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775 返回首頁    go 機器人


人工智能除了下棋,還能做點啥?

兩個月前,中國烏鎮·圍棋峰會在浙江桐鄉烏鎮如火如荼的進行。5場比賽最受關注的無疑要數AlphaGo與世界排名第一的柯潔的三番棋對弈,堪稱是人類頂尖棋手與人工智能程序的終極對抗。去年,AlphaGo出人意料地以4:1戰勝了世界冠軍李世石九段, 今年柯潔3:0再敗給AlphaGo,也讓人工智能再次成為了人們矚目的焦點。話說,何為人工智能呢?

話說,人工智能到底是咋回事呢?除了頗吸引眼球的下圍棋,這項技術還能給人類生活帶來哪些改變呢? 別著急,這就給大家說說。

人工智能是啥呢?

人工智能, 英文叫Artificial Intelligence, 簡稱AI。

人工智能是計算機科學的一個分支,這項學科試圖了解人類進行智能活動的實質,研究並生產能模擬人腦做出思考、分析、判斷等相似反應的新機器該領域的研究包括機器人、語言識別、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和專家係統等。

人工智能是對人的意識以及思維過程的模擬。人工智能模擬人類思考和學習,最後甚至可能超過人類能達到的智能水平。

其實,早在1956年人工智能就被提了出來,但當時主要是指代可體現出智能行為的硬件或軟件。隨後,人工智能的研究起起伏伏數十年,但一直因為沒有發掘出對人類社會真正有益的功能而趨於平靜。

但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深度學習”算法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局麵,讓其在很多垂直領域獲得了真正的應用,並超越人類的表現。現在,大數據、雲計算和深度學習這三駕馬車讓人工智能實現了人與機器的共鳴:雲計算與日劇增的強大威力、運行於深度學習的強力算法,再加上今天能夠獲取的海量數據,在這三股強大動力的交織下,人工智能已經顯現出可以顛覆任何現有垂直行業的潛力。

人工智能還會做啥?

雖說大家可能是通過舉世關注的人機對弈才了解到人工智能,但是呢,人工智能可以做的事情可比下棋多多啦。

比方說,大家都聽到過的指紋識別、人臉識別、視網膜識別、虹膜識別、掌紋識別、智能搜索等等都是人工智能已經實現的應用。

而近兩年,隨著這一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工智能的應用範圍也不斷加以延伸。比如安裝了前置攝像頭、360度雷達感應器的無人出租車已經開始在固定路線上行駛;而基於人工智能的自動唇讀係統對Gird語料庫唇語識別的準確率已經達到了驚人的95.2%,在精準語音識別領域具有很好的應用潛力。

人工智能 - 肺癌篩查“好幫手”

作為數字工業的全球領軍企業,GE也正在積極將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應用到各個行業中,覆蓋航空、運輸、醫療和發電等多個領域。

就在上周召開的第77屆中國國際醫療器械(春季)博覽會(CMEF)上,GE展示了為肺癌篩查開發的“人類大腦” - 人工智能肺結節輔助診斷技術。

肺癌是我國最為高發的惡性腫瘤,發病率和死亡率近年來始終居高不下。因此肺癌的早期發現和診斷意義重大。但目前肺癌篩查中肺結節的早期檢出仍然麵臨挑戰:肺部CT讀片量非常大,具備讀片、診斷能力的主治醫師資源缺乏,這種情況在基層尤其嚴重。

作為應對肺癌挑戰的低劑量CT肺癌篩查解決方案的創新與升級,GE正在與合作夥伴聯手,共同就人工智能輔助肺結節檢出與診斷進行研究,並已取得階段性成果。

此次GE在CMEF上展示的人工智能肺結節輔助診斷技術,整合了人工智能技術與深度學習理念和工具,通過多層神經網絡和神經元來模擬人類大腦實現圖像識別,在診斷效率和精準度、肺結節自動識別敏感度以及檢出率上均取得大幅提升。

人工智能輔助診斷敏感性更高,檢測更快,可自動標記出CT各層麵上疑似結節的位置,同時輔助醫生判別肺結節良惡性,快速準確地完成肺癌篩查。比如,對於小於3mm的早期病灶結節,人工智能輔助診斷的識別率可以達到80%以上,高於醫生肉眼的識別率(階段性測試結果,僅供參考)。

有了規範的早篩查機製和流程,開展肺癌的早篩早診更輕鬆。檢查者的掃描圖像在臨床醫師診斷的基礎上,還會經過人工智能CT輔助診斷與遠程讀片係統相配合再次確認,對於檢查者來說更多了一道保障。

最後更新:2017-08-23 09:10:48

  上一篇:go 2017年,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應用將正式進入商業應用階段!
  下一篇:go 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到底是就業“殺手”還是就業“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