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193 返回首頁    go 機器人


從現象級公益賣畫談起,人工智能有可能讓孩子擺脫自閉症嗎?

朋友圈應該從未如此步調一致過。

毫無征兆的上午被騰訊公益出的一個1元錢拍賣自閉症兒童畫作活動刷屏。從筆者的朋友圈來看,幾乎每隔幾十秒就會有1人參與並分享到朋友圈。

有一組數據顯示,截至今天(8月29日)中午13點,項目籌款金額已突破1000萬元。在12:00-12:30短短的半小時,參與人數就增加100萬,擴散力實在是驚人!也想起了為何1元購的魅力如此之大。

天馬行空的想象、瑰麗的色彩、奇幻的構思......這都是人們為之喝彩的原因,最重要的是,這些作品是由患有自閉症、腦癱、唐氏綜合症等精智障礙的特殊人群畫成的。今天我們不聊作品,而是談談作品背後的這些特殊人群。

我的問題是:現代科技如此發達,人工智能大潮已經全麵鋪開,那麼,在未來,人工智能有可能預測自閉症從而幫助孩子擺脫自閉症嗎?

人工智能預測自閉症已經不是癡人說夢

據統計,全球每160個孩子當中就有一個患有自閉症,其實全人類一直都在關注著自閉症群體,一些文藝作品中也曾以自閉症患者為主角來敘述故事,比如著名電影《雨人》,但可惜的是,到目前為止,並沒有有效的根治自閉症的辦法。

然而,根據研究發現,如果孩子在3歲前能夠被提早發現,並經過堅持不懈的科學幹預和治療,80%的孩子都可以回歸社會,實現正常的生活。於是,預測就成了重中之重。

如果靠人力對3歲以前的寶寶進行問卷調查,來檢測他們是否患有自閉症,這顯然是不太現實的,幸運的是,人類發明了人工智能這個強大的工具。

今年2月份,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資助的一項新研究成果讓人們興奮不已,成果顯示,全新的人工智能方法可以在嬰兒12個月大時,預測他會不會在2歲時被診斷為自閉症。

這個結論當然不是憑空得出的,研究團隊使用人工智能設備掃描了106名自閉症高危患兒和42名地位嬰兒,來確定大腦成熟的某些方麵是否是自閉症的早期指標。這主要是基於對嬰兒大腦的MRI掃描對自閉症譜係作出預測,從而推斷某個嬰兒患自閉症的概率,這種預測方法的準確率高達81%,與行為問卷50%的準確率相比,可靠度大幅提升。

結果發現,在兩歲時被診斷患有自閉症的高風險兒童的大腦生長速度明顯快於正常兒童:

在前者出生12個月以內,發育的大腦首先在表麵積上顯著增加,在12個月到24個月之間,大腦總體積會增加。這正符合了潛在指標:自閉症嬰兒在12-24個月內腦容量增長速度快於正常嬰兒。

12-24個月,正是人體大腦最具可塑性的階段,所以,這種測試的意義也就十分明確了,它可以讓醫生在自閉症症狀出現之前就介入治療,從而使得患兒回歸到正常人的生活。

人工智能正向著更遠處邁進:探尋自閉症的基因根源

如果越早發現治療的可能性就越大,那麼,人工智能能否通過探尋基因來確認自閉症呢?可喜的是,現在已經有研究團隊這麼做了。

去年,普林斯頓大學計算生物學家奧爾加·特洛楊斯卡婭與紐約西蒙斯基金會展開合作,試圖探尋自閉症的遺傳因素。

特洛楊斯卡婭將上百個數據集結合在一起,數據涉及哪些基因在特定人類細胞中活躍、蛋白如何相互作用、轉錄因子結合位點以及其他關鍵基因組特征位於何處等。

隨後,她的團隊利用機器學習構建了基因相互作用的圖譜,並將已確認的自閉症風險基因,同數千個與自閉症有關的未知基因進行比對,希望找出它們的相似性。此項研究標記出了另外2500個可能與自閉症相關的基因。

當然,由於基因行為會受到附近數百萬個非編碼堿基的影響,這些非編碼堿基同DNA結合蛋白以及其他因素相互作用,所以確認哪些非編碼變體可能影響附近的自閉症基因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目前整個研究還在進行中,但有了人工智能的加入,相信用不了多長時間就可以攻破難題了。

喬布斯曾說:科技要與人文和人性結合,才能產生讓我們的心為之歌唱的結果。人工智能被發明研究出來,絕不是為了炫耀人類的智力水平,而是為了解決人類的問題。

如果有朝一日人工智能能幫助孩子們擺脫自閉症的陰影,那將是全人類希望看到的結果。畢竟,相比起一個自閉症天才畫家,我們更願意要一個各方麵都正常的孩子,哪怕他不會畫畫。

最後更新:2017-09-02 11:57:07

  上一篇:go 人工智能要聞:中小學要設置人工智能課程 世界機器人大會閉幕
  下一篇:go 人工智能:中產階級的噩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