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6
機器人
《機器人叛亂》:人類如何擺脫基因和模因的控製?
某一天早晨,你一覺醒來,發現自己是一個機器人。你有兩個毫無人性的主人,一個是基因,一個是模因。它們寄生在你身上,你懵懂無知地為你的主人賣命,哪怕為此丟了腦袋也在所不惜。在《機器人叛亂》一書中,這樣看似驚悚的設定實際卻是真實而殘酷的,作者將其研究的推理機製和心理學知識運用到了極致。今天一起來看看開智阿貝同學對這本書的理解與思考。
1. 我是機器人?
加拿大認知科學家基思-斯坦諾維奇(Keith E. Stanovich)寫的《機器人叛亂》(又名《在達爾文時代找到意義》)揭示了一個讓你驚悚的事實:
你,我,人類是基因和模因的生存機器——機器人。基因和模因寄生在你身上,你被他們掌控,就如被操縱的機器人,一心隻為基因和模因服務,卻忘了自己是誰、忘了自身利益,不知道生命的意義。
這怎麼可能呢?人類是基因和模因控製的機器人?!這兩個所謂的主人,是何方神聖?
第一個主人:基因
基因是帶有遺傳訊息的 DNA 片段,控製生物性狀的基本遺傳單位。生物體的生、長、衰、病、老、死等一切生命現象都與基因有關。這好象是眾所周知的。
可是,斯坦諾維奇借用英國科學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 1975 年出版的暢銷書《自私的基因》一書的洞見,顛覆傳統認知「基因是為物種生存、複製而存在」,事實上,生物存在是為了基因自身的複製,道金斯指出,「永垂不朽的恰恰是基因,而不是我們」。所有生物都是基因的生存機器。
來看看受基因控製的掘地蜂的例子:雌掘地蜂為產卵和孵化後代,要分步做很多事情:
第一步,挖一個洞穴。
第二步,飛出去找蟋蟀。找到一個合適對象,刺入蟋蟀身體,把它麻痹,但不殺死,帶回放在洞穴口。
第三步,進入洞穴檢查,確保一切安全。
第四步,到洞口把昏迷的蟋蟀拖到洞穴內。
第五步,產卵。 第六步,封住洞穴。完事飛走。 當卵孵化時,掘地蜂幼蟲就吃昏迷的蟋蟀長大。
這真是一場動物智能的真實表演。
但研究者發現,在掘地蜂進入洞穴檢查安全時,如果把洞口的蟋蟀移動一英寸遠,雌蜂出來後,就不會直接把蟋蟀拖進洞裏,而是拖到洞口,繼續進洞檢查;出來發現蟋蟀不在洞口,而是離洞口更遠地方,它又會把蟋蟀拖至洞口,再進洞檢查,再出來。在這個研究者不斷搞破壞的實驗中,雌掘地蜂居然把洞穴檢查了 40 次也不會把蟋蟀直接拖進去。
這個研究說明,動物這套看似複雜的智能行為,其實是基因遺傳精心設計的一套刻板而僵化的程序性反應。
認知科學家道格拉斯·霍夫斯塔的觀點,這種令人不安的現象稱為「掘地蜂性」。——看到簡單生物體表麵行為的複雜性背後,不過是簡單、刻板的例行公事,這不得不讓人擔憂:有什麼能讓你確信,你自己不是掘地蜂,哪怕一點點不是?
道金斯指出:「生命世界被分解為基因複製子和生物載體兩大部分。作為載體的人類,是基因複製子生存的機器,它們是永遠活下來的一部分,我們不是。人類被基因製造出來,就是為了讓基因把自己完好無損地傳遞到下一代」。這就是進化科學的可怕觀念。
第二個主人:模因
模因,也可以說是文化基因。這是人類最近幾十年才發現的秘密。
模因這個術語,最初源自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一書。模因指「在諸如語言、觀念、信仰、行為方式等傳遞過程中與基因在生物進化過程中所起的作用類似的那個東西」。模因可以通過語言、記憶或其他方式進行複製,而且存儲在大腦中。
模因(meme),在《牛津英語詞典》中定義為「文化的基本單位,通過非遺傳的方式,特別是模仿而得到傳遞。」
斯坦諾維奇給模因的解釋是「一種大腦的控製或信息狀態,當它被複製到另一個大腦時,就可能引發全新的行為或思想」。模因跟基因一樣,是複製因子,通過模仿傳遞。
模因有好有壞。好的、健康的模因可以促進載體的進步和成長。壞的模因、不健康的模因比基因更可怕。有些模因對人類沒有好處,本身也不正確,但它們依然象病毒一樣潛入大腦。比如「相信死後能進天堂」的模因,讓恐怖分子鋌而走險,蹈死不顧;比如「相信意念能治絕症」的模因,讓很多人把錢源源不斷地掏給騙子,即使沒有任何療效也執迷不悟。比如連鎖信念:「如果不把這條消息轉給五個人,你將來會倒大黴」這些就是模因(某種觀念單位)的實例。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廣告也是模因。
道金斯學生蘇珊-布萊克莫爾(Susan Blackmore)博士更深入地研究了模因理論,她提出:
正如基因之間相互競爭著,自私地、不顧一切地要進入到下一代的身體之中,最終決定了生物世界的格局及其結構。與此類似,模因之間相互競爭著,自私地、不顧一切地要進入另一個人的大腦、另一本書、另一個對象之中,這最終決定了我們的文化以及我們的心理結構。按照這種理論,模因觀念實際已經發展為一種獨立的關於人類文化全新理論。
基因在自私地、不顧一切地通過生物複製自己;
模因在自私地、不顧一切地通過人類複製自己。
它們這麼做,唯一的目的就是為了自身的永垂不朽,而不是人類這個他們賴以生存的載體或者機器人的利益。
2.《西部世界》失控的機器人
美國科幻電視劇《西部世界》,講述了一座以西部世界為主題的巨型高科技成人樂園,一批仿真機器人過著設定好的劇情生活,提供給遊客身臨其境的真實體驗。這批機器人不僅具有超高仿真的人類外形,而且還帶有自身情感,比如受傷以後會痛苦地喊叫、難過會流眼淚、中彈以後會流血身亡等,帶給遊客最真實體驗。
聰明美麗的德洛麗絲,正如往日一樣,清晨時分,從夢中醒來,迎接美好的一天。她向坐在門口的農場主父親打招唿,然後出門寫生,再到小鎮轉悠。在小鎮上遇到了從小青梅竹馬的泰迪從外地回來,倆人愉快地騎馬從鎮上回到農場。天快黑時回到家,德洛麗絲發現家裏的牛還在亂跑,平常這個時候父親早已把家蓄安置好了。她遠遠聽到槍聲,奔回家看見父母被土匪殘忍槍殺,眼前慘絕人寰的景象讓德洛麗絲崩潰了,泰迪立即出手將土匪擊斃,可是德洛麗絲的父母已經回天乏術。這時,一位黑衣人突然出現,用色迷迷的眼神看著德洛麗絲。泰迪舉槍打算打倒黑衣人,然而開槍過後,黑衣人屹立不倒,泰迪卻被黑衣人射出的子彈打中倒地身亡。絕望的德洛麗絲,手無縛雞之力,被黑衣人拖進柴房……
第二天清晨,德洛麗絲從夢中醒來,又開始新的一天,一如既往地重複著之前發生過的事情。
原來,德洛麗絲、泰迪還有土匪,都是樂園裏按劇情設計生活的機器人。而黑衣人則是樂園的遊客,可以在其中為所欲為。
夜幕降臨,所有機器人的記憶被清除,一切歸零。第二天太陽升起,新一批遊客入園。樂園董事會憑此賺得盆缽滿盈,管理層不斷改寫劇本,給機器人各種角色,以吸引更多遊客。
然而由於程序失誤、程序員對機器人更接近於人類思維和情感的追求,導致機器人進化出自主意識、記憶、思維,他們開始懷疑這個世界的本質,進而覺醒並反抗人類。
《西部世界》描繪了機器人意識進化、人性的複雜——樂園工作人員對機器人賦予人類情感,而那些進入樂園的遊客人類,卻在樂園裏無限製地放縱,嫖妓、追凶甚至濫殺無辜的機器人。而管理層設計和編寫的劇情,極大地放縱了人性中的陰暗麵,殘暴的殺戮、無情的摧毀、賤踏仿真人生命……最終激發了機器人的反抗——非理性刺激了機器人的理性叛亂。
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人類就是那些失控的機器人——樂園的設計者是基因,董事會、編劇是模因,作為基因和模因的機器人——人類如何覺醒發現秘密並為之奮起反抗,找到自身存在的自主性、意義和價值呢?
3. 一個大腦,兩種心智
當人類認識到自己大腦機能的知識,善於使用不同大腦機製(它們組織自身行為以實現自身目的)的知識,作為受基因和模因控製的「機器人」叛亂才有可能實現。
斯坦諾維奇根據認知神經科學和認知心理學證據,結合多領域專家的研究,得出一個結論:人類大腦運作時存在兩個不同係統,即自發式係統和分析式係統,生成自發式心智和分析式心智。
什麼是自發式心智?想象一下你麵臨這樣一個處境:
當你以每小時 70 公裏的速度下坡時,這時是決策在控製自己。突然,你麵前出現了一個以前未曾發現的斷崖——往左拐?往右拐?或者,想想,直接掛掉?
麵對誘發刺激,你的大腦自發地做出反應,不受分析式係統的控製。這就是大腦自發式係統運行的特點,快速、自動化、強製性地不經計算分析的反應,所有的運行都是平行的。
比如反射,就是經典的自發式係統運作。我和你一起討論眨眼反射,我把食指戳向你的眼睛,停在離它兩厘米的地方,你明知沒必要眨眼,但你沒法停止這麼做。反射「有自己的想法」,它是你大腦的一部分,但不受你控製。
比如知覺輸入係統,繆勒-萊爾錯覺——告訴你兩段一樣長的線段,可是看起來上麵的就是比下麵的長(見下圖:繆勒-萊爾錯覺)。兩者一樣長的知識不起作用,自發式係統製造這個錯覺,不受你大腦控製。
人類大腦的自發式係統是曆經數百萬年進化而成的精細嚴密的係統,一種直覺、本能,它自動運行,有時會跟你所知道的這個世界的知識相悖。
如果你不加控製地任憑自發式心智發揮作用,你的生活和世界將陷入一團糟。
什麼是分析式心智?
大腦中跟自發式係統相反的一套特征,有意識的、有中央執行控製、需要較高計算分析能力的,所有的運行都是串行的,有序列地進行。
斯坦諾維奇認為很難描述分析式係統,在更高的非模塊水平上理解大腦機能,需要牽扯到遞歸性和自我指涉性,兩者都很難描述。(讓我想起 GEB 那本難啃的天書提及的這兩個術語)
分析式心智是有意識的反思、分析、評判,是一種理性思維。
理性思維,對直覺有意識反思和批判,會成為「我是誰」、「我存在的意義」的核心,這是人類這個機器人對基因和模因這兩個主人反叛的秘密武器。
但在現實中,掌握這個秘密武器的人並不在多數,聰明人也未必見得理性。因為聰明是智力,與理性是兩個概念。很多人存在理性障礙,包括聰明人。
現代社會的科技發展和文化進步,特別需要人類發展理性來順應時代趨勢和潮流。
4. 克服理性障礙
人類要發展理性,首先得克服理性障礙。如何理解理性障礙?
先來看看 2 個場景:
場景 A:一位女士走在海邊懸崖上,她往前走,想踩上一塊岩石,可這實際上是懸崖裂隙的一側,她摔下懸崖而死。
這位女士把懸崖裂隙當岩石,在認知科學領域稱為算法水平失誤,導致毀滅性結果。
場景 B:一位女士想自殺,她站在海邊懸崖上,縱身一躍,摔下懸崖而死。
顯然,場景 B 的女士算法水平——智力正常,她準確地知道自己跟懸崖的關係,和行為的後果。智力沒問題,可她為什麼還會采取這種非理性的跳崖行為呢?
從她的整體目標分析,她的目標就是死亡,這個目標跟她對自己所在的世界的信念相互影響。這在認知科學領域稱為意圖水平。分析某人為什麼會做出某種行為時,常與目標、欲望和信念相關。而理性思維就源自意圖水平。
智力就是算法水平的概念,比如知覺速度、判別精度、工作記憶容量,在長時記憶中信息檢索的效率。智力衡量的是算法水平上信息加工的效率。如場景 A 中的女人,就是算法水平,智力不夠。
理性就是意圖水平的概念,它提供了係統計算而來的目標的具體化,即係統想要執行的目標是什麼,為什麼。理性衡量的是意圖水平上的個體差異,包括個人的目標和認識價值觀的信息。場景 B 中的女人,就是意圖水平低,缺乏理性。
自發式係統和分析式係統中均存在算法水平和意圖水平,要實現理性,分析式係統的算法水平要覆蓋自發式係統的算法水平(水平箭頭),並受該係統意圖水平的層級控製(向下箭頭)。如圖所示:
如果控製結構失效,即意圖水平的理性思維傾向不能覆蓋算法水平的反應,就意味著智力很高人也會做出不理性的事,就是理性障礙——智力充分,卻不能理性地思考和行動。聰明人有時也幹蠢事。
5. 理性,重構自我意識
一個人怎樣才能找到自主性、生存的意義和價值?
斯坦諾維奇指出,人類在生活中尋找意義時,一般會犯兩種錯誤,一種是從人類的起源去找,隻能找到基因複製子。另一種是從人類自身去找,在有意識的反思中尋找,隻能找到執行控製——在你無意識中運作的自發式係統,多樣的和不斷變化的大腦係統參與注意活動的監控。
在現代,尋找靈魂已經轉變為理解自我——人類的獨特性和價值觀——來自人類心智的認知特征。
斯坦諾維奇絮絮叨叨、不厭其煩地引用各領域的經典案例、實驗和研究成果,告訴我們,人類想要反抗基因和模因的控製,得手握兩把「劍」——
一把「劍」是狹義理性(未經檢驗評估的欲望和信念),就是正確做事。這把劍能保證你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可是這些結果真的你想要的,還是假扮成你的基因或模因想要的,你不知道。你隻想著正確做事,至於事情本身是否正確,你不在乎。而這些正確完成的事,有可能並非你的意誌,而是為基因或模因效勞。
另一把「劍」是廣義理性(經過檢驗和評估的欲望和信念),就是做正確的事,而不僅僅是正確做事。否則你可能正確地做了一件對你有害的事。狹義理性不管這一點,它不在乎目標是否合理,它隻有在乎手段是否能實現目標。
廣義理性重構了人類的自我意識——價值觀——想成為某種類型的人。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隻有當你跟這個世界有一種真實的因果關聯時,這種價值觀才能實現。為了成為你想要成為的某種人,我們需要對自身信念、欲望進行批判和評估。這種批判和評估自身欲望(一階欲望、二階欲望、三階評估)的機製,實現理性的欲望整合,構成我們的高階價值觀。
舉個例子說明:
一階欲望:你偏好甜食(自發式心智決定的本能,未經檢驗的欲望);
二階欲望:你知道偏好甜食不利於健康勝過偏好甜食。(分析式心智決定的結論,初步評估的欲望);
三階評估:理性地整合欲望,對偏好甜食的一階欲望和知道偏好甜食不好的二階欲望進行整合,作出理性決策:采取各種措施控製甜食的攝入,比如早餐不吃含糖食品,做菜不加糖,休閑食品不買甜品,每周隻吃一次甜點等。
理性評估整合欲望(遞歸檢驗)形成價值觀的模因,而價值觀是高階評估的基礎。
人類價值觀經常以批判一階欲望的形式發揮作用,實現一階欲望與高階欲望之間一致性的努力,是人類認知的一個獨特方麵。——如果我們理性地檢驗、評估、整合、改變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就有可能達成自己的願望,成為自己想成為的某種類型的人。
斯坦諾維奇提出
尋找人生意義的重新定向——遠離意識和內部感受,朝向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成為自主和獨特個體的理性評估活動,將使我們受益匪淺。比如努力執行二階評估;努力實現偏好層級中的理性整合;嚐試實現不同一階偏好的一致;對於生活中的符號意義表現出警覺;看到作為載體的自身具有的價值,而不是讓自發式係統中的遺傳傾向在一個變化的技術環境裏犧牲我們的利益。
所有這些活動,都界定了人類的獨特性:他們獲得了對自己生活的控製,以一種地球生命行為中的獨特方式——理性的自我決定。
通過理性的自我決定,跟地球上其他生命相比,人類將以一種獨特方式獲得對自己生活的掌控。
當人類揮起理性之劍——認知科學與決策科學之劍,斬斷基因和模因控製時,作為基因和模因的機器人叛亂就獲得成功——從此不受別人控製,自我控製,成為自己的主人。
探奇認知科學,解析美文典範
集萃中西文論,教你科學寫作
融會貫通多個學科,站在認知&神經&心理科學前沿,結合經典美文與文本細讀,教你科學的寫作方式,陽誌平老師的《認知寫作學》課程現正開放預約。
最後更新:2017-10-09 21:2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