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0
機器人
機器人打敗了教師,但並不意味著教師會被取代
教學人機大戰的價值與意義並不大。它能說明什麼問題,人類老師該淘汰了,還是學生的考試能力在機器人的幫助下變得越來越好了?
“感知未來”AI+體驗展。 圖/新京報網
文 | 鄭偉彬
智能時代,人類最不需要的就是借助智能工具,讓自己獲得更強大的舊時代技能。最近,在河南鄭州舉行的國內首場教學人機大戰,即是這樣的例子。
機器人打敗教師意義並沒那麼大
這場教學人機大戰中,比拚的是人類教師更擅長教學,還是智能機器人更擅長教學,其方式是通過四天時間,人類教師和機器人分別為參與比賽的78名初中學生,對其數學進行有針對性和集中性的教學輔導,最後通過對比學生的考試成績,來比較誰的教學效果更好。
最終的結果顯示,通過智能機器人教學的學生,在最核心的平均提分上以36.13分打敗人類教師教學組的26.18分,最大提分和最小提分兩項上,機器組也分別高出真人組5分和4分。
雖然結果顯示,智能機器人的教學獲得了勝利。但在我看來,這樣的比賽,價值與意義都並不大。它能說明什麼問題,人類老師該淘汰了,還是學生的考試能力在機器人的幫助下變得越來越好了?
如果說未來人工智能技術在教育領域能夠發揮積極的作用,那麼肯定不是以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和能力為目的。就拿上述的案例來說,初中學生的數學測試,無非就是比誰能更快更準確地解答基本的代數題或幾何題。但在智能時代,類似的計算能力問題,是無需我們去掌握的,這些由機器代勞就行了。
機器人缺乏培養創造力的能力
或許某些基礎知識,我們仍然需要掌握,但並不需要像過去一樣,通過大量的練習來鞏固和掌握這些內容,尤其是那些將來注定可以由機器替代完成的事,比如重複性、程式化或是僅拚記憶能力等之類的技能。
也就是說,人類的教育方式需要進行變革,減少類似的課程內容,轉而更注重啟發式教育,以激發或培養人類的創新、創造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方麵能力的獲得,恐怕恰恰是現在智能教育機器人所缺乏的,卻是人類教師所獨有的技能。
智能機器人或許可以更好地評測一個學生在不同方麵的技能水平,可以聚集更多更優質的教育資源,通過算法和數據,可以知道哪些更適合學生練習、掌握,但卻不能教育學生如何具有創造性和創新性的思維方式。相反,死記硬背、機械式訓練和條條框框隻會窒息學生的創意源頭和靈感來源。
科幻作家、雨果獎得主郝景芳說:“很顯然,我們需要去重視那些重複性標準化的工作所不能夠覆蓋的領域。包括創造性、情感交流、審美、藝術能力,還有我們的綜合理解能力、我們把很多碎片連成一個故事這樣的講述能力,我們的體驗。所有這些在我們看來非常不可靠的東西,其實往往是人類智能非常獨特的能力。”
此外,還包括對於複雜問題的綜合判斷、決策能力,尤其是具備跨學科、跨領域的融合能力、解決問題能力,是未來人類所需要掌握的技能。其中的融合能力,既包括多種領域、行業的技能,也包括跨學科、跨領域的思維融合。這是智能時代,對人類必然的要求。
以上這些才是人工智能時代,人類最有價值、最值得培養和學習的技能。
機器人隻能在教育中扮演協助型角色
當然,智能機器人也並非毫無用處,但其角色,隻能是輔助性、協助型的角色。比如,智能機器人可以幫助人類實現更公平的教育環境,可以實現某種意義上的“因材施教”,讓每個人都能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進行發展,最大地發揮其效能和價值。
又或者,在某些領域,人類可以以機器為師,借助機器人所具有的獨特優勢,從中獲取解決問題、開拓創新的新思維和新邏輯。正如柯潔在與AlphaGo大戰之後表示的,AlphaGo幫助他打開了圍棋的新世界。在其他領域,也同樣存在這樣的可能。
但值得注意的是,這其中的關鍵要素,恐怕並不在於機器人的“超級”能力,而在於人的想象力和創新性。人類的想象力和創造性,使得人類可以觸類旁通,並不斷產生出新的想法,甚至是瘋狂的想法。正是這些“瘋狂”的想法,不斷推動人類社會進步,成為人類不斷開創新世界的鑰匙。保持並擁有創造這些想法的能力,就是智能時代教育的使命。
鄭偉彬(互聯網從業者)
編輯:梁適
本文為新京報原創內容
未經新京報書麵授權,不得轉載和使用
最後更新:2017-10-20 04: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