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4
機器人
人工智能時代,你應該過一個有科技含量的情人節
在智能時代來臨之際,僅僅靠普普通通的看電影送禮物,已經滿足不了大多數人對情人節的期待了。這個時候,若要營造更多驚喜,釋放更多的多巴胺,需要更多的技術性。
在人工智能與人類愛情的協作關係上,無論現在還是未來,都有太多故事可講。
人臉識別:未來的身份認證
拿百度利用人臉識別和機器翻譯等人工智能技術,上線了一場名為“情人節用臉撩,開啟桃花運”活動為例。
所謂“撩妹/撩漢指數”身後是人臉識別技術的強大支持——直覺,識別麵孔並非易事:人類臉部結構存在極大的相似性,人類表情存在易變性,真實世界,每個人都擁有遠比表情包更豐富的表情……且在不同觀察視角視覺反差很大,並受光照和遮蓋物等客觀因素影響。
而在可預見的未來,人臉識別將成為人類分身數字世界和虛擬空間的身份認證。畢竟,當萬物互聯時代來臨,數據安全問題牽一發而動全身,每個人都在企盼一種與機器更安全的交互方式。
為你寫詩
相比於“自拍測桃花運”,對單身狗們而言,“為你寫情詩”功能無疑更加實用:輸入Ta的名字,係統立刻文思泉湧,作出一首藏頭詩,從擬人到對偶,從五律到七絕皆可完成。
人類試圖用機器作詩的冀望由來已久。從最原始的“詞語沙拉法”,到基於模板和模式,基於遺傳算法,再到基於摘要生成和基於統計機器翻譯,為了讓機器創作的“詩歌”更像詩歌,人類可謂用心良苦——如今,受益於深度學習,機器寫詩水準突飛勐進,甚至以假亂真。
其實無論是藏頭詩抑或任何query寫詩,都是基於計算機海量存儲,神經網絡機器翻譯,自然語言處理等技術的支持,對用戶表達深度分析和聯想,預先規劃每一行詩歌的主題,強化詩歌與主題的相關性。
人工智能:中國的機會
事實上,無論“測桃花運”還是“為你寫詩”,本質上都是人工智能更宏大未來的兩個相對微小的腳注。
不久之前,《紐約時報》在采訪大量美國政府官員和矽穀精英後得出結論:中國的AI將與美國齊頭並進。其實在業內,這並非是一個多麼令人錯愕的判斷,幾乎達成的共識是——中國確實擁有孕育人工智能溫潤的社會土壤。
更重要的是,在中國,數據的獲取相對容易,羅振宇就曾在跨年演講中感歎到:“全世界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人民像我們中國人一樣樂於向互聯網貢獻數據。”——而這一輪人工智能的主戰場正在切換到大數據上,在深度神經網絡的幫助下,人們發現,機器可以用對數據的廣度解決人類認知的深度。
而根據收益遞增原則,以數據為血液的人工智能產品,越多人使用它,它就越聰明,從而就有更多人使用。
在更樂觀的期許中,所有從業者都希望錯失前兩次工業革命的中國,能夠在正在來臨的人工智能革命中彎道超車。
未來的“愛情”
最後,在情人節這一天,讓我們說回詩歌和愛情本身。
嗯,現階段的共識是:機器還無法理解人類細膩的感情。雖然詩歌形式可以簡化為算法與數據,但“愛情”似乎不能。但是,未來呢?要知道,《未來簡史》就為人們描述了一個一切皆算法(當然包括“愛情”)的世界,到那時,依托於更大的數據關聯。
合理的想象是,在未來,彈出的就不是“撩妹/撩漢指數”,而是係統推薦的真實的單身對象——機器會篤定地說:信不信由你,Ta就是茫茫人海中最適合你的伴侶。
那麼,你期待這樣的未來麼?那個時候,“愛情”又將被如何定義?
最後更新:2017-08-26 21:5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