究提出了很多新問題,一個學科隻有不斷有新問題提出才有存在必要和發展可能,而新聞傳播學正是這樣一個麵臨全新問題挑戰的學科,這也是新聞傳播學的未來魅力所在。

火眼財經:中國領先的財經科技服務提供商,在這裏讓賺錢變得更簡單

最後更新:2017-09-09 20:15:02

  上一篇:go 戰爭大變樣!俄羅斯100%機器人合成營,一次攻下200人駐守的敘利亞要塞
  下一篇:go 下一個風口在哪?人工智能?蘋果產業鏈?5G運用?讓我們來看看“TMT之王”怎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