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0
機器人
可穿戴技術+人工智能:上海十院打造急性心梗信息化救治平台
當物理學跨界到醫學,科學的福利不隻遠在天邊,也已近在眼前。昨天(2017年10月14日),在同濟大學附屬第十人民醫院舉行的諾獎工作室籌建儀式上,2006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George Smoot教授與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心髒中心徐亞偉教授等人,共同見證了一項科學跨界合作的誕生——聚焦可穿戴設備與人工智能技術的臨床應用,攜手打造急性心肌梗死的信息化救治平台。
就診延遲是影響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成效的關鍵因素
應對人類的健康大敵——急性心肌梗死,時間就是生命。近20年來,人類在縮短急性心梗救治時間的道路上不斷前進。通過優化醫療條件、規範診療流程,已見佳績:救護車的轉運時間可控製在30分鍾以內,患者從進入醫院到血管開通的時間縮短至90分鍾以內。然而,最大的遺憾是,患者從出現症狀至唿救的時間卻長達2小時,並且這一時間耽擱在近10年來從未縮短!
導致這一問題的關鍵因素,是患者通常未能及時意識到自己胸痛症狀的嚴重性,而且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的胸痛往往不明顯,而他們卻恰恰是心肌梗死高發人群。
可穿戴設備+人工智能預警應運而生
獲得200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國際著名物理學家George Smoot教授長期致力於可穿戴監測設備在天體物理學研究中的應用,並取得了巨大成功。近些年,隨著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的迅速發展,Smoot教授逐漸接觸了可穿戴設備在醫療健康領域的應用。與此同時,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心髒中心在近10年間,一直致力於探索和創新急性心肌梗死的優化診療方案,並在國際上首次研發出了應用於心血管介入治療的、可在移動設備上隨時調閱患者血管造影動態圖像的移動PACS係統,使心肌梗死的救治躋身國際先進水平(死亡率降至1.32%)。
為進一步優化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體係,十院心髒中心徐亞偉教授團隊與Smoot教授強強聯手,希望推動可穿戴設備和人工智能在急性心肌梗死救治領域的應用,研發基於人工智能的心電預警可穿戴設備,在急性心梗發生的早期,及時給予患者預警,縮短患者唿救時間,為廣大冠心病患者帶來福音。
Smoot教授展望:普及可穿戴設備+人工智能,人類有望增壽10年
本次會議上,Smoot教授做了關於《可穿戴技術在健康管理中的應用前景》的主題演講。他表示,可穿戴設備在未來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必將改變人類的生活。在醫療健康領域,可穿戴設備會在人類健康管理中發揮巨大作用,將可穿戴設備與人工智能相結合,能讓人們對自己的身體更加了解,真正做到疾病的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通過可穿戴設備+人工智能的普及,人類壽命可能再增加10年。
最後,Smoot教授暢言,本次基於急性心肌梗死的自動預警項目是一個良好的切入點,相信可穿戴設備與人工智能的結合,將大大縮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時間,推動未來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的技術創新和進步。
購買新刊,請點雜誌封麵
微信號:popularmedicine
快速關注:點擊題目下方小字“大眾醫學”
最後更新:2017-10-15 09:1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