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2
機器人
人工智能站上粵港澳大灣區科創風口
人工智能經過60多年的演進,進入發展新階段,成為國際競爭的新焦點。近日,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這是我國首次把人工智能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層麵。據廣東省“十三五”產業規劃,粵港澳大灣區內不少城市正加快布局人工智能產業,作為粵港澳建設科技創新灣區的重要部分,人工智產業能迎來全新發展機遇。
粵港澳大灣區有獨特的產業鏈優勢
大疆創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香港科技大學教授李澤湘日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人工智能擁有獨特的優勢,包括世界水平的製造業、服務業、物流和終端產品,在全球占有重要地位。意味著大灣區擁有足夠的行業數據和行業應用作為支撐,在發展和推廣人工智能落地方麵有巨大優勢。相比世界其他知名灣區,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人工智能最大的優勢是:香港一流的大學和培養的人才+珠三角高水平的製造業基礎+內地巨大的市場需求,從創意到樣品或者產品的速度,粵港澳大灣區可能比矽穀快十倍。香港擁有發展人工智能所需的世界一流的學科水平,無論是大學裏的科研項目或是培養出來的一流學科人才,都將為粵港澳大灣區人工智能的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和科研支撐。
(QS世界大學排名是由英國教育組織Quacquarelli Symonds所發表的年度世界大學排名,是目前世界最具影響力的四大大學排名之一。)
李澤湘認為,在過去30年,中國電子產業飽嚐缺乏核心技術——高端芯片的苦頭。他有信心,在未來十到二十年,隻要香港和深圳、東莞聯合起來,共同打造“港深莞智能芯片協同創新和產業化中心”聯合體,就能解決這個問題。
基於粵港澳地區有軟件+硬件+智能終端的聯動發展模式,香港科技大學有多學生在大灣區創辦了一批很有實力和影響力的企業。如創辦於2004年的大疆公司,起源於香港科技大學的一個研發項目,最後在深圳成立公司,產品在珠三角生產。
大疆占據全球90%的無人機市場。美國《機器人商業評論》近日公布最值得關注、全球最有影響力的50家機器人行業公司名單,大疆是唯一上榜的中國企業。
粵港澳大灣區有良好的發展基礎
粵港澳大灣區除中國“矽穀”深圳外,其他城市發展人工智能也有良好的基礎,如世界前五的機器人“巨頭”企業都以各種形式在順德布局;佛山成立華南智能機器人創新研究院;江門、中山、珠海等紛紛出台政策鼓勵產業發展。
廣州正打造“人工智能之城”。亞信、微軟、科大訊飛、國機智能等人工智能巨頭企業進駐廣州;成立100億元規模的“廣州人工智能產業基金”;打造3000畝的“南沙人工智能產業園區”;成立“廣州南沙國際人工智能產業高級研究院”;大力扶持高端人才團隊或企業,進駐落戶的高端人才團隊最高可獲得1億元的補貼和獎勵支持。
“世界工廠”東莞早在兩年前,已出現首家“無人工廠”。該工廠是風靡全球的純電動汽車特斯拉的零配件供應商。“工業智能係統讓工作效率提升近1倍,通過借助智能製造升級,我們也迅速在業內確立了競爭優勢。”企業負責人介紹。
粵港澳大灣區有強大的金融支撐
畢馬威近期研究顯示,2016年在中國的風險投資從2015年的大數據轉向人工智能。廣州、深圳和香港的金融實力可以創新科技金融生態,為灣區創業企業提供資金支持。據《烏鎮指數:全球人工智能發展報告(2017)》披露,廣東的人工智能企業在數量上雖然隻比印度多36家,融資規模卻是印度的3.5倍,平均每筆融資的規模達千萬美元以上。
中國風險投資網顯示,粵港澳大灣區共有48家風險投資公司,數量超過北京。廣州在天河設立全國首座風投大廈。廣東中科招商集團聯合華南地區40多位投資人在2016年1月共同發起成立“天英·投資聯盟”,至去年底已聚集200多家創投機構,管理資金過千億元,在天河區投資逾300家創新創業企業。除公司風投外,大灣區內不少政府也會設立風險投資基金,如今年中山市為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將出資3000萬元引導設立風險投資基金。
全球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德勤認為粵港澳大灣區是僅次於深圳當年建立特區的大投資機會。她認為未來十年粵港澳大灣區必然會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從目前的趨勢來看,粵港澳大灣區的總人口是淨流入的、資金也是淨流入的。
人工智能市場潛力大
縱觀全球,人工智能市場規模將快速增漲。賽迪公開數據表明,2015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場規橫為1683.9億元。麥肯錫預計,到2025年,人工智能應用市場總值將達1270億美元。
艾瑞谘詢公開數據顯示,中國人工智能產業規模2016年已突破100億元,預計2019年增長至344.30億元。
今年6月底,普華永道在《人工智能對宏觀經濟的影響》中預計,到2030年,人工智能將達15.3萬億美元的規模,其中中國預計將獲益7萬億美元,成為人工智能領域的最大受益國。與之相比,美國雖然是最早受人工智能影響,預計獲益隻有3.7萬億美元。
近日全球職場社交平台LinkedIn(領英)發布的業內首份《全球AI領域人才報告》顯示,全球AI從業者已達190萬。其中華人技術人才數量也不容小覷,達14萬,或許這些人才將成為我國人工智能技術突破的一股關鍵力量。
火眼財經:中國領先的財經科技服務提供商,在這裏讓賺錢變得更簡單
最後更新:2017-08-23 11: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