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841 返回首頁    go 機器人


機器人會取代人類工作嗎?曆史給出答案:改變是痛苦而持久的

隨著自動化和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提高,很多人都會擔心未來自己的工作會不會被取代。如果未來成百上千萬的人失去了工作,他們該怎麼辦呢?他們該如何養活自己和家人呢?為了讓社會適應這一變化,又會出現哪些改變呢?

很多經濟學家表示根本沒有必要擔心這個問題,他們給出的原因是:曆史上(尤其是18世紀、10世紀的工業革命時期)在工作任務和勞動市場上出現的重大轉變並沒有引發劇烈的社會動蕩或大範圍災難。這些經濟學家表示,如果技術真的毀掉了工作,人們是能夠找到其它工作的。

其中一位經濟學家這樣說道:“從工業時代開始,有一種恐懼經常在人類中蔓延,即科技的變化將會引發大規模的失業。新古典經濟學家預測,這類事情並不會發生,因為即使失業了,人們還是能找到其它工作的,雖然可能會經曆較長時間痛苦地調整。總的來說,這種預測被時間證明是正確的。”

關於需要經曆長時間痛苦地調整這一點,他們當然是正確的。工業革命直接或間接引發了兩次主要的共產主義革命,期間造成近1億人喪生。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現代社會福利國家的穩定局麵才出現,這離18世紀初的工業革命已經過去了約200年。

今天,隨著全球化和自動化給企業生產力帶來的極大提升,很多工人發現自己的工資開始停滯不前了。自動化和人工智能技術的強大威力意味著更多的痛苦還在後麵。這些經濟學家在預測未來的時候是否對曆史記錄做了最小化處理,讓我們不要為這個問題擔心,就因為等再過一個世紀或兩個世紀後,事情就會變好呢?

到達臨界點

要想從工業革命中吸取經驗和教訓,我們就必須將其放在適當的曆史背景下。工業革命就是一個臨界點。在工業革命前的數千年裏,經濟增長幾乎是可以忽略不計的,一般隻需跟蹤人口的增長即可:農民多種植了一點糧食,鐵匠多打了一些工具。但是,當18世紀出現了蒸汽機和工業機械之後,經濟發展開始起飛了。在這之後的幾百年內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總和還要多、還要大。我們現在可能處在一個類似的臨界點,一些人將其稱為“第四次工業革命”。在臨界點之後,我們所將創造的生產力和利潤也將是過去任何時代都無法比擬的。

錯誤的預測

人們是很容易低估全球和和自動化帶來的影響的,我自己也是。2000年3月,納斯達克綜合指數到達頂峰,然後崩盤,在接下來的兩年裏蒸發了8萬億美元市值。與此同時,互聯網在全球範圍內的擴散傳播使得軟件生產的離岸外包成為可能,這讓人們對信息技術工作的擔憂開始消失。

美國計算機協會擔心這些因素對未來計算機教育和就業可能會造成影響。協會的研究小組(我是聯席主席)2006年發布的一份報告稱,沒有真正的理由相信計算機行業的工作正在從發達國家轉移。過去的10年已經證明了這個結論。然而我們的報告也承認,貿易收益的分配可能是不均衡的,也就是說一些個人和地區將會從中受益,而另一些個人和地區將會從中受損。這主要討論的是信息技術產業。

向製造業蔓延

在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眼下的革命中,首先受到影響的都是發達國家的製造業。從1995 年至2015年期間,通過用技術代替工具,美國的製造業生產率翻了將近一番。結果是,美國今天的製造業產量雖然基本處於有史以來的最高水平,但就業率在1980 年左右就觸頂了,自1995年以後,就業率就一直在急劇下降。

然而和19世紀不同的是,全球化和自動化帶來的影響正在向發展中國家蔓延。經濟學家 Branko Milanovic 著名的“大象曲線”顯示了世界各地的人們在1998年的收入水平,他們的收入到2008 年增加了。盡管極度貧困的人口的收入停滯不前,但新興經濟體的收入增長讓數億人擺脫了貧困。處於收入頂端的人們也在從全球化和自動化中受益。但是發達國家的工人階層和中產階級的收入卻停滯不前。以美國為例,在根據通貨膨脹調整後,美國如今生產工人的收入和1970年左右的水平差不多。

如今,自動化正在進入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國際勞工組織最新的一份報告顯示,在東南亞的920萬的紡織品和鞋類製造崗位中,有超過三分之二的崗位正在遭受自動化的威脅。

意識到問題的存在

除了開始在全世界傳播蔓延外,自動化和人工智能已經開始滲透到整個經濟體中,包括會計師、律師、卡車司機甚至是建築工人,這些人的工作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中基本沒有被改變,而現在,即使沒有完全被計算機所取代,他們的工作也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直到最近,全球受過教育的專業階層的人們都沒有意識到發達國家的工人階級和中產階級所遭遇的變化。如今,這些變化也將發生在他們自己身上。

這帶來的結果將是驚人的、顛覆性的,可能也會是持久的。過去一年的政治發展清楚地表明,共享繁榮的問題不容忽視。現在很明顯,英國的脫歐公投、唐納德.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這些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對經濟的不滿引發的。

我們目前的經濟和社會將出現重大的變革,無法通過簡單修複或調整來減輕他們的影響。但是當試圖想基於曆史做經濟預測時,最好能夠謹記和踐行著名的以色列經濟學家 Ariel Rubinstein在2012年出版的“經濟寓言”這本書中所發出的警告:

“對於任何認為經濟模型產生了真正有價值的結論的觀點,我都將不遺餘力地反駁”。

Rubinstein 的基本立場是:經濟理論告訴我們更多的是關於經濟模型的信息,而不是經濟現實的信息。這對我們而言是一個警示,即在預測未來的工作時,我們不應該僅僅聽經濟學家的意見,我們還應該聽曆史學家的意見,因為曆史學家的預測往往帶著更深刻的曆史視角。自動化將會極大地改變很多人的生活,而且這種改變是痛苦,持久的。

來源:36氪丨Frank

提供專業、精準、有價值的原創財經觀察

歡迎轉載,轉載請注明文章來源

最後更新:2017-10-08 00:41:40

  上一篇:go 人工智能,是正是邪
  下一篇:go 人工智能第一龍頭沉睡5年,該股底部啟動主力高控盤,起飛在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