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2
機器人
楊東平:人工智能時代,我們需要什麼樣的老師?
本文整理自楊東平在第三屆“全人教育獎”頒獎典禮上的發言
今年的“全人教育獎”已經是第三屆了,又有4位教師獲獎,首先,我代表主辦方向他們致以熱烈的祝賀!他們代表的不僅僅是個人,而是一個優秀的教師群體!
隨著全社會對教師的重視,今天,關於教師的獎項越來越多;表彰的價值,也已經超越了燃燒自己、無私奉獻的道德楷模,突出了改革和創新的方向。但是,什麼是改革、應當如何創新,仍然是個需要回答的問題。與此同時,由於教育環境的快速變化,社會對教師的認知和評價卻不斷模煳,如同醫患關係的惡化那樣。在陳舊應試教育體製下,很多教師——甚至是所謂的“名師”——其實際功能不過是為應試服務的提分高手,基本是“目中無人”的。越來越多的優秀教師走出學校,另辟蹊徑,自我發展。還有更多不甘淪為應試教育的“幫凶”的教師,無力掙脫體製而心緒迷茫。
在當下的教育環境中,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好教師麵臨兩種挑戰。首先,是如何從應試教育突圍。我們曆年來評選出的全人教育教師,都是努力超越整體性的應試環境、通過閱讀等不同路徑,抵禦著“謀殺童年”的社會共謀。他們為許多處於困境中的教師,提供了可以學習和借鑒的榜樣。
今天,教師的功能和角色還受到來自未來的挑戰。人工智能和人類智能之戰,將決定人類未來的生存圖景。在這場與未來的開戰中,科學家和工程師在前線,教師在哪裏,我們的戰略和策略是什麼,我們的選擇和定位是什麼?仍是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有人說,智能機器人最大的好處就是無心,因而隻能取代人腦,而不能統治人心;也有人說,人工智能終將不僅在頭腦、而且在心智上高於人類。那時,我們的“全人教育獎”,就將變成“全機器人教育獎”。
這凸顯了人文主義的困境,以及教育“以人為本”的重要性。
也許,我們的優秀教師,在還沒有被機器人統治之前,還有若幹年用武之地;也許,我們的全人教師,能夠培養出用人類智能戰勝人工智能的全新一代。他們有仁愛之心,有溫度,有感情,能夠批判性思維、具有社會關懷和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這是基於對教育的信心、基於對人類文明的信心。2015年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反思教育》的報告,認為教育應該以人文主義為基礎,以尊重生命和人類尊嚴、權利平等、社會正義、文化多樣性、國際團結和為可持續的未來承擔共同責任。在教育和學習方麵,要超越狹隘的功利主義和經濟主義,將人類生存的多個方麵融合起來,采取開放的靈活的全方位的學習方法,為所有人提供發揮自身潛能的機會,以實現可持續的未來,過上有尊嚴的生活。
這也是全人教育獎的價值。
情況當然十分緊急,兒童的世界還在大麵積地塌陷,我們的學校仍然不自量力地與機器人比試解題技巧和解題速度,墜入熾烈的奧數訓練、課外培訓之中;我們還在不遺餘力地傷害通往未來最重要的資源——青少年的好奇心、想象力、對人類共同命運的關懷。
在整體製度和環境難以根本改變的情況下,也許,我們隻能靠越來越多優秀教師的成長和“突圍”,在學習化社會的新環境中,形成新的營地和戰線。
這就是“全人教育獎”的宗旨和使命,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這樣的優秀教師:
擁有一流的專業素養和健全獨立的人格;
尊重並愛著每一個學生;
注重學生的閱讀和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
啟發每個學生成為最好的自己。
楊東平
21世紀教育研究院 院長
國家教育谘詢委員會委員
最後更新:2017-08-23 11:2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