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1
機器人
分析大數據就能快速治病:“機器人醫生”靠譜嗎?
出品丨犀靈機器人培訓
作者丨極客網
轉載自極客網
近日,被稱為“最強大腦”的“機器人醫生”沃森在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正式亮相。它還與滬上知名腫瘤專家展開了一場結直腸癌治療的“人機對話”。結果顯示,沃森給出的推薦診療方案,跟現場幾名專家的討論判斷幾乎一致。人工智能時代已經來臨,未來你願意讓機器人替你診療嗎?人工智能的廣泛運用,對醫生來說是助手還是對手?
沃森 最強大腦表現出色
在十院—沃森腫瘤智能聯合會診中心,來自華山、長海、瑞金、十院的專家聚在一起。十院腫瘤科方玨敏博士把一例63歲男性結腸癌肝轉移病曆的病理數據“講”給沃森聽,包括治療史、分期特征、轉移情況等。沃森僅僅“思考”了10多秒鍾,就開出了一張詳細的診療方案分析單,列出了用藥、治療建議、參考文獻全文等。
不同的是,人類專家依據的是自己多年臨床診斷的經驗,而沃森依據的是目前全球範圍內對相關病例的大數據分析。沃森的分析單中同時標示出了可考慮使用和不推薦使用的方案,而且,當醫生選定了某一種治療方案後,它還會給出采用此方案的病例數、生存率、不良反應發生率等相關信息,幫助醫生總體評估該方案的療效與風險。
網友:無法取代人類醫生
沃森的表現出色,未來能否由它為患者看病,而不再需要人類醫生呢?網友對此意見不一。網友周先生說,如果技術成熟,可以接受機器人代替醫生做一部分事。醫學走過的路,正是逐漸讓機器替代人的過程。而且,如果更多的腫瘤解決方案能建立在大數據分析之上,將給患者帶來更加精準的治療。網友陳先生則說,以腫瘤為例,哪怕同樣的分期,可選擇的藥物、治療方案有很多種。光看方案本身,也許都可以,但哪一種可以取得更好的治療效果,隻能取決於醫生的“經驗”判斷。
“就像你撥通一個求助電話,著急解決問題,可對方繞來繞去都是語音。”網友陳女士認為,沃森雖然聰明,但它不懂你的酸甜苦辣,也無法和患者交流,更不能提供人文關懷。網友潘先生也說,“行醫遠遠不是處理數據那麼簡單,醫學是以人為本的職業,廣博的醫學數據和頂尖的處理能力,也無法教會電腦像人類一樣愛護、理解病患。”
醫生:成為人類得力助手
據悉,沃森由IBM公司開發,並與美國癌症治療領域的權威醫院共同“調教”而成,是目前國際上癌症治療領域最先進的智能係統。不過,沃森並不能診斷病情,也不能離開人類而“單幹”,它隻是醫生的助手,最終的方案選擇權仍在醫生手中。
十院腫瘤科主任許青教授說,“沃森目前在中國可以支持肺癌、乳腺癌、直腸癌、結腸癌、胃癌、宮頸癌和卵巢癌的輔助治療,預計年底還將擴展到8-12種。同時,沃森每天也在不斷學習,拓展自己的‘眼界’,它更新的速度比指南還快。”
“沃森此前已經在同濟大學癌症中心、十院腫瘤科及相關科室的臨床應用,取得了很好的初步成效。”十院院長秦環龍說,希望沃森發揮在腫瘤診療領域的特長,讓患者不再需要到處尋醫問藥,坐在這裏就能得到國際上最先進的腫瘤治療方案。
最後更新:2017-10-09 21:2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