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514 返回首页    go 机器人


人工智能时代,你应该过一个有科技含量的情人节

在智能时代来临之际,仅仅靠普普通通的看电影送礼物,已经满足不了大多数人对情人节的期待了。这个时候,若要营造更多惊喜,释放更多的多巴胺,需要更多的技术性。

在人工智能与人类爱情的协作关系上,无论现在还是未来,都有太多故事可讲。

人脸识别:未来的身份认证

拿百度利用人脸识别和机器翻译等人工智能技术,上线了一场名为“情人节用脸撩,开启桃花运”活动为例。

所谓“撩妹/撩汉指数”身后是人脸识别技术的强大支持——直觉,识别面孔并非易事:人类脸部结构存在极大的相似性,人类表情存在易变性,真实世界,每个人都拥有远比表情包更丰富的表情……且在不同观察视角视觉反差很大,并受光照和遮盖物等客观因素影响。

而在可预见的未来,人脸识别将成为人类分身数字世界和虚拟空间的身份认证。毕竟,当万物互联时代来临,数据安全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每个人都在企盼一种与机器更安全的交互方式。

为你写诗

相比于“自拍测桃花运”,对单身狗们而言,“为你写情诗”功能无疑更加实用:输入Ta的名字,系统立刻文思泉涌,作出一首藏头诗,从拟人到对偶,从五律到七绝皆可完成。

人类试图用机器作诗的冀望由来已久。从最原始的“词语沙拉法”,到基于模板和模式,基于遗传算法,再到基于摘要生成和基于统计机器翻译,为了让机器创作的“诗歌”更像诗歌,人类可谓用心良苦——如今,受益于深度学习,机器写诗水准突飞猛进,甚至以假乱真。

其实无论是藏头诗抑或任何query写诗,都是基于计算机海量存储,神经网络机器翻译,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的支持,对用户表达深度分析和联想,预先规划每一行诗歌的主题,强化诗歌与主题的相关性。

人工智能:中国的机会

事实上,无论“测桃花运”还是“为你写诗”,本质上都是人工智能更宏大未来的两个相对微小的脚注。

不久之前,《纽约时报》在采访大量美国政府官员和硅谷精英后得出结论:中国的AI将与美国齐头并进。其实在业内,这并非是一个多么令人错愕的判断,几乎达成的共识是——中国确实拥有孕育人工智能温润的社会土壤。

更重要的是,在中国,数据的获取相对容易,罗振宇就曾在跨年演讲中感叹到:“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人民像我们中国人一样乐于向互联网贡献数据。”——而这一轮人工智能的主战场正在切换到大数据上,在深度神经网络的帮助下,人们发现,机器可以用对数据的广度解决人类认知的深度。

而根据收益递增原则,以数据为血液的人工智能产品,越多人使用它,它就越聪明,从而就有更多人使用。

在更乐观的期许中,所有从业者都希望错失前两次工业革命的中国,能够在正在来临的人工智能革命中弯道超车。

未来的“爱情”

最后,在情人节这一天,让我们说回诗歌和爱情本身。

嗯,现阶段的共识是:机器还无法理解人类细腻的感情。虽然诗歌形式可以简化为算法与数据,但“爱情”似乎不能。但是,未来呢?要知道,《未来简史》就为人们描述了一个一切皆算法(当然包括“爱情”)的世界,到那时,依托于更大的数据关联。

合理的想象是,在未来,弹出的就不是“撩妹/撩汉指数”,而是系统推荐的真实的单身对象——机器会笃定地说:信不信由你,Ta就是茫茫人海中最适合你的伴侣。

那么,你期待这样的未来么?那个时候,“爱情”又将被如何定义?

最后更新:2017-08-26 21:59:48

  上一篇:go 理解未来讲座第29期:走向未来:人工智能和安全
  下一篇:go A股周末利好:人工智能龙头横盘2年跌至8元,周五主力6亿抄底,8月问鼎妖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