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713 返回首頁    go 機器人


在具體症狀發生的10年前,人工智能就能檢測出來老年癡呆症

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都在研究如何盡早發現老年癡呆症。畢竟,發現的越早,對於人們尋求治療就越有幫助,從而減緩病情的影響,同時也有足夠的時間讓把相關的事情處理得井然有序。一些人決定把重點放在血液和腦脊液測試上,而另一些人則在開發可以尋找早期跡象的小工具。然而,來自意大利巴裏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認為,答案在於人工智能。他們開發了一種算法,可以在老年癡呆症狀出現前10年發現由疾病引起的大腦微小結構變化。

他們用67次核磁共振掃描結果訓練了自己的人工智能,其中38人來自老年癡呆症患者,29名來自健康人員,用作對照組。研究人員將掃描結果分為幾個小區域,並讓使用人工智能分析神經元之間的連接。在對人工智能的算法訓練結束後,他們對這一算法進行了測試,方法是讓148名受試者進行腦部掃描。掃描結果中,發現有48人對患有老年癡呆病症,掃描發現了有48人患有輕度認知障礙,並最終發展成全麵的老年癡呆症。

人工智能能夠在86%的時間內診斷出老年癡呆症。更重要的是,它能在84%的時間內檢測到輕微的認知損傷。輕度認知損傷發展下去,可變為血管性癡呆、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癡呆或語義性癡呆等。臨床研究結果顯示,西方國家大於65歲以上人群患輕度癡呆在10%左右,中、重度癡呆占5%左右,其中絕大多數是由輕微的認知損傷轉化而來。

這就證明了,它能成為老年癡呆症早期診斷的有效工具。本次研究也有缺陷,研究人員僅限於USC洛杉磯阿爾茨海默病神經影像學計劃數據庫的掃描。然而,隨著更多的樣本和進一步的開發,人工智能可能會變得更加精確,直到它足夠可靠,成為一種非侵入性的早期檢測係統。

最後更新:2017-10-08 04:09:35

  上一篇:go 贈書、無人機、機器人……湖州人,這個“大禮包”你拆了嗎?
  下一篇:go 人工智能 LED照明,你點的智能照明在路上!