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961 返回首頁    go 機器人


人工智能滲透金融業 金融人將何去何從?

2017年8月,谘詢公司Opimas發布報告稱,未來幾年中,大學金融類專業將越來越難吸引學生。其研究表明,到2025年,金融業中的23萬個工作崗位將會消失,人工智能將會搶走人們的飯碗。這一則消息一出就激起了千層浪,人心惶惶,許多金融人開始不安,這可關乎他們未來生計的問題。那麼未來人工智能會真的會取代金融人的工作?金融人將何去何從?

人工智能滲透金融業

國外篇

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不斷精進,逐漸從實驗室走向生活領域,不斷滲透到各行各業中去。目前來講最快、最受衝擊、最容易入手的領域便是金融業,目前國外有不少金融機構都在嚐試使用人工智能來代替傳統的人工操作,助力其工作效率的提高以及成本的降低。

人工智能技術也越來越多地被應用在金融交易中,主要被運用到以下9個領域:信用評估/直接貸款、助理/個人金融、量化和資產管理、保險、市場研究/情緒分析、貸款催收、企業財務和費用報告、通用/預測分析以及監管,合規和欺詐識別領域。

圖表1:金融科技中的人工智能企業主要分布領域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隨著人工智能不斷滲透金融行業,也使得金融行業就業崗位不斷縮減。以國際領先的投資銀行高盛集團為例,2000年,高盛集團擁有現金股票交易櫃台的交易員多達600名,那時候的人力鼎盛,人來人往,好生氣派。那時不曾有人會料想到,2017年的交易員僅剩2名,從600多名到2名,現金股票交易櫃台的交易員數量驟減,對比鮮明。足以證明人工智能已真真切切地影響了金融人的就業,顛覆傳統金融行業的操作方式,有效節約人力成本。

圖表2:高盛集團現金股票交易櫃台交易員數量

(單位:名,倍)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國內篇

人工智能不僅在國外風生水起的,在國內的發展也是如魚得水。隨著相關政策的加速落地,我國人工智能產業已步入新的發展階段,2014-2016年的增速均在37%以上,其發展增速喜人。當前人工智能行業基礎條件已經具備,隨著深度學習算法日趨成熟以及數據資源的加速增長,人工智能技術有望不斷提升,機器視覺和自然語音處理等人工智能技術將迎來發展新機遇,前瞻產業研究院預計到2022年,我國人工智能產業規模將達到680億元。

圖表3:2014-2022年中國人工智能產業規模及預測

(單位:億元,%)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中國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同樣影響著中國金融業的發展。伴隨著基於大數據的機器學習算法的發展以及語音識別、人臉識別、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的日趨成熟,一些金額機構例如銀行也開始引入人工智能, 2016年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離櫃交易金額超過1500萬億元,平均離櫃率達到84.3%。

人工智能觸手不斷伸向金融業,金融人將何去何從?

人工智能觸手不斷伸向金融業,從客服、風控到業務創新,不斷顛覆金融業。2011年以來,華爾街TOP10投行中超過10000個前台職位被削減,其中僅外匯、固定收益和大宗商品(FICC)三個部門裁員人數就接近8000,到2016年這些部門的總人數縮水了近10%。人數逐漸下降的原因就是金融機構推動電腦程序交易的發展,導致人力需求下降。

圖表4:2011-2016年華爾街TOP10投行中前台職位

數量占比(單位:%)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不少金融人看到這個數據就慌了,人工智能不斷滲透金融業,相應崗位需求下降,就業形勢加劇。另外,摩根大通利用AI開發了一款金融合同解析軟件,測試發現律師和貸款人員本需要360000小時才能完成的工作,這款軟件隻需幾秒就能完成,錯誤率大大降低的同時還節約了人力成本。此種現象讓更多人人心慌慌,再加上部分媒體過分誇大人工智能的作用,不少金融人都在思考:未來該何去何從?

然而,美國勞工部的最新數據的發布又讓不少金融人重燃希望。2016年的美國就業人口占比為60%,而1950年時約55%。如今的人工智能要比1950年時普及得更好一些,人工智能技術也比1950年時要進步得多,但總體的就業情況並沒有因為人工智能的不斷滲透而變得糟糕,反而還增加了就業率。

前瞻產業研究院認為,人們對人工智能取代金融人的擔憂被誇大,從而忽視了人工智能所創造的工作崗位。換句話說,人工智能會消滅部分崗位,但並不會消滅工作機會,隻是會對金融人的綜合素質提出更高的要求。

另外,相關研究表明,有兩大類職業難以被科技進步所取代,這兩大職位就是高端職業和低端職業,而最易受衝擊的是“中等技能”職業,比如銷售人員、前台等職業。前瞻產業研究院認為,金融人要不斷提升自身能力,與時俱進,方可在競爭大潮中脫穎而出,不被人工智能取而代之。

最後更新:2017-10-07 18:58:24

  上一篇:go 機器人統治世界?熊孩子一巴掌給你拍醒了
  下一篇:go 機器人逃跑,反而成為網紅,exo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